<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我们第三次进入大巴山,苍蒲村的男女老少集体下山,把40套新桌椅和部分书籍和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背篓背上山。冒雨爬山,乡亲们有说有笑,快乐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巴山小学多媒体图书室建立。孩子们捧着儿童书籍满山跑,森林里、大石头上、田埂旁、小溪边……到处闻到孩子们的笑声。这一年多来,由于学校条件好,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都来了,现在学校已有50多个孩子上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苍蒲村小学的门墙上,有石刻碑记:二 OO 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地震,山移水涸,田毀房塌,川中父老损失无算,举国上下援救甚力。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距震中四百余里,村中小学校舍当日震成危房,师生数十人遂辗转帐篷、民居、村委会等处上课,虽艰苦备尝,但学生每日仍翻山越岭,求学不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09年春,沈阳晚报接获求援,即两度特派记者组不远万里赴苍蒲村实地考察、采访,连续数月推出系列报道,意在感动世人筹资助学。晚报读者及社会贤达闻讯,纷然解裳相助,玉成此事。其间,已故川籍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之门生砚田老农庄廷伟及后人共襄善举,将拍卖杨先生晚年六幅墨宝所得钱款悉数捐出;沈阳日报书画院二十八位签约书画家也奉献精品;其他如老人幼儿尽其所能捐款捐物之事不胜枚举。数月之内,重建校舍所需善款二十余万到位。苍蒲村新校舍是年五月开建,八月竣工。新校舍轩敞坚固,设计体贴,教室、生活区域、教工设施齐全。望巴中学子勉力读书,健康成长,不忘爱国爱乡修身兼济之誓言,则万里之外晚报同仁、社会各界此举方有实在意义。为落实杨仁恺大师一生未尽之乡情,新校舍定名为南江县仁恺小学。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欣然题写校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乾坤两大之间,有人有石,有爱有信。值此新校舍落成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兴学之志,特刻石以示之于今人后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援建苍蒲村小学,沈阳晚报实现了一个跨地域的公益活动,这是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策划活动,它如播种机、宣传队,诠释着责任媒体的理念,产生着积极的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跨地域的公益活动,将东北与西南的文化融合,沟通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援建的苍蒲村小学,使沈阳晚报有了学习西南地区文化的契机,这将提升本报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山老人谭有香说:“我们乡共有12000人口,仅有几名大学生,其原因是教育条件差。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前途只能务农或打工,致使贫困地区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沈阳晚报的帮助,我们无法建成这所小学,也难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沈阳晚报办了一件名垂千古的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苍蒲村有几里路的云台村小学教师杨娇,从教七年,是本乡的一名代课教师,但由于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乡先进教师,她教的学生在今年全乡的统考中,三个年级均获得全乡第一,她被苍蒲村改善教学环境的精神所感动,要求到离家几里远的地方任教,并将云台村20多名学生带到苍蒲村小学。与苍蒲村邻近的兴马乡的十多名小学生家长,听说苍蒲村改善了办学条件,配备了好的教师,也要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援建苍蒲村小学,践行着本报文化扶贫、智力投资的理念。其意义深远,它不仅建成一所有形的学校,更在学生中播撒着无形的种子,这成为一种精神的产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