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西儿童自制的玩具和游戏

北乔峰

<p class="ql-block">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又喜获丰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给买了大堆大堆的玩具,孩子们看着满屋的玩具,兴趣已经麻木了。反观这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他们的儿童时期,在刚刚过上勉强不挨饿不挨冻的生活水准下,哪里有钱买玩具?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探索。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尽管不精致,却在制作中玩的如醉如痴、其乐无穷,既开发了想象力,又养成了动手能力,既锻炼身体,又开发智力。那个年代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是他们的儿童时期多数是幸福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春夏秋气温宜人,孩子们的乐趣在大自然里,他们漫山遍野的跑,上树爬墙,下河摸鱼,到了冬天,辽西的气候寒冷,又不愿意待在屋里,几个小朋友就会找一向阳的秫桔垛,开始了他们动手制作。</p><p class="ql-block"> 1、西瓜灯:是男孩子女孩子都喜欢制作的玩具,找两节犟杆、(就是高粱杆,可能是宁折不弯,所以辽西方言叫犟杆吧)用铅笔刀切去两头,扒开等数细米儿(应该是细篾,就是高粱杆皮的一片丝儿)再对穿进犟杆瓤里,横向再用细米儿等距离链接,一件漂亮的西瓜灯就做成了。</p> <p class="ql-block">  2、眼镜:用细米儿(细篾)穿进犟杆瓤可以做成眼镜。有时候不小心,细米儿会在手上拉一个小口子,特殊的疼。</p> <p class="ql-block"> 3、犟杆笛:说是犟杆笛,只是能吹一个音,也就是吱吱响而已,一般是大孩子才会吹。取一节犟杆,批出一根细米儿,节骨处要连着,另一头犟杆瓤挖通,细米儿用小刀片削薄,就可以吹响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制作就结束了,手拿西瓜灯,戴上眼镜,吹起犟杆笛,找一空地,扭一会秧歌儿,爸爸妈妈就招呼回家吃饭了。</p> <p class="ql-block">  4、杏核车:不知道这个名字对不对,但是小时候谐音就是那样的,找一大的杏核,两边磨平,露出杏仁,挖出,再把杏核尖端磨出小眼,找一钉子,细绳穿过杏核小眼,再穿过一个大眼栓牢钉子,把钉子穿过杏核,钉入一个小木板,旋转钉子把细绳卷入,拉细绳另一头,就反复转动了。</p> <p class="ql-block">  5、铁片枪:过去的包装箱外面有几道金属包装带,烤蓝的,做的枪可以打石头子儿,但是没有准头,往往瞄准的是前面,却飞到上面去了。</p> <p class="ql-block">  6、口哨:金属包装带可以做哨,两面用拇指和食指堵住,就可以吹响,如果空隙处放一粒黄豆,其哨音和裁判员的哨音一样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7、犟杆排:此玩具虽然简单,却大多是大人制作,孩子在练习数数,或加减法计算的时候很有用,十以内加减法用十个手指就能帮助计算了,二十以内就需要把鞋脱了加上脚指头一起算,再多就需要这个犟杆排了。</p> <p class="ql-block">  8、弹弓:弹弓在那个年代可算是奢侈品了。弹弓夹比较容易做,弹弓皮却很难有,集上有卖的,好像两毛钱一副,围一帮小孩子,只能眼馋的看看,我记得我哥哥给我做了一个弹弓,非常漂亮,和一帮小朋友出去玩,都很羡慕,可是,中途被大孩子给偷去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仍然有一些老顽童,天天拿着弹弓在树林河边转悠,打鸟打鱼,现在的弹弓非常精准,打的是钢珠,几十米之内几乎百发百中,这些人目无法纪,伤天害理!