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郭元祥</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蚕秋谷沔阳情(代序)</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手捧李传学先生所著的《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书稿,拜读极富韵律、诙谐、洒脱与率真的文字,我的乡愁被砰然激活,思绪似乎一下子被拉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湖北沔阳。孩童时代所经历的田园牧歌、水乡风情、家长里短、趣闻轶事,一幕幕浮现眼前,好一幅沔阳风情画卷。史中事、画中人、曲中情、诗中意,跃然纸上。先生溢于字里行间之眷念家乡、尊崇历史、热爱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之情,令晚生油然叹服。</h1><h1> 作为传学先生的弟子,我与先生相识已逾四十载。自就学通海口高中(现更名为仙桃市通海口初级中学)起直至过天命之年,一直受惠于先生教诲。记得读高中时,先生是乡镇中学少有的用标准普通话教语文的老师,极富磁性的男中音和普通话,就足够令我等敬佩向师,何况不知哪来的那么多拓展的文言文。要知道我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连教材都配不齐。什么《郑伯克段于鄢》、《以己养养鸟》等等数不胜数,至少每天一段文言文的拓展学习。上大学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先生从《论语》《庄子》《左传》《史记》《晋书》等经史子集等经典古籍中撷取的用以滋养我等的文化养料。先生文学积淀之深厚,语文教学功底之强大,让我辈受益终身。甚至在先生荣休之后的十来年里,接受不才弟子之请,担任我负责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辅佐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先生所做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言文的观与止》等专题报告,深受欢迎。</h1><h1> 心性高洁方赋诗。先生古诗词的造诣颇深,在格律诗、散曲等方面佳作不绝。先生还兼任湖北省散曲分会副会长、《湖北散曲》常务副主编、仙桃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仙桃市散曲社社长,并多次在全国各类诗词曲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每每看到先生在全国诗词曲学术会议上的报告玉照,我都为先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感到无比高兴。受先生亲炙,我也略知平仄韵律,浅尝五言七言,甚至有时兴之所至偶尔赋诗一首,但大多丑陋不堪,只得求教于先生。记忆最深的一次请教,是先生讲解古体诗中的“入声字”。先生对唐宋以来古诗词中的“入声字”例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韵律鉴析、深入浅出。鉴于先生在诗词歌赋和语文教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特于2016年8月10日与先生签约为华师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讲《格律诗词的鉴赏与创作》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课程。</h1><h1> 情到深处方吟曲。曲,即散曲,盛行元明两代,区别于唐宋格律诗词。散曲的语言风格多灵活有变、以雅俗俏趣为尚、明快畅豁、冲口而出,有写景、叙事、抒情之功。散曲虽名“散”,然其格律更严于诗词,几乎字字限韵,且吟唱有调。我虽对散曲一窍不通,但拜读先生大作,总有倾听家乡老者如数家珍、吐露心声之感,更被其浓浓的乡愁乡情所吸引,仿佛回归那些难忘的孩童时代,在夏夜里搬着小板凳,轻摇着蒲扇,安坐在老人家跟前,聆听那些曾经无数次令人沉醉的故事。</h1><h1> 先生之作,既是一种文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漫卷的故事,成册的诙谐、幽默、洒脱与率真,是对家乡风情的眷念,是对沔阳人民的讴歌。</h1><h1>春风簾暖缀蚕桑,秋雨稻香盈廪仓。</h1><h1>沔水绵延东入海,人民盛世永安康。 </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span><font color="#167efb">。</font></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涂阳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仙桃曲韵草根香</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在我入团四十八周年的日子,我收到了我的入团介绍人李传学老师寄来的大作:《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李老师是我1973年读初中时的老师,虽然那时的初中语文课本里无一篇唐诗宋词元曲,这当然怪不得李老师。收到李老师这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后,我日夜兼程,一口气拜读完毕,仿佛当年坐在教室里听李老师讲课一样畅快,家乡泥土的芬芳、草根的清香令我陶醉。</h1><h1> 李老师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退休后,以出色的散曲创作成果,荣任湖北省散曲学会副会长、仙桃散曲社社长,在仙桃聚集起一百多人的散曲创作团队,开展散曲创作活动,中华名刊典籍,多见仙桃曲家之曲韵。李老师编著的大作《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独辟蹊径,采用一曲一点评、一曲一故事的写作方法,对仙桃市50多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既普及了散曲创作知识,又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仙桃散曲创作的成果,是仙桃散曲创作的“大合唱”。