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一上杭四面向知青文艺队50年寻梦之旅(副本)

翔牛

<h3>寻梦?撑一支长篙,<br></h3><div>向青草更深处漫溯,</div><div>满载一船星辉,</div><div>在星辉斑斓里放歌。</div><div> --节自 徐志摩《再别康桥》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 从小到大直到老,人们在每个不同时期几乎都有着不同的梦,或许是孩童时的憧憬幻想,或许是青春期的迷茫冲动,或许是豪情壮志,或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每一个梦都寄托着一份希望,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着被追逐,等待着被实现。</h3><div>我们这一代人的青葱岁月多半是在广阔天地中度过的。</div><div>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岁月、特定的环境里,我们有着单纯而共同、质朴而无华的梦,那就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div><div>1970年元旦创立的上杭县四面向知青文艺队,就是那个特殊年代诞生的首支闽西知青文艺队。26个普通而又殊众的年轻人在一起度过了短暂的一百天,用激情和青春圆梦,谱写了那个年代闽西文艺的新篇章。 </div><div>光阴荏苒若白驹过隙,锦瑟华年又能几何?五十个春秋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逝。</div><div>别梦依稀,今天我们又回到了杭城汀江畔,怀着桑榆之情寻觅那逝去的韶光之梦。</div> <h3>1970年新春,上杭县四面向知青文艺队在上杭南门大桥南岗桥头拍的集体照。</h3> <h3>  </h3><div> 逸话其一知青文艺队岁月的芳华</div><div>忆往昔,上杭二十个公社遍布四面向知青文艺队26位队员的足迹,乡村简陋的舞台有我们优美的舞姿和嘹亮的歌声,广场洒满了插队知青和乡民的欢声笑语。无座席的大卡车载着文艺队员颠簸山路,小棚顶的木船负着队友们悠悠渡水,晕船晕车的滋味固然不好受,然而山间的清风,水上的明月,烙在记忆里的是无限的诗情画意。</div><div> 演出队的生活紧张而愉快。公社、大队、驻军、工地,记不清演出了多少场。几乎是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场演出,距县城近的可以星夜返回,离得远的必须就地留宿。</div><div> 朝夕相处的整整一百天,间或也会有龃龉,那也不过是青春的小插曲吧。百日相聚,终有一别。别离之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缘分让我们聚在了一起,相信别离会加倍重逢时的欢乐。</div><div> 五十载转瞬即逝。岁月能流逝春华,殆尽秋香,却带不走那份友情与思念。友情思念好似醇酒,愈陈愈芳。<br></div><div><br></div><div>--</div> 2月24日早晨,我们一行九人分两路由厦门出发,若虹及夫人开车绕道龙岩接国英夫妇,黄钟、林莉、照红、莹莹、岚岚、亚河、明坚等七人乘坐一部九座面包车直奔上杭城。<div>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郁郁葱葱的丘陵从眼前闪过。再也不是从前那崎岖颠簸的盘山道,再也不用担心会受那难熬的晕车之苦了!</div><div>很快地就到了会合地点 。国英夫妇因有事耽搁姗姗来迟,不过我们还是在预定时间内顺利抵达杭城,一路通行无阻。</div><div>进了上杭城沿汀江边行驶了一段,车窗外的上杭城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灰色的小县城,路旁高楼林立五颜六色,宽敞笔直的大道上车辆往来络绎不绝。阔别数十年,很有一种物换星移、恍若隔世之感慨。</div> <h3>中午12时许我们赶到上杭县城,就下榻在当年简易的县招待所,现已豪华装修易名为"上杭大酒店"。安放好行李稍息片刻后即驱车前往看望慰问老领导郭元鹤,以及上杭知青队友林雪梅。 </h3> <h3><font color="#010101"> 雪梅队友2014年参加了45周年聚会活动后不幸病魔缠身,言语行动都极其困难。她很坚强,也很乐观,加之有家人悉心照看,恢复得相当不错。见到我们時虽然还不能表达自如,但那份激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font></h3> <h3>离开雪梅家直奔郭府,老郭政委早已迫切地在等待着我们到来。</h3><div>年过八旬的老郭坐在专用的藤椅上接待我们。他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居然还能一一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还记得许多往事,谈笑自如。