他们还真以为自己还活在六、七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9、洋火冒枪: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才有资格玩,用自行车链子制作,把链子链接处的轴顶出去,十来节链节用钢条穿过,弯成枪型,配以枪针,弹性胶带,插进火柴,就可以“啪啪”打响了。</p> <p class="ql-block"> 10、推铁圈:这个玩具不是自制的,大多是自家废弃的桶箍或者大人买的,每天几个小朋友推着去上学,金属摩擦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当时听着那叫一个悦耳。放学后又累又饿多数都是斜挎在身上,好像是男孩子必备。</p> <p class="ql-block">  11、弓箭:偷偷的把家里的竹扫帚拆开,抽出一根竹条,用一根细绳拉紧拴住竹条两头,找一把很细的犟杆尖,一头插进一节粗犟杆,增加配重,就可以拉弓放箭射鸟了,却连一根鸟毛也没射下来过。</p> <p class="ql-block">  12、打拨(Bó):这个游戏是男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场面大,人数多,相当于一场足球赛了,包括当时的一些大人也玩。每当冬季来临,秋收打场的场院都已经清空,这是孩子们最愿意去的游乐场地。人数可多可少,分两伙,玩具就是一个球和一根一尺多长锄杠粗细的木棍,球是用废线缠绕再用麻绳编织一层网而成,一伙打拨,一伙接拨,打拨前要喊口号,不喊算违规,直接下世(罚下的意思),打拨时站在方框里(我们把那方框叫疆)先喊:本儿了吗?远处接驳人回喊:本儿了,这时打拨人才可以把球打出去。同伙打拨时只能一人出场,其他人观敌瞭阵。接拨一伙都在远处接球,如果打拨的人打出的球被接拨的人接住了,这个人就下世了(好像不好听,那就是下市吧,意思就是淘汰了)。如果不被接住,打的越远,赢的尺数越多,随后用木棍做尺丈量,同伙所有人所赢尺数累加,两伙比较,多者为胜。</p> <p class="ql-block">  13、打尜(Gá):这个游戏大人不让小孩子玩,因为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指长短粗细的木棍,两头用刀削尖,在平地上画一方框,我们把那方框叫疆,找一砖头放在疆的前面中间,游戏人分两伙,一方打尜,一方接尜,接住尜时,打尜人算输,接不住的话,用打尜木棍做尺量数,哪伙尺数多者为胜。</p> <p class="ql-block">  14、打天尜:和打尜类似,但是,天尜一头尖一头平,砖头上放一很小长条形木片,木片在砖头上探出一半,天尜的平面立在小平片的砖面那一头,用木棍击打探出的小木片,天尜就飞向前上方,其他规则和打尜一样。</p> <p class="ql-block">  15、滴溜转:小时候都这样称呼,那个时候大钱(铜钱)比较多,家家都有,剪一小段细犟杆尖,插进铜钱方孔,再找一火柴,从犟杆中间穿过,拿住火柴杆尾端,使劲一捻,滴溜转就会旋转很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  16、打冰尜:应该叫打陀螺吧,截一段圆木,一头削尖,尖头钉入一个钢珠,侧面刻几条沟,在冰面上一玩就是半天,这幅图是我前几年在凌河上拍的,也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儿童,不过他玩的都是现代化的陀螺,不锈钢带发音孔的,</p> <p class="ql-block">  17、滑冰车:大人不给做,担心孩子滑冰时掉进冰窟窿,自己做没工具没材料。</p><p class="ql-block"> 现在做来不及了,要赶在六一儿童节把帖子发出去,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幅图片,这是本帖唯一一幅不是自己拍摄的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那个时候的冰车不会做的这样精致,能滑冰就很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  18、跳皮筋:女孩子和男孩子不一样,男孩子玩的她们不喜欢,女孩子玩的男孩子不喜欢,跳皮筋是辽西地区女孩子最常见的游戏,只需一根橡皮筋,一大群女孩子就可以玩的热热闹闹,一边跳一边唱,节奏感强,活动量大,现在想想,真是一项有益的健身运动。