我的同门师弟、华中师范大学博导郭元祥教授对老师的大作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史中事、画中人、诗中意、曲中情,跃然纸上。”2018年10月,著名散曲作家徐耿华一行慕名探访仙桃散曲社,为仙桃的散曲创作成果而击节赞叹,誉之为全国散曲界的“仙桃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繁荣的仙桃散曲创作现象,思之有三:</h1><h1> 一个小众的文学体裁,紧贴时代,谱写了新篇章。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是诗歌的一体,脱胎于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最初也叫“街市小令”,多以叹世、归隐为主题,以民间风格、地方色彩为特色,散曲是通俗文学,专攻的人不多,编成的集子也不多,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元散曲约四千多首,远不及唐诗宋词。“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仙桃散曲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小众的散曲文学样式,紧贴时代,一扫元曲叹世、归隐的消极颓靡之气,全方位讴歌了仙桃的生态自然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开明和谐之美,结出了丰硕之果。李老师按照《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等六个章节,评点了描摹仙桃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民风民俗、家乡巨变、美味佳肴、风景名胜的散曲佳构。请看散曲作者刘海平笔下的仙桃“梦里水乡”:“荷塘映日莲红,杉林夹道荫浓,花海泛舟竞涌。水乡非梦,昔年茅草何踪?”再看散曲作者刘行超笔下的仙桃美食“沔阳三蒸”:“仙风仙韵仙桃派,蒸鱼蒸肉蒸蔬菜。葱花大蒜松松盖,色香形味人人爱。贵宾席上珍,亲友殷勤待,佳肴佐酒香天外。”在我看来,这本10万字的专著,是一部用散曲连缀起来的仙桃地方志,是一幅用散曲点染出来的江汉平原风情画,是一首歌吟新时代、新生活、新农村的正气歌。真是“小曲”唱出大境界。</h1><h1> 一个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作者群,焕发青春,讴歌了新生活。李老师点评的53位散曲作者,有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有退休的老支书、老村长,不少是我熟悉的老同志,他们退休以后,焕发青春,紧随时代,用手中的笔,借“旧瓶装新酒”,讴歌新时代、新生活,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我熟悉的胡少彬、丁元彪、贺道炳、涂明炎、涂明星、刘长明、郭焜山、杨泉源、刘树棠、沈承钰、冯玉卿等老同志,都创作有散曲佳作入编。我的忘年交肖作玉先生,是九旬老人,还写有《今非昔比话三农》等多篇曲作,令我感动不已。1983年,我驻过队的通海口镇东堤村的党支书曾祥新同志,也在李老师的书里与我相逢。没想到,曾书记的散曲写得很是了得。年过七旬的曾书记,现在随孩子们生活在城里,他用散曲记叙了他的回乡见闻《做客姨夫家》:“门前荷塘,屋后蚕桑。荷塘亮伞,桑叶飘香。琼浆酒觞,兄弟家常。儿邮图纸建楼房,匠称工程遍村庄。农田机械少农忙,眼下耕田不交粮。荒唐、谁言嫁错郎?‘扛子’比我棒!”新农村的场景,在老支书的笔下栩栩如生。由此我想到,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的一大批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当年的一批“文学青年”“文艺青年”又焕发青春,开始了“圆梦之旅”,这是我们宣传文化部门不容忽视、可以充分挖潜的一支有生力量,加强引导、给予扶持、发挥他们的作用,应是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要按照上级的要求,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办真事”。</h1><h1> 一个松散型的民间社团,立德树人,充满了新风尚。一个由散曲爱好者发起组织起来的松散型社团,在仙桃文联、仙桃民政局等部门的有力指导下,仙桃散曲社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他们办有内部交流刊物,注册有刊发作品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交流创作的新作品,扩大作品的影响力,用文学作品提高仙桃的美誉度;围绕一个主题,不定期组织采风活动,开展雅集,深入火热的生活,吸取创作的营养;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开展“曲唱仙桃”的心得交流与普及散曲知识的讲座,提高作品的质量,吸引爱好者参与散曲创作。李老师还把讲座办到了大学里,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他还应学术团体的邀请,到内蒙古、湖南、荆门、武昌东亭社区作过散曲创作的专题讲座。探秘仙桃散曲社,有一条宝贵的经验:散曲社的会员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正是依靠这批共产党员,散曲社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充满正能量,这是散曲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散曲作者、退休法官丁元彪在《仙桃散曲现象》一曲里赞道:“春催百卉香,鸟聚鸣声亢。正道清明,好曲悠悠唱。颂歌民风俚趣情,吟咏宇宙风云荡。雅俗兼容,意蕴凭君赏,传承国粹心花放。”</h1><h1> 读《襄江曲韵》,品泥土的芬芳、草根的清香,会心一笑,你会年轻十岁。真的!</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文刊于2022.5.26《湖北日报》客户端。