</div> <h3>当年的小队员王岚岚现在日本当中文教师,她向老领导敬赠著书,汇报自己的成长。</h3> 亚河大哥特地带去笛子為郭政委演奏,以表慰問之情。<div><br></div> <h3>懷舊覓蹤。1969年12月27日,我们奉召汇集到了上杭縣城,26位知青仅用了五天时间就赶排出一台精彩的节目。没有排練廳,孔廟是最初的排練場地。1970年元旦在县政府公园广场正式成立上杭县四面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举行首场公演,誉滿杭城。</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孔老夫子不知何处去了,庙宇内空空如洗。现如今孔圣人又被请回了庙宇之中,每年举行祭孔大典,供人瞻仰膜拜。</font></h3> <h3>离开孔庙,沿着美丽的汀江河畔漫步,我们在历史悠久而厚重的上杭城关南门码头古城墙合影留念。</h3> <h3>  临江楼,位于汀江北岸,在城关汀江浮桥门码头边,蜿蜒的汀江穿城而过。这座始建于清末的三层小楼临江而立,因得其名。</h3><div>小楼占地30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楼房。</div><div>楼的底层和第三层的走廊外各砌有石制的三个拱形廊檐。在临江楼的南侧还种有一棵大榕树。</div><div><br></div><div>1929年,毛泽东曾在此养病居住20余天。同年重阳节前,红四军攻克上杭城,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词篇。2013年,临江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p class="ql-block">得知我们是50年前的老知青,临江楼展馆年轻的负责人特地派人为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或许毛泽东也曾伫立于此,眺望江对岸漫山遍野的金黄色菊花,任秋风扑面,抒发出心中万千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h3>我们身后的那棵被列为名古木的多历年稔的大榕树,在2017年10月底的那场特大台风中被刮倒了。榕树前有一方石桌凳,据说当年毛泽东和朱德曾在此对弈棋战。</h3> <h3><br></h3><h3>逸话其二 四面向的姑娘</h3><h3> 四面向共有十一个女队员,除了上杭本地的罗莲宝、林雪梅、黄梅珍,再就是八个厦门知青。鹭岛八女同吃同住同行,拢共三月有十天。</h3><div> 曾在上杭县内很是风光了一阵的八女分别为:步云四仙女,中都二佳丽,蛟洋一硕人,南阳一霞草。</div><div> 霞草之外的七位美女,个个有沉鱼落雁之色,羞花闭月之貌,不说当时,就是现如今走在大街上,那回眸点击率想必也是相当可观的。如若以花拟之:娟娟比玫瑰,叶虹似牡丹,林莉若百合,照红郁金香,金凤紫阳花,莹莹波斯菊,淑祯迷你蝴蝶兰。星星霞草点缀于花间,群芳争艳,相映更生辉。</div><div> 步云四仙女中,娟娟与霞草小学中学同学不同窗,是同台共演的小伙伴。小学毕业班的林莉是三年级的霞草心目中的女神。叶虹虽是新交,霞草自以为与她神交良久,相见恨晚。副队长照红同在一中,闻其名知其人而素昧平生。</div><div> 中都佳丽、皎洋硕人虽为新相识,然朝夕相处,其乐也融融。后来在龙岩工作的六年间,与金凤来往最密,周末时常你来我往,当然更多的是我往,因为金凤在中心地区。再后来就没了联系…。</div><div> 说说霞草心目中的七仙女吧。</div><div> 语笑嫣然的娟娟:芙蓉如面柳如眉,两颊笑窝霞光荡漾。灿烂如三春之华,皎洁若清秋之月。</div><div> 柔情绰态的叶虹:眉目如画,媚于言语。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温婉贤淑,仪态万方 。</div><div> 秀色可餐的林莉: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 </div><div> 秀外慧中的金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蕙质兰心,善解人意。</div><div> 莺声燕语的淑祯: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顾盼生辉,撩人心怀。</div><div> 端丽冠绝的照红: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div><div> 丰容盛鬋的莹莹:少言寡语,落落大方。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div><div> 排练演出之余也会有短暂的休整,姑娘们喜欢去到汀江畔临江浣纱,那可不失为杭城内的一道亮丽风景。有位知青作家在他的上杭散记中就描写过这样的情景,记不清原话,说是曾经看到过四面向的娟娟、叶虹、林莉们端着衣盆翩翩走向江畔,宛若天仙下凡。