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沈阳保育院

范东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中的沈阳保育院</span></p><p class="ql-block"> 范东刚/采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 早在七十多年前,沈阳市有四所小学暨幼教机构与共和国一起诞生,流淌着同样的红色基因。她们的名字就是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小学、育英小学和沈阳保育院。这四所小学(幼教)机构,曾分别归属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人民政府)、东北财经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大约1955年机关小学与育英小学合并;"1956年9月起,将沈阳市育英小学合并于育才小学,并改为普通小学,招收学校附近居民的子女入学"。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保育院小学部并入育才小学;"文革"中后期(1969年),保育院被取消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在保育院工作或学习或幼儿生活过,恐怕很难会有人想起沈阳还有过一座保育院。沈阳著名的五爱市场西北侧的热闹路38号就是沈阳保育院的旧址。王东援1953年入保育院,在这里接受了四年学龄前教育。2019年10月他写了一篇题为《保育院回忆》的文章,回忆了他幼小时期的保育院生活,虽然时隔六十多年,许多事至今仍然记得。文章写到,"据天主堂的一位教友苗女士介绍:沈阳市保育院的南墙位置,在现在歌舞团小区南面那栋楼的外墙处,北墙位于现在沈阳市十七中学的南墙位置。东西墙,正好是现在的齐贤东巷和齐贤巷位置。当年沈阳市保育院东西长度约250米,南北长度约180米"。他绘画了记忆中的保育院简图,并相应的做了说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沈阳保育院地址,歌舞团小区左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保育院简图,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80米。</b></p> <p class="ql-block">  (1)是大门两侧的两个门房。东侧门房是收发室,西侧门房是家长或来宾的接待室。正对大门的建筑(2)原本是一座教堂,但神职人员早就不在了,室内的设施也好像拆空了。每周六回家,我们在这里集合等车。另外每周一回来,也在这里下车,然后各回各班。</p><p class="ql-block"> (3)(4)是两座3层楼。楼(3)是水泥外墙,灰色的,但我们小孩习惯称白楼;楼(4)是红砖外墙,故称红楼。每座楼可容纳大中小四个年级(小班念两年),共八个班。白楼是一班和二班(指:大班一,大班二……);红楼是三班和四班。我当年在白楼一班。</p><p class="ql-block"> (5)(6)是伙房:(5)是小灶,小灶北边连着澡堂;(6)是大灶,大灶好像连着教工食堂。(7)(8)(9)是三排平房:(7)是教工单身宿舍,(8)是仓库,(9)也应该是儿童的教学、住宿用房。(13)是篮球场:经常有球队比赛,保育院球队似乎挺厉害,其主力队员却是客串的(某位阿姨的丈夫,他们家就在保育院内)。</p><p class="ql-block"> 收发室的东侧是一座小礼堂(10),里面有舞台,也有可挪动的座位。礼堂东侧是隔离室(11)。隔离室是个独立的小院,里面有一排平房和一个袖珍2层小楼。保育院每天都定时测量体温,只要体温超标,就得进隔离室。(12)是防空洞。是座一层楼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覆盖有一两米厚的土层,土层上面长着草和灌木。防空洞是一座历史遗留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东侧紧挨着北院墙,有一排水泥池,里面装满沙子,那里是我们经常玩耍的沙坑。沙坑和白楼之间有一块空地,空地上座落着两座攀登架。攀登架下大上小呈塔式结构,有好多层。每层的高度恰好够小孩能攀登上去。白楼南面有两座葡萄架,分立白楼中央大门两边。葡萄架前是一小广场,周围有秋千、滑梯。广场和平房(7)之间有一条柏油路,路两侧有榆树围墙。</p><p class="ql-block"> 记得红楼东边有一个小花园,花草品种繁多,有美人蕉,扁珠莲,江西腊,百日红,牵牛花,鸡冠花,夜来香,还有许多我叫不上来名的花。此外院内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有榆树墙和花草树木,这些地方的花,以百日红居多。保育院还有一座温室玻璃花窖,里面可能有一些奇花异草,当年我最感兴趣的是含羞草。依稀记得平房(7)与红楼之间有一条有顶棚的廊道,能直接走进红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 笔者2020年有幸与保育院首批学生李晓明老学长相识,这为老学长1941年出生于延安,抗战胜利后,他随父母千里跋涉来到东北。在交流中,他把保育院老院长王立真2009年所写的《关于沈阳市原保育院工作的回忆》手稿复印件送与我。王立真1948年沈阳解放时,随东北行政委员会从哈尔滨来到沈阳;1950年8月保育院工作。王立真的手稿介绍到:从1950年至1969年保育院换了三次领导。1950年至1952年,院长鲁陸,支书赵碧轩;1952年至1955年,院长周群,副院长吴震、王立真;1955年至1969年院长兼书记王立真,期间,赵碧轩曾任书记。王立真老院长的这份手稿真实地介绍了他在保育院19年的经历。介绍了领导干部的变化,管理体制,收托幼儿及班级发展,保育院的教学,儿童保健、营养、服装,成为全国红旗单位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王东援的《保育院回忆》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保育院的孩子纷纷进群寻找幼年时的朋友,回忆在保育院的种种趣事.....1953年入院的郑阳燕专门探访了保育院滕老师。 </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五里河市委干休所的原保育院的滕老师今年90岁了,身体不大好。