同日,发表于《原创札记》。翌日,登载于《仙桃日报》第三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涂阳斌,退休公务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憨人杆司令》《讲述100个乡巴佬的故事》《行走在大平原上的思索》《本味》、印行打油诗集《岁月留痕》等,约120万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许克敖</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一缕沔阳的文化芬芳</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襄江曲韵》</b></h1><h1><br></h1><h1> 出差归来,打开包裹,取出散发着墨香的《襄江曲韵》,看到封面上的“沔阳”“李传学”字样,思绪刹那间穿山越岭,飞临江汉平原上魂牵梦绕的沔阳故乡……</h1><h1> 李传学先生是我在沔阳县通海口中学求学时的授业恩师,是高考大潮中率领田舍郎们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现场指挥。1982年,李老师带领通海口中学高二文科班一战封神,这也成为傲视周边同侪的绝响。算起来,那个青春热血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h1><h1> 40年来,我们师徒二人的联系一直不曾中断。但说来惭愧,我只是大概知道他的一些丰富热闹的退休生活,以及数十年的笔耕不缀。因学识所限,我武断地把他和他的文友们这些年的诗词歌赋、散曲随笔、文坛唱和,统统归于田园乡土文化。</h1><h1> 说起沔阳乡土文化,我并不陌生。忘不了母亲她们田间除草时民歌俚曲的此起彼伏;儿时记忆中的外公,就是走村串户一副鱼鼓傍身;表姐也是十里八乡的花鼓戏名旦;而生产队收割麦子时请来的皮影戏,更是乡亲们期盼已久的饕餮大餐……虽然《诗经》十五国采风里无“楚风”,但是考古发掘已经雄辩地证明,荆山楚水,并不是南蛮之地,千万年来从不缺少人类文明的种子与文化的力量。</h1><h1> 李传学老师新著《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不是鸿篇巨制,凡10万字,140页而已。但是其所著专业,所评精悍,于我而言,不可一日卒读。为在仪式上接近散曲这种文体,我点上熏香,烹茶案头,打开台灯,开始亦学亦赏。全书从“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起步,带领我们仰望“天空中闪耀的那群明星”,立足“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欣赏“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品味“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汇入“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窃以为,如果散曲的诞生是书生们在野忧国的产物,本书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地方志。嬉笑怒骂皆成文,正狎相搏传后世。</h1><h1> 由于常年身处异乡,每次回家都先向先生报告。每报必有家宴,师母手艺,几十年精湛如一。近几年虽有心归家,奈何疫情反复,终不得陪先生畅叙世情。挑灯看至第五节“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不禁垂涎,心痒难耐之下,随手摘得一首,录与诸君共赏。</h1><h1>〔正宫·塞鸿秋〕沔阳三蒸</h1><h1> 仙风仙韵仙桃派,蒸鱼蒸肉蒸蔬菜。葱花大蒜松松盖,色香形味人人爱。贵宾席上珍,亲友殷勤待,佳肴佐酒香天外。</h1><h1>端午佳节,遥望故乡,那一缕散曲的芬芳中,似已汇入粽叶清香,变得醇厚隽永,仿佛楚子屈原的江畔行吟,又仿佛家乡溪头的夏虫呢喃,散入夜空,生生不息……</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文于2022.6.1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同日登载于深圳《读创》新闻客户端。)</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许克敖,湖北仙桃市人。1982年入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新华社、深圳报业集团及香港商报,担任记者、编辑、报社副总等职务。后担任北京某知名外企高管,现供职于某医药央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刘保昌</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0, 0);">传统散曲的转化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收到仙桃散曲社社长李传学先生的新著《襄江曲韵》(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5月版),诵读一过,深为洋溢于书卷中的“史中事、画中人、诗中意、曲中情”,和作者“眷念家乡、尊崇历史、热爱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之情”(郭元祥教授语)所打动。该书收入50余位沔阳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分列“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六节,每节前均有导语交代散曲创作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所选例曲则曾经过反复甄别精挑细选,最后以“散淡人晬语”予以画龙点睛的评说,不仅让土生土长的沔阳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慨,亦且能令外地读者快速“进入角色”进而陶醉于沔阳地域文化散发的恒久芬芳。</p><p class="ql-block"> 这本《襄江曲韵》唤醒了多少沉睡中的记忆,流年往事奔来眼底,百般感慨注上心头。