问了很多女同学,竟然把跳皮筋唱的童谣都忘记了,总结整理一下,应该是:</p><p class="ql-block">歌谣: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前六个字不一样,有说小皮球,香蕉梨的,也有说跳皮筋,我第一的,还有说小毽子,两脚踢的,但后续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  19、打布钱:也有叫打引儿的,就是六小块方型布片,边与边缝合,里面装进小石头子,或者苞米粒,女孩子分两伙,一伙打一伙接,接不住的躲开,被打者却接不住就输了,规则细节女孩子比较清楚。</p> <p class="ql-block">  20、跳格子,平地上画方方正正五个方格,把一布钱扔在第一格,单腿蹦着把布钱逐格踢完,就会升级,</p> <p class="ql-block">  21、翻老牛槽:男孩女孩都喜欢玩,当然男孩子大了就不玩了,女孩子玩的花样很多,一根绳就是玩具,携带方便。</p> <p class="ql-block">  22、风车篓:春天来了,辽西的春风很大,孩子们找来比较硬朗的纸,裁成方形,四角剪开一条缝,折成风车,用钉子插进犟杆,满大街的跑,累的气喘吁吁,回家多吃了一碗饭。</p> <p class="ql-block">  23、打坡一啊叽:(实际上是打~叽,中间那坡一啊快速连着念成一个字。)打Pià ji三个字有两个字不会写,也查不到这两个字,那个时候的孩子游戏,很多带有竞争输赢性质,坡一啊叽😄(Pià ji)用传单纸折叠,后来很多孩子连课本带练习本都叠了(Pià ji).每个男孩子都会用多层厚纸叠一个,再用铁丝订上,叫做老宝,关键时候才会用。</p> <p class="ql-block">  24、树皮哨:杨树,柳树都长出叶子来了,这时候树皮是可以松动的,剪一小段杨树枝,用小刀在中间部位划开一节,就可以把一个圆筒状的树皮拧下来,再把桶状树皮一头捏扁,用小刀削去外皮,就可以当哨吹了,直到把脑袋吹迷糊了,才会扔了。赵本山让范伟不停的喊,眼睛冒金星,估计也是小时候吹哨吹出来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25、拉杆哨:估计是看电影里大型铜管乐队的拉杆号演奏受到启发,小朋友们发明了拉杆哨,就是一段杨树枝,一大部分树皮拧下来,一少部分不动,用光滑的树枝杆在树皮里上下抽动,同时用嘴吹管状一头,可以吹出各种声音,模拟鸟叫,还能吹出歌曲来,我最喜欢那首映山红,用这种拉杆哨吹出来别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26、鸟夹子:捉鸟用的,要求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多数都是大孩子扣住小鸟给小孩子玩,那个时候打鸟,扣鸟都不违法,现在想想,小孩子喜欢鸟,却害了鸟。</p> <p class="ql-block">  27、葱哨:地里的小葱长出来了,辽西的人们喜欢吃小葱蘸酱,后面有一句是越吃越胖,那个时候胖是一种美。孩子们却别有用处,掐一段小葱,用嘴吹着嘟嘟响,吹到眼前放金光。</p> <p class="ql-block">  28、扑棱哨:葱叶根部留一段,余下的用火烧软,葱尖掐去一小块,用嘴吹硬的一头,就会发出扑棱扑棱嘤——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29、苇叶哨:那个时候辽西地区苇塘很多,小孩子用苇叶卷成卷,连接处用圪(Gě)针(枣树刺)扎住,细头捏扁,当喇叭吹,不过也只有一个音,由于可以卷很长,喇叭口很大,所以喇叭声音很大。很远就可以分辨出来。</p> <p class="ql-block">  30、通天五虎:那个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塑料垃圾,大树下都是很干净平整的,小孩子们在平地上画五横五纵十条线,形成四四一十六个方格,共有25个交叉点,两个小孩用两种石子和木棍玩游戏,类似于围棋把对方的子吃掉,己方子多为胜。</p> <p class="ql-block">  31、老虎吃绵羊:孩子们最常玩的游戏,就地取材,玩完就扔,一方四堆小石子,每堆五个做绵羊,两个大石子当老虎。有点类似于围棋,老虎可以跳过一个绵羊并且吃掉这个绵羊,连着的两个绵羊老虎跳不过去,外围直线都是两个以上的绵羊,老虎就被困住了,绵羊胜。