想当初,此情此景不知曾羡慕煞了多少牛郎哥。</div><div> </div><div>上杭县四面向知青文艺队领队陈楷中、郭元鹤1970年新春在上杭南门大桥南岗与11位女队员的合影。</div><div> </div><div><br></div> <h3>上杭县政府前面公园广场的紀念碑肃穆庄严,唤起我们亲切的回忆。记得1970年我们生活过的四面向办公大楼有个大阳台,正对着纪念碑。继孔庙之后那里也是队员练功及排练的地方。那栋楼房被夷为平地后改建了公园,唯有纪念碑依旧巍然耸立,当年的小树木业已枝繁叶茂,绿荫如盖。</h3> 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 。第一个晚宴还是在若虹夫人的学生所经营的酒楼,佳肴美味,还有不少久违的上杭特色小吃,令人齿颊生香。<div>若虹队长常年从事文化工作,杭城工作经历也不短,托队长的福,我们一行所到之处都有文化部门负责人专程接待,规格待遇非同一般。 晚宴后有歌有舞,朋友们各显其能,盡情歡樂。</div> <h3>  逸话其三 林明坚他乡遇粉丝</h3><div>晚宴时新朋老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莅临晚宴的有一位现任杭城县木偶传习中心的年轻主任,姓邱名保铭,毕业于福师大音乐艺术系,是上杭中都人士。席间当他闻知明坚兄的姓名后立刻凑近前来,一反先前矜持之态,连连问道:你是林明坚?真的是中都OO大队的林明坚吗?<br></div><div>得到肯定回答后他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大声宣称:“明坚老师,我是你的粉丝!当年就是!”</div><div>只知道当年明坚兄是中都公社的风云人物,却不知他还是孩童们的启蒙老师。那时的小邱主任还只是一个年未垂髫的小童,明坚老师却早已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兴奋与激动,倒使得平日里海阔天空、口若悬河的明坚老师略显逊色。</div><div>次日小邱主任本打算公务之后赶往古田,与我们,尤其是想与经年仰慕的明坚老师共进晚餐,无奈公务繁忙难以脱身,只得作罢,想必定是遗憾之至吧。</div><div><br></div> <h3>杭城的夜晚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h3> <h3>  25日一早我们先参观了上杭客家族谱馆。这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客家人家族史料的专题馆,成立于2000年。如今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成为大陆公共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之最。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h3> <h3>  我們還参观了比邻族谱博物馆的上杭大剧院。</h3><div>极具规模与现代化设备的上杭大剧院也是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所在地。 </div> <h3>大舞台右侧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木偶人形。上杭县是客家提线木偶的发祥地,素有“木偶之乡”美誉。上杭的木偶艺术自明朝初年由浙江传入后,经历数代又有创新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这一传统艺术远播闽、粤、赣及台湾等地,如今也已走出了国门。</h3> <h3>50年前上杭县四面向知青文艺队打着背包,提着乐器道具,走遍全县20个公社巡迴为知青和乡村干部民众慰问演出,演出与生活条件极为简陋。50年后我们不禁豪情滿怀,登上上杭大剧院的现代化大舞台摆造型再现我们的青春风采。</h3> 莫道才溪小,英雄辈出,乡党为之傲。<div>离开上杭县城冒雨去了才溪。才溪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溪是中央苏区模范乡、模范区,在当时仅有1.6万人的小山乡,有3762人参加红军, 占当时全乡总人口的20%和青壮年男子(16-55周岁)的80%。其中1192人牺牲在疆场,才溪也因此被誉为“烈士之乡”。1955年军队实行授衔制以来,才溪出了9个军级干部、 18个师级干部,于是又有了以“九军十八师”、“将军之乡”的美誉。