传学校长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领导,31年前的通海口一中,位于小镇东头的“郊区”,远离喧嚣,通洲河、永长河静静流淌,大片田野横亘迤逦至天边,排湖上往来渔船的号子伴着不息的涛声,襄河、东荆河水涨水落流向迢遥的远方。 少年情怀总是诗,交织着拼搏、温暖、迷茫、遗憾的青春,令人永生难忘。我有幸在人生第一站遇到了一位好领导,那时候的传学校长,年届不惑,干劲冲天,合并了天星中学、官路中学,新盖了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楼,师生济济,宏图大展。他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大会发言时喜欢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为人亲和,经常会光着膀子下场,与李厚祥、李德雄、雷运波、唐俊等年轻同事打篮球踢足球。他总是积极组织、鼓励我们参加社会活动,举凡文教卫系统的演讲、球类、舞蹈、歌咏、征文等比赛无一落下。 他亲力亲为,多次走进课堂展示语文教学示范课。他善于激励年轻教师积极规划职业人生,既脚踏实地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又不忘记朝向“诗和远方”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通海口一中生机勃勃,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也培养了不少各领域的专门人才。我在一中任教一年后,调往沔城中学,以后考取研究生,从此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江湖路远,与传学校长睽违日久,然而通海口一中的一草一木,通洲河两岸的田野庄稼,拳念殷殊,衷心怀之,何日忘之。因此,读到这本《襄江曲韵》,备感亲切,其创造性价值和创新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襄江曲韵》转换了传统散曲的情绪底色。李传学先生认为,兴于元代的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本来是儒家知识分子“断绝了从政食禄的出路,抱负无法施展”,“或走进山林水壑,或出入勾栏瓦舍,隐逸消遣,傲然特立”,“内心中压抑与冲动交战,外冷内热”,“只好陶渊明式地选择了寄情山水,匿迹田园”,“亦文亦俗、亦长亦短、亦歌亦吟的散曲,自然便成了士人们无奈之下的新宠”。散曲与田园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写田园生活的“清丽闲适”、“天然野趣”、“草根香味”,也就成为散曲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上的散曲创作一度因其避世颓废而消沉,但是当下的散曲创作则因对“俗趣”“尖俏”风格的强调而为读者所钟爱。如朱标〔双调·清江引·靓妹抛新秧〕描写:“蓝天白云明镜中,小伙挑秧送。一撒毽飞空,簇簇均匀种,全凭妹子指上功。”雷同喜〔双调·袄神急·农村换新貌〕写道:“农村颜值高,处处换新貌。村庄亮丽,垃圾归并扫。改厨改厕推,广场游园造。交通畅,公汽招。城乡差距消,户口莫须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散曲消极颓唐的传统情绪底色,被成功转换为轻快明丽的活泼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是《襄江曲韵》开拓了传统散曲的表现领域。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皆可成为散曲创作的表现对象。比如沔阳城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桥、四十八寺庙”之称,明代学政卢滋为“沔城八景图”题诗,郑敏的散曲创作,就以沔城八景“东沼红莲”“西城古柏”“三澨波光”“五峰山色”“丙穴钓鳅”“荆楼玩月”“沧浪渔唱”“柳口樵歌”作为表现对象;而剔脚佬、剃头佬、阉猪佬、錾磨佬、补锅佬、弹絮佬、杀猪佬、裁缝佬“九佬十八匠”的营生职业;四时八节的沔阳风俗如社戏、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赛龙舟、盖新屋打硪、七夕会、中秋等,各种饮食种类和地方特产也可以在散曲创作中得到生动呈现。刘行超〔正宫·塞鸿秋·沔阳三蒸〕写道:“仙风仙韵仙桃派,蒸鱼蒸肉蒸蔬菜。葱花大蒜松松盖,色香形味人人爱。贵宾席上珍,亲友殷勤待,佳肴佐酒香天外。”涂明星〔黄钟·贺圣朝·米团子〕云:“粘粉磨,上蒸锅,盆内和,先把包皮捣个窝。充填佳肴捏个陀,沾点水,手儿搓,寓团圆,喜璧合。”冯玉卿〔越调·小桃红·鲊胡椒〕说:“陈年红粉变金黄,慢米轻翻炕,油裹珍珠透光亮。鲊胡椒香,藕丁肉片新花样。荷叶坛里装,陶瓷钵中放,日久愈生香。”散曲的表现领域从此走向开阔的民间、广袤的大地。</p><p class="ql-block"> 三是《襄江曲韵》着意彰显民间正义的力量。元人张养浩的名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百姓苦”的喟叹,击碎了传统政治体制和儒家文化温情脉脉的千重谎言。沔阳散曲人着意彰显民间正义的力量,表达人民吁求和平、公正、尊严、善良的心声。沈承钰的〔南吕·四块玉·端午感怀〕写道:“天问怀,离骚爱。展卷凄然泪盈腮,赋辞愤懑人生慨。香粽排,蒲酿筛,瞻拜来。楚月寒,汨罗叹,急纵龙舟泪花弹。广投角粽忠魂盼。献寸丹,泣大寰,悲祭坛。”冯玉卿的〔双调·新水令·柳丙元血书十三款〕(散套)与沔阳花鼓戏《十三款》形成有意义的“互文”:“悲腔一曲撼云天,到如今,仍听不厌。沔阳花鼓戏,铁嘴柳丙元,一晃儿过了百余年,十三款唱了万千遍。(驻马听)清末年间,人祸天灾穷汉沔,官逼民怨,强征暴敛税粮捐。周银生受害含冤,王庄生未能如愿。叹宝姑,楼台殉爱血花溅。(乔牌儿)柳秀才恨功名被剪,众乡亲恨良善遭谴。草民尸体襄河见,血书告上天。(天仙子)沿江涉险,宁死要伸冤。不惧强权,为民代言。控告制台前,铡口血涓涓。辞严义正身凛然,怒看恶人斩。(收尾)余音在耳频频颤,终归是,峰回路转。花鼓名剧《十三款》,一介书生义彰显。”沔阳穷秀才柳丙元说出“不是我腿子跛,而是世上路不平”的骇世名言,“柳丙元睡铡口,我放声大笑”是为民请命英勇无畏的豪迈宣言。如果说沔阳花鼓戏《站花墙》尽显儿女情长,那么《十三款》则是义薄云天、血气方刚。