</p> <p class="ql-block">  32、不知名游戏:这个游戏忘记怎么玩了,也是两个人一起玩。</p> <p class="ql-block">  33、弹玻璃球:两个人以上都可以玩,谁弹进坑里的多谁赢,</p> <p class="ql-block">  34、(Chuǎ吃乌啊快速念)骨头子儿:黑龙江叫Chuǎ嘎拉哈(Hà),女孩子的专属,正常是五个子儿,在有浮土的地上一扔,可以出现几种情况,包和坑都记十分,侧面出现记二十分,立着出现记五十分,取其一分值最低最碍事的骨头子儿扔起来,落地之前把地上的一个骨头子儿拿起来并把空中的接住,赢得相应分数。</p> <p class="ql-block">  35、转圈枣儿:秋天到了,各种水果陆续成熟,孩子们把青枣儿吃掉一半,露出枣核,找一细米儿,插进两个大枣,把枣核尖顶在细米儿中间,慢慢拨动细米儿,可以快速旋转。</p> <p class="ql-block">  36、顶牛:有一种草,当地叫鸡爪子草,取其中一部分人字型骑放在一段架空的铁丝上,两个孩子各拿一小木棍敲打自己一头铁丝,人字形草就会不停的前进,顶翻对方为赢。</p> <p class="ql-block">  37、砸杏核:杏子吃完留下核,杏核也是孩子们的玩具,挖一个小圆坑,两个孩子以上都可以玩,每个孩子把杏核放在手心里,攥好放在背后,同时拿出来看谁的多,之后都放进坑里,多的可以先玩,用自己找的圆形小石头扔进坑里,击飞出来的就是自己赢的。</p> <p class="ql-block">  38、小草兔子:秋天小草也长出毛毛来了,孩子们用这些毛毛草编出小兔子小猫,看谁编的最好看。这是一个小女孩子编的,不算太像,但是也比我编的好。</p> <p class="ql-block">  39、摔响:有的地方叫摔泥炮,几个孩子可以同时玩,形容玩尿泥的小朋友很铁很熟,指的就是这个游戏。把泥做成圆槽型,向下猛扣,嘭的一声,中间炸开一个窟窿,窟窿多大就赢多大一块泥。</p> <p class="ql-block">  40、做项链:这是女孩子的游戏,秋天牵牛花到处盛开,随处可见,把叶子柄撕去一条皮,隔一段掰去一段,就做成项链了,</p> <p class="ql-block">  41、这位聪明漂亮的小女孩在做项链</p> <p class="ql-block">  42、偷宝:这个游戏是向东化工厂的孩子们从黑龙江密山传授来的,攻防都需要体力和技巧。三年级的时候,每节课余时间都会玩,分甲乙两伙,防区守住通道,对方要通过通道,被守方推出和拉入防区都算被淘汰,而防区内防守人员被通过防区的人拽出防区也被淘汰,进入守方防区在宝字处踩一脚,就算成功。</p> <p class="ql-block">  43、鱼条:那时候秋天的河总会发大水,一些下游的鱼就会呛水而上,河水逐渐下降之后,河水也渐渐清澈了,可是那些呛水上来的鱼却没有及时退去,这时候就会有一些人一手拿着鱼条一手拿着用树条穿起来的鱼,在河里来回寻找,旋(Xuàn)鱼,就是用铁丝往水里抽打。</p> <p class="ql-block">  44、干枪:有一种灌木,当地叫七八味儿,学名接骨木,手指粗细,中空,取一段,两头用湿纸团塞紧,用竹筷子从一头顶进去,另一头湿纸团受压,嘭的一声被顶出去。</p> <p class="ql-block">  45、苇杆枪:一段苇杆,一侧开一长口,长口处再切一小槽,一段细犟杆,插入苇杆内,做枪针,取一根竹棍,一头插进犟杆,一头插进苇杆,另一头放进一小截犟杆做子弹,放开弯曲别在小槽的竹棍,竹棍带动枪针极速滑动,打出子弹。</p> <p class="ql-block">  46、毽子:那个时候的毽子不是羽毛的,大多是线麻穿进大钱眼里制作的,每个女孩子都会有。</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整理出这些六、七十年代的自制玩具及玩法,有句话说的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感觉说的不对,恰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过去的孩子动手能力要比现在的孩子好。</p><p class="ql-block">哪位朋友感兴趣,把你的童年时代玩具自制过程分享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