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鼎门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和武周时期都城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都城城门。</p><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30日上午,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遗址再次重生。这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终于“再现”地面。</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中遗址点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观为仿唐城门,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其中城台、城墙、阙台内部为遗址保护和展示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等将在这里得到原址保护展示;城楼、阙楼内部空间为陈列展览区,主要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隋唐洛阳城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文化广场东西长110米,南北宽160米,3条青石地砖铺就的宽约6米的步道直通定鼎门城楼的3座大门,广场东西两侧是绿地,小桥流水,绿草雪松,给人们一种休闲、雅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以仿唐式建筑群为依托,馆内集应天门遗址展示、文化科普等于一体,成为人们了解隋唐历史的好去处。[1]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是隋唐洛阳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等多个时期,存世530多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如唐高宗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登基称帝等,功能类似北京午门。亦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等在应天门遗址建立“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建有崇楼五座,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中为御道,左入右出;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