散曲同样可以表现沔阳人阳刚凛烈的“楚狂”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正如传学老校长所说,与传统诗词创作相比较,散曲具有“叙议皆可”“悲喜兼至”“雅俗俱备”“庄谐杂出”的独特优势。察之于沔阳散曲创作实际,我们发现在当代沔阳散曲人笔下,散曲这种传统文体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颂盛世、醉太平,可以唱大风、歌猛志,可以寄沉痛、表义愤,也可以诉说儿女情、相思恨,虽为短制,意旨遥深。传学老校长自号“散淡人”,让人想起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轻摇羽扇的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俺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嘤其鸣也,求其友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史上文体代有递嬗各擅胜场,在表现生活经验抒写民众情感诉求方面却又万流奔海殊途同归,经由沔阳散曲人的创作及其传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踏遍青山,人书俱老,传学老校长的知音必定遍布天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系文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b></p><p class="ql-block"><br></p></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胡少彬</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感言</b></h1><h1><br></h1><h1>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一书,凝聚了李会长传学教授近几年的心血。捧读新书如沐春风,阵阵清香扑面而来。</h1><h1> 李先生才思俊逸,笔下生花。全书由六个主要章节组成:第一节: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第二节: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第三节: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第四节: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第五节: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第六节: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 仔细品味,文采飞扬,不仅这六句话就是一首美妙动听的抒情诗,而且从沔阳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新旧变化、美味佳肴、风景名胜这六个方面,全方位地歌颂了老沔阳新仙桃的历史人文和时代变迁,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通俗性和文学性,它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展示了散曲新的生命力,是当下诗坛第一部用散曲体裁描写民风民俗、歌颂“三农”的专著。</h1><h1> 李先生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在先生的笔下家乡的月圆,家乡的地肥,家乡的水秀,家乡的人美,家乡的草木翠,家乡的风光媚。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痴迷,故土的热爱。例如〔仙吕•哪吒令带鹊踏枝带寄生草〕《沙湖湿地》“甩膀,荡开翼桨;亮嗓,撕开旷荒;纵享,放开狷狂。芦苇帐,滩涂蚌,绿无岸、波霭苍茫。(带)雁翱翔,鹳倘徉,过了麋獐,来了鸳鸯。须留神、难分汊港;不小心、误入寒塘。(带)白鳞撞,赤尾长。放濠时节人空巷,退潮闸口鱼投网,落霞故道船分浪。楚原之肺此中藏,伊人在水还相望。”芦苇滩涂,湖水鱼塘,众鱼腾跃,群鸟飞翔,百人放濠,万人空巷。把一幅仙桃沙湖湿地的自然风景;放濠时节的壮观场景;家乡人民勤劳勇敢、享受生活的美景画面,保留在自己的心中,展现在读者的面前。</h1><h1> 李先生对散曲钟爱有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曲的传承和弘扬,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唐诗、宋词、元曲三足鼎立于诗坛,是诗苑中盛开的三朵奇葩。散曲滥觞于金而盛行于元。为了提高仙桃散曲社会员的散曲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先生精心组织举办散曲知识讲座、散曲论文研讨会;精心组织釆风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培养了一大批散曲优秀人才;创作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散曲作品,荣登了很多名刊,如《中华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湖北散曲》《湖北诗词》《诗词月刊》《中华诗词》等。2018年10月23日,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主任徐耿华一行慕名来仙桃实地考察,实地了解参观后,为仙桃散曲社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赞赏,并称之为全国散曲界的“仙桃现象”。</h1><h1> 李先生对元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散曲论文《天地有正气,沛乎塞沧溟·试论20世纪散曲的政治性题材》获得了2018年中华诗词“华夏杯诗词大赛”优秀论文奖。</h1><h1> 元·周德清云:“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短章辞既简,意欲尽。长篇要腰腹饱满,首尾相救。