我们参观了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这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1933年11月下旬,为总结和推广才溪人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同时为即将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准备,毛泽东率领中央通讯排的警卫班战士,第三次亲临才溪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以铁的事实批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针对根据地的种种谬论,以才溪乡的模范事迹,为全苏区提供了根据地建设的具体榜样,解决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重要问题。</div><div><br></div> <h3>今日才溪光榮亭 </h3> <h3>昔日光荣亭 :五十年前部分四面向队友在才溪光榮亭的珍贵留影 </h3> <h3>五十年不忘初心,寻找光荣与自豪。</h3> <h3>女队友50年风采依然</h3> <h3><font color="#010101">三位队长半个世纪首次合影</font></h3> <h3>逸话其四 免费午餐情誼深</h3><div>参观过客家族博物馆和上杭大劇院,我们一行取道才溪、连城新泉前往古田。</div><div>中午在连城新泉用午餐,为的是品尝新泉小吃。邱宝铭主任专意委派古田农民艺术团的春辉队长在新泉接侍安排。</div><div>农家乐的主人是一位退伍军人。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预备了满满一桌的野味山鲜,可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食桌上的家养鸡豚,家酿米酒,一应都市人难得品尝的纯天然绿色食品。</div><div> 客家人的盛情好客享有盛名。餐桌上主人“驱儿罗酒浆”,“一举累十觞”,频频为我们斟满芳醇甘甜的米酒,一次次向大哥大姐们敬酒。为了表示对我等老知青的敬意,临了还坚决不收午餐费。无意中打了秋风的我们十分过意不去,却无奈于盛情难却。</div><div>免费的午餐是一份深厚的情谊!</div><div><br></div><div>+與農家樂主人一家合影圖 : 照片中行军礼者即为农家主人</div><div><br></div> <div>中午将近两点抵达古田镇,在以前上杭县剧团的小队友廖炎利开的民宿安顿下来后,亚河、国英、若虹、莹莹等几位蛟洋知青队友就迫不急侍地乘古田农民艺术团春辉队长的车赶往蛟洋故地。</div><div> 古田到蛟洋,从前翻山越岭需要三个小时,如今高速路车行田不过十分钟。</div> <h3>蛟洋文昌阁一1929年,毛泽东在这里指导中共闽西第一次党代会。</h3><h3>1970年上杭四面向知青文艺队到蛟洋演出合影</h3> <h3>蛟洋参加县四面向文艺队的六位男知青在上杭大桥留影</h3> <h3>2017年林荣延队友专程重返上杭,在蛟洋文昌阁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与蛟洋当地的农民朋友在文昌阁久别重逢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当年演出过的丘坊公社老礼堂留影</font></h3> <h3>当年知青到邱坊公社赶圩凑热闹的圩场</h3> <h3><font color="#010101">嫩滑可口的蛟洋农家手工豆腐</font></h3> <h3>当年蛟洋三队知青点门前的小魚塘</h3> <h3>亚河丶国英与当年知青点的老房东合影留念</h3> <h3>哦,客家老屋一刻骨铭心的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26日清早,我们在云雾飘渺中来到举世闻名的古田会议会址,这里犹如我们的艺术圣殿。当年我们经常到古田演出和体验生活,在这里我们挥洒青春的汗水,留下靓丽的身影与永恒的记忆。</font></h3> <h3>1970年春上杭县四面向知青文艺队全体演职员在古田合影</h3> <h3>古田廖家祠堂前面从前是水稻田,现在变成一片似乎望不到边的油菜花田。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碧绿杆子上的朵朵黄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初绽,随着徐徐春风欢快地摇曳生姿,轻歌曼舞。那青翠欲滴的菜叶,犹如绿色的海洋;黄灿灿的花朵,好似金色的波浪。这个早晨虽没有明媚的阳光,可那万顷金波流金溢彩的景色,已足以使人如醉如癡,流连忘返。</h3> <h3><font color="#010101">依依不舍 离开古田,结束了短暂的寻梦之旅。所到之处虽已物是人非,老区淳朴的民风却依然如故。“50年前闽西上杭第一个知青文艺宣传队”像光环一般罩著我們,贏得了人們关爱与尊重。帶著滿滿的回憶,告別往日的韶光之夢,懷著對明天的期待,我們在心底轻轻呼唤:再见了,古田;再见了,上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图 曾若虹 文 王岚岚 黑白老照片由四面向文艺队友提供,谨致谢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