谈起保育院,滕老师记忆还很清晰。滕老师讲述到:保育院1949年成立,我是1949年12月30日入院的。当时院里只有70-80个孩子,没有分班,一个老师管3个孩子。1950年10月至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保育院转移至法库。从法库回来后就忙着为接收大批孩子入院准备各种物品,缝制床单、被褥等。</p><p class="ql-block"> 1953年培训好工作人员后,保育院正式接收大批孩子入院。入院的孩子登记后,按年龄分班。老师住平房集体宿舍。孩子们都在老楼也叫后楼,就是北面的那栋楼(即《保育院回忆》里讲的"白楼");大班在3楼,中班在2楼,小班在1楼。院长,书记,医生办公室在1楼。后来孩子多了,大班,中班在3楼,小二班在2楼,小一班在1楼。新楼(《保育院回忆》里称"红楼")1楼是教师,2,3楼是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1954年院里来了一批日本孩子,30多人,他们自带教师,特殊管理。没有和院里的孩子统一管理。1956年那些孩子全部返回日本。</p><p class="ql-block"> 大约1959年教育部门试行"穿鞋带帽",即幼儿园里开办小学、办师范教育。办了2年,教育局又规定"只穿鞋,不戴帽"了。学了2年的师范生都转到幼儿师范去了。小学还继续办。文革时,保育院解散了。老师们有的走"五七"去了农村,有的去了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滕老师在保育院带过2个班。1953年到1957年一个班(郑阳燕和王东援当时就在这个班),1954年带过一个班。1960年改做行政工作,1965年调到另一单位工作。滕老师在保育院工作整整15年。刚入院工作时20岁,她的5个孩子都是在保育院长大的。提起保育院,滕老师感慨万千,对教过的很多孩子还能记得他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张照片是我国著名摄影家梁枫于1950年所拍沈阳市保育院儿童拔河比赛精彩瞬间,刊登在《东北画报》1950年1月第67期。2022年2月"保育院育英育才机关小学群"李晓明写到:"拔河的照片前面的是边疆涛"。网名"边塞风光"回应到:"我记得两年前在网上不经意发现这张照片,我认定第一个小朋友就是边疆涛,我就给边疆涛转发过去了。其他人我不认识,当时我在小学部,他们都在幼儿部。我和边疆涛有亲属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家梁枫1950年在朝鲜前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梁枫,我国著名摄影家,生于1925年,原籍山东省福山县;1944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校,1948年3月参加东北野战军松江第三支队(东北画报社)摄影班学习,并成为东北画报摄影记者;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为随军记者。回国后,长期任职辽宁美术出版社暨辽宁摄影家学会主要领导岗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span></p><p class="ql-block"> 李正风,1950年周恩来任命的沈阳市建设局首任局长,后历任建工局长、计委主任、沈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阳市政协主席等职。他的外孙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汪思宁在2021年9月16日怀念文章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 “您的四个子女基本上都在保育院长大,那是市政府专为老同志的子女设立的,位于沈河区青年大街东侧的一个胡同里。保育院是长托,院里有一辆发动机在前边的大头班车,每到周六把小朋友们送回家,周一再接回来。每到周一,妈妈说她都要找个地方藏起来,直到嚎啕大哭被保育院的阿姨塞进班车里。当时沈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工作非常繁重,你们这些老同志都把子女送到保育院,好安心工作。保育院的孩子生病了都是院里的护幼员照顾,不会把孩子送回家干扰到你们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上多幅照片是一位保育院小朋友的父亲拍照的,留下了保育院1958年"六一儿童节"的精彩镜头。看到照片激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保育院王院长,隔离室的刘姥姥,夏天的阳光浴,冷水浴,冬天的雪地跑,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师和阿姨无微不至的关怀,都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4年7月18日沈阳保育院小学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郑阳燕拜访滕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儿童2000年与保育院老师们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王立真《关于沈阳市原保育院工作的回忆》;王东援《保育院回忆》;姚健《沈阳市保育院的幸福时光》;郑阳燕《探访保育院滕老师》;张菱《1958年沈阳市保育院的六一儿童节》;大火炮《梁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载入史册的瞬间》;《东北育才学校志》;李晓明、常丽等人对保育院入托、学习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范东刚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6-1977年东北育才读小学、中学,知青下乡,大学读书,电大教书,长期在建设银行工作至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真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