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李先生的曲作既遵古法又大胆创新,确实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众曲友的例曲,经过李先生的精心修改后,也使原曲得到了一个大的升华。</h1><h1> 李先生热爱乡村,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曲作中,洋溢着泥土的芬芳,题材里,贴进生活接地气,尤其那些调侃幽默的语言用来描写场景和人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例如:〔双调•殿前欢〕(重头)放牛郎</h1><h1> “放牛郎,手揉迷眼不贪床,袖遮呵欠接连晃,怕忤爹娘。同行不用缰,踏露迎风唱。河岸还相望,可怜这呼唤,原是那情腔。</h1><h1> 柳条长,剥皮鞭子举头扬。护鼻白沫摇尾犟,踩了新秧。清清小水塘,踏踏顽犊状。戏水蹄儿仰,爽歪它牲口,急坏我牛郎。”</h1><h1> 李先生对散曲这种通俗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把家乡沔古佬的乡土话融入到作品中;把生活里男欢女爱、打情骂俏、恩恩爱爱的情景再现于作品中,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酣畅,既有地方性又有趣味性;既有冷冷的幽默更有浓浓的曲味。例如:</h1><h1>〔中吕•乔捉蛇〕沔阳媳妇俏骂郎</h1><h1> “掺江的,总在雾中飘;砍头的,唱歌还晃脑;捣嗓子的,偷吃了我的唇膏;遭雷劈的,早晨醒来才洗澡。骂一阵,疼一阵,刀子嘴,豆腐心,心中藏个宝,我偏缠你如何了?”</h1><h1> 李先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此书精选收录了53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作品及先生创作的大量佳作。每个章节,首先用清新的语言介绍要展开的内容,然后举几个曲例进行精彩的点评,之后再展示若干首散曲方阵,最后用优美的结语收束。注重内在逻辑,用串词承上启下,各自成章,浑为一体。这种体例非常独特新颖,是我第一次所见,这为我们今后对诗词曲的介绍、评论、推广、传承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块,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h1><h1> 最后,我试作一首小令,以表达我对此书的推崇。</h1><h1>〔双调•折桂令〕捧读李会长传学教授《襄江曲韵》有感</h1><h1> 看仙乡、沔水璇珠,一种情怀,一本佳书。曲海奇花,书山异宝,观赏心舒。笔生花、闻韶俊语,墨传情、在握珍珠。梦里描图,故土襄江,杨柳风梳,热爱如初。</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胡少彬,仙桃市散曲社常务副社长,仙桃市和合诗词曲学会会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朱标</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巧妙的构思,完美的布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浅谈李传学先生《襄江曲韵》的布局艺术</b></h1><h1><br></h1><h1> 沐浴初夏煦暖的阳光,曲苑中一朵娇艳的奇葩怒放了。消息不胫而走,一时该书出版的贺辞纷纷见诸微信群,各大报刊也相继报道《襄江曲韵》出版的消息,评者如云,好评如潮,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国家散曲工委徐耿华先生誉为全国散曲界的“仙桃现象”真真切切出现在了这块充满神奇传说的土地上。</h1><h1> 捧读李传学先生力作《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不能不为先生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布局所折服。掩卷细细品赏,仿佛看到一座构图完美的大厦巍峨屹立在读者面前。那就让我们揭开该书温情脉脉的面纱,一睹她华美动人的芳容吧。</h1><h1> 翻开目录页,全书共辑的五十多位仙桃籍散曲爱好者的253首散曲作品按内容划分的六个方阵赫然在目: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分别从仙桃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民风民俗,家乡巨变,美味佳肴,风景名胜全方位歌颂了老沔阳新仙桃的历史人文和时代变迁。六个章节之前设有导语,追溯散曲渊源,介绍仙桃散曲创作团队,后有总结,点明本集主旨。完整的构架,眉目何等清晰。</h1><h1> 开篇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先生所撰序文《春蚕秋谷沔阳情》对李传学先生的大作作了中肯评价,作者自己又将此前发表于《中国当代散曲》《心潮诗词评论》二刊中的《散曲与田园的不解之缘》作为自序推出,其后又以作者自己创作的四首散曲代为跋文,遥相呼应,更显布局完美无缺,天衣无缝。</h1><h1> 剖析每个章节,其内容各成体系,相对独立。每节开头都有引语,提纲挈领地介绍本节内容,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意欲先睹为快的作用。中间举例曲,作点评。结尾都有结语,发人深思。总·分·总式的结构,使各章节相对完整。例如第一节“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由“沔阳这块热土不知发生过多少曲折生动的故事”引出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接着推出例曲,然后由“散淡人晬语”作了精彩点评。第二节“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则由“沔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匡世峻拔之才,鳞凤济美之士多如繁星”引出名人轶事的介绍。之后同样推出例曲,作者点评。总之,整体构架也好,各个章节也好,均做到了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美不胜收。