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时八十多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在旷世疫情的折磨下,英雄的上海又重新站起來了。东方明珠昂起了头,黄浦江水扬起了波,海关大钟唱起了歌,千万阿拉脸上绽开了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言道:艰难出真知。司馬迁曾历举了古代圣人受厄运而奋发有为的咧子,得出精论是: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此一场灾难,往往是一本教课書,而教会了人们平时许多难以认识到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上海的疫情变故亦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2500万居民的特大型国际化都市,一个号称城市管理水平世界一流的城市,一下子静黙了两个多月,这样的事在人的一生中难以再遇,这样的经历在历史上也前无先例,亦不希望能再续。当一切如风拂过,红霞重現碧天之时,留给我们的教益却会影响我们几代人,甚至永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居安思危”不是一句空话。長期有看优渥感的上海人,终于认识到“祸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的道理。保持生活的低调和谦和,这才是这座城市的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民为贵,社稷次之”。有家才有国,有国家才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才是战胜困难的动力。这八十多天的封控生活中,2500万上海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善良和忍耐,是足以载入史册的。这正是这场抗疫斗争在中央的领导下决战取胜的根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凡事预則立,不预則废”的道理。积谷防饥,从長计议,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我们也许有许多预案,但这决不是束之高阁的陈列品,而应是保障人民安全的护身符。这样才不致于当不期而遇的洪水袭来时一溃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人们不能想象:在解放了73年以后,新中国的上海政府和人民居然还会为一日三歺而担忧。不可想象物价会如此失控,奸商会如此猖獗,监管会如此无力。疫情平息之时,人们蓦然发現人民的日常生活竟然会如此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绝不是空话。在困难之时的雪中送炭,比烈火烹油,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那七十多万的志愿者,那五,六万的逆行白衣天使,那以身作則的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我们人人都倾注一份爱,上海才会变得更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远親不如近邻”的古训在当下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大都市的钢筋水泥壁垒被和谐的人际关系所粉粹。过去如同陌人的邻居成了互相关爱的朋友,新型的邻居关系延续着传统石庫门里的温馨,缔造了2022的最感人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终于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修身齐家,克服困难的法宝。人生会有许多不如意,在许多情势下往往欲速而不达。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处变不惊,从容以对,才是正道。在静黙中,人们学会了反思,懂得了淡然,实践着放下,体会了镇定。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个新的提升,甚至于新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我们还可以罗列更多明白了的事项,但以上种种,就足以让我们消化良久,得益多多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1日,一个儿童们梦牵魂縈的节日,然而对于上海人民而言,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纪念日。一个人们熟悉的上海终于归來,一个大病初愈的上海终于归來。尽管值得庆幸,依然需要调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言道:病来似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与久病的上海很相似。在医学上,西医讲究动手术,往往动情很大但未能根治。而国医則通寸止望问闻切,辯证诊治,讲究“调理”。以天地之灵气,养生命之气血。春病夏治,内外兼修。和于朮数,不妄作劳,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去虚火而讲实效,利民生而重经济。深信一个既充滿活力,融合中西,又有利民生,充盈烟火气的美丽上海终将归來。这不仅是2500万上海人民的期盼,也是14亿华夏子孙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八十多天静默的日子里,作为一个资深老报人,我曾写了十几篇文稿,有纪实的《封楼扎记》,也有抒怀的诗词散文。非为名利,只为纪录这个难忘的历史遭际。有些篇什已有报刊要求刊用,其余的我自己也想出本小集。而这篇祘是收官之作,有一个悲情旳开篇,又有一篇希望的结尾,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瞬时间想起了李商隐的名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情可待成追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当时已惘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