</h1><h1> 另外,作者精美的串连词又将各个章节连成一个整体,仿佛一线串珠,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这又仿佛节目主持人,一环紧扣一环地将精彩层层推出,不能不说这也是作者独运的匠心。称其为散曲点评的典范之作毫不为过。</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朱标,中教高级语文教师,仙桃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肖家森</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曲涵沔阳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李传学先生的《襄江曲韵》</b></h1><h1><br></h1><h1> 近日,李传学先生编著的《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出版了。先生寄我,荣幸之至。一口气读完此书,我对先生的茹古涵今推崇之至,对先生的匠心独运惊喜叹服,更对散曲涵泳着的旧沔阳新仙桃获得了全新的审美情趣。</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一书,展示了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渊博的文学知识、娴熟的制曲技巧。其独特的专题评鉴体例,的确是别开生面。这都源于作者对本土文化的深谙与酷爱。</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分为: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沔阳历史掌故)、天上闪耀的那群明星(沔阳名人轶事)、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沔阳民风民俗)、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沔阳乡村巨变)、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沔阳美食特色)、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沔阳风景名胜)六个方面, 十足地反映了仙桃的人文风貌、沔阳的前世今生。“一样烟波,有吟人景颇多”(《殿前欢.秋》薛昂夫)。为沔阳钩沉,为仙桃增色,</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部时代嬗递的变奏曲。那些传说,美丽神奇、曲折生动、悱恻缠绵、凄切动人。从大汉皇帝陈友谅到民间“刁民”柳丙元,从孝敬公婆的织妇到栽种桃花的仙女,再到沔城八大景,商贾渔泛峰,无不是向善向美、颂德歌行的天人演绎。</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部璀璨夺目的群芳谱。在沔阳这方悠久的土地上,尽管桑田沧海,朝代更替,但每天总是上演着数不清的一幕幕人间剧,那些能匡政扶民,保疆护国耀亮一隅哪怕迅忽而逝的人,即便时世去远,他们仍然在沔阳上空熠熠闪烁。</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方游子灵魂的栖息地。“异乡游子,常在明月之夜,邀二三友,酌花间酒,浅唱低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儿深植着你我永远割舍不断的那段情结。”先生这样写。八十年代初,在台湾的沔阳同乡会,有人回来后带去的那一抔乡土,他们没有作为圣物供奉,更没有用来养花植草,而是所有会员分得,然后作茶叶沏饮!让曾经生他养他的那抔敬土融入体内,融入每一个细胞,催生那份乡情的激越,寻找那份灵魂的归属感。离开沔阳故土的每一个游子何尝不都是如此!看看书中那一曲曲“寓情于景,焕彩于曲”的曲子。家乡的青山秀水,镜湖绿滩,沿革故典,木槿围栏,田间小道,古老晴窗……浓郁的泥土气息交织着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和一声“回来吃饭”,令在外的沔古老怦然心醉,魂牵梦绕,负月而归。</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部民朴风淳的风情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一方风情”沔阳地理位置优越,洞庭北岸,云梦南泽。湖泊星罗棋布,河渠密如蛛网。人居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如画。一日良辰,四季美景。寒暑更替,雁燕回环。田园风光,农时农情。乡俗乡风,村规民约。彩船高跷,狮子龙灯。婚姻大典,法事道场。人情世故,诗书礼乐。沔阳小调催生云雨,“冷那好”乡音散落村头。通过这一吟一唱,一个个故事被鲜活,一道道风景被靓丽。</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席极具沔阳特色的乡村绮宴。沔阳三蒸,香留楚味口齿。沙湖盐蛋,尊贵华人玉盘。蒸煮炸煸,又见炊烟袅袅。煨炒炕汆,还思月夜梦回。各类小吃呈现脑海,各式大餐令人生津。曲曲上口,样样逼真。</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是一幅梦里水乡的风景画。“美丽的仙下河,宛如仙女飘逸的裙带穿城而过”“两岸玉砌雕栏,古色古香”。一碧清流源远,十里桃花飘香。穿燕藏莺亸柳,高枝鸣蝉唱夏。流淌的是沔阳花鼓高腔,遏云的是乡间皮影音长,都被这“风情万种的散曲,犹如天籁,深情的汇入了这小河的欢唱,同奏着一座崭新城市的交响”。</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同时也是仙桃的一张文化名片,是仙桃文化领域的一块里程碑,是散曲写作的指示牌,是散曲模块传承的教科书,是仙桃人民生活的聚焦镜。</h1><h1>常言“诗庄、词媚、曲谐”,先生以曲之谐,让旧的文学体裁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使沔阳版的平凡的生活得到了升华。似一尊贝雕珍品,通过打磨取舍加工出的一座沔阳本土的艺术建筑,让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沔古佬无比自豪地感受到昔时的拥有与今日的繁华。</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全书,大气与精致并举,柔美与宏伟同框。神话济美,虚幻存真。根叶内在,花萼相辉。 通过对五十多位曲作者的两百五十多曲作品的透视、评点,不仅使我们看到仙桃各个时期自然风貌的艺术折光和诗人的情怀面影,更是挖掘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是当前文化艺术的一种美好的指向和导航。 </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的作者李传学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散曲分会副会长、《湖北散曲》常务副主编、仙桃散曲社社长,更是仙桃散曲的倡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实践者。</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的编著,是作者品行蕴涵、知识积淀、工匠精神打造而成;是作者对古诗词的研究与造诣、散曲的不舍探索与追求、对新时期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担当、对阳光下的这方热土的无限眷恋的心血结晶。</h1><h1> 《襄江曲韵·散曲涵泳着的沔阳风情》像一枚精美的绿叶,昭示着仙桃文化的春天,承载着仙桃文化的历史与未来。</h1><h1>拙曲赞云:</h1><h1>〔双调.碧玉箫〕</h1><h1> 襄江流韵,文揽楚天云;桃花传讯,曲涵沔阳魂。风情应节品,群芳争艳纷。休忘本,故里乡音润。 欣,回首心河近。</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萧家森,中教语文高级教师,杨林尾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简希刚</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桑榆犹未晚,振臂再扬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一贺李传学老师编著的《襄江曲韵》出版</b></h1><h1><br></h1><h1> 5月25日下午6时许,客居西雅图的我,收到李传学老师发来的一组微信件:《襄江曲韵》电子版、有关该书出版的报道和涂阳斌先生的《札记•仙桃曲韵草根香》,余挑灯夜读,感慨良多:</h1><h1> 1、书名妙。襄江曲韵,一语双关,恰信手拈来,自然天成,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此书名,非大家不能为之!妙哉!</h1><h1>2、序文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的序文,忆先生之风,叙师生之谊,念故梓之情,言散曲之美,娓娓道来,语皆诣实,是一篇不尚虚谈、情真意挚的上佳序文。</h1><h1> 3、晬语精。李老师网名"散淡人",先生诗词曲赋联俱擅,近些年尤爱散曲。作为仙桃市散曲社社长,先生在组织讲座、采风、雅集之余,还创作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散曲作品。《襄江曲韵》收录的53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均附先生的精彩点评,谓"散淡人晬语",先生思维活跃,评鉴之语,言简意深,别开生面。每条少则二三十字,多则百余字,读之,莫不击节称赞,叹其精妙。</h1><h1> 4、书评切。涂阳斌先生的《札记•仙桃曲韵草根香》,可当书评来读。面对襄江曲韵涵泳着的沔阳风情,面对誉之全国的散曲创作"仙桃现象",阳斌先生三思三叹,称仙桃散曲(社团)"谱写了新篇章、讴歌了新生活、赞誉了新风尚"。展读《襄江曲韵》,当知书评切中肯綮,所言不虚。</h1><h1> 吟诗一首,以贺李传学老师编著的《襄江曲韵》出版:</h1><h1> 曲曲襄江韵,悠悠梓里情。</h1><h1> 桃源歌大美,吟社颂繁荣。</h1><h1> 文采双眸烁,风光满卷呈。</h1><h1> 桑榆犹未晚,振臂再扬旌。</h1><h1> 诗的末句,是说仙桃创建"中华散曲之乡"一事。大约是2018年秋,中华散曲工作委员会鉴于仙桃散曲创作"井喷"现象,拟让仙桃市申报创建"中华散曲之乡"。李老师、涂阳斌先生等许多同志,为此事多方奔走呼吁,惜终未如愿。当前,《襄江曲韵》出版后,受到省、市众多媒体和网络的热捧,社会各界人士也十分赞赏仙桃散曲创作的繁荣景象,仙桃申报创建"中华散曲之乡"的时机已经成熟。倘若成功申报,亦可为仙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分。如此说来,这事也让人好生期待!</h1><h1> 简希刚</h1><h1>2022·5·26晚草,5月31日改定。</h1><h1> </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简希刚,原《楚天都市报》特约记者,仙桃市楹联学会会长。</span></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仙桃散曲社》</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社 长: 李 传 学</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常务副社长: 胡少彬</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 社 长:涂 明 星</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 社 长兼秘 书 长: 冯玉 卿</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 秘 书 长: 赵 文 真</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 秘 书 长:谢 莎</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 秘 书 长:曾松桥</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h1><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