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硷镇,我童年的五彩摇篮,大理河,流在我心中的母亲河,2022—9

<p class="ql-block">初夏,烈日炎炎,我漫步在三河一山(浐河、灞河、渭河,秦岭)林荫道上,绿道像公园一样,浐河东西两岸,绿荫成行,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林荫道上,有带孩子出来散步的大妈,有直播唱歌🎤的男孩,他用浑厚的男中音说: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喜欢唱歌,也只会唱歌,每天除了唱歌还是唱歌,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歌!有奋力舞龙的大爷,我原来以为舞龙头的是一根很有力量的棍子,让我万万没想到,它却是一根软软的红绳子。有敲着手鼓唱着民族歌曲的大姐们,有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有慢悠悠地练太极拳的老人,有舞太极扇的红衣队伍,有练吹萨克斯的乐队,随着啪、啪、啪的声音,我看到了用力甩鞭的大哥,仔细观察鞭很有分量,大哥告诉我:有五斤的、十斤的,还有二十斤重的呢!一边还有悠闲自得,抽打陀螺的老顽童,有跑步锻炼的青年情侣,有推着老伴座的轮椅,相依相伴走过几十年岁月的老人……这里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其实,林荫道上就是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缩影,现在,人们衣食所安,大家尽情享受着快乐、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浐河水,清澈见底,湍流不息的流向远方。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外婆家的小镇,我童年的五彩摇篮——周硷镇,想起了那条一直流淌在我心底的河——大理河。或许是马上就要过“六一儿童节”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外婆家住的小镇,叫做周家硷镇。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周家硷镇可是个了不起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外婆曾经说过:陕北有四大名镇:义合镇、镇川镇、窑堡镇,再就是周家硷镇了。</p><p class="ql-block">周家硷镇位于子洲县的西部,距县城30公里的大理河两岸,307国道穿境而过,辖23个行政村,有3108户人家,有人口14886人。</p> <p class="ql-block">外婆家周家硷小镇上,有两条河,一条大河,叫大理河,还有一条叫小河,从后桥沟里流出,水量不大,故叫小河。</p><p class="ql-block">大理河,在《水经注》中称为平水,后又有大力河、大里河等名,元代始称大理河,一称大名川。</p><p class="ql-block">大理河是无定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靖边县白于山东麓,向东南流经靖边、橫山、子洲、绥德四县区13个乡镇,近两百个村庄。全长159.9公里,流域面积3904.24平方公里。沿途又汇集马尾河、槐树岔沟河、砖庙沟河、小理河、岔巴沟河和驼耳巷沟河等十几条支流,于绥德城东北清水沟村汇入无定河。无定河汇入黄河。</p><p class="ql-block">周家硷街上,有三个自然村。小河自南向北从后桥沟流出后,把周家硷镇分成两块,前面的是一个自然村,叫做营盘,后面的一个自然村,叫做赵场。从周硷中学往后,就是张家砭村。</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小河上盖了一座桥,把两边连接起来,所以,桥就是当时周家硷街上最核心的位置。桥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戏台,这个戏台是街上唱戏、文艺演出以及重要大型露天会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最激动的就是放电影的时候,一旦得到放电影的消息,我们就奔走相告:今天晚上有电影!放映员把银幕挂在桥的正前方,此时天色渐暗,大家都带着凳子,坐在桥上等着看电影。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一个硕大的五角星出现在银幕上,发出万道光芒,我们一起热烈鼓掌,因为我们渴望已久的电影就要开始了,我们想通过电影,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知道小镇外发生的事情。小时候,我们看过很多电影:小兵张嘎、李双双、农奴,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南海潮……,文革中看过八个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林海雪原等还有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红旗渠等记录片。</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桥,就是周家硷镇政治、文化、娱乐的中心,我外婆家就住在桥的附近,所以镇上有什么事情,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看电影、看戏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p><p class="ql-block">桥的边上有一个铁匠炉,也是桥上的一景,万师傅,釉黑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由于长年在桥上铁匠炉边打铁,风吹日晒,烟熏火燎,一双睿智的眼睛,眼白显得特别亮。他带两个徒弟,大曹,圆圆的脸庞,胖胖的身材,给人敦实的感觉;小曹和哥哥却大相径庭,窄窄的刀条脸,瘦瘦的身材,看起来非常单薄。他们每日不停地打农俱,老镢头、小镢头、大锄、搂锄、小九锄,耙子,也打做饭用的切菜刀……。</p><p class="ql-block">万师傅手艺精湛,打什么像什么,逢集、遇会,就把平时打好的成品摆出来,卖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有一次,我路过铁匠炉,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只见师傅把一块铁放到铁匠炉里,用手拉动风箱,火苗呼呼呼的直撺,一会铁块就烧红了,师傅用铁钎夹着铁块,放在铁砧子上,他用小锤子在铁块上敲两下,徒弟就知道该开始了,然后,师傅用小锤指那,徒弟就要抡起八磅大锤打那,师傅快,徒弟也要快,师傅慢,徒弟也要慢下来。叮当、叮当,有节奏的击打响声,很像一首欢快的奏鸣曲,等铁块冷了,再烧一会,再打,直至打成想用的形状。所以,打铁是一个很费体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打铁工艺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流程“淬(读zhan,四声,专业用语。)火”。“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然后突然浸入水中快速冷却,以增加硬度的热处理工艺。小时候并不懂得,就见师傅夹着铁块,突然放入冷水中,顿时水中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冒出很多白烟。回到家里,给外爷说起这个过程,外爷说,这个工艺叫“淬火”,做铁匠很重要的一个本领。</p> <p class="ql-block">周家硷镇一年有四个会,农历3月14~16日是三月会,俗称“籽商会”;7月14~16日是七月会,又称“瓜果会”;10月14~16日是十月会,又叫“米粮会”;12月14~16是腊月会,俗称“年会”。</p><p class="ql-block">每月有6天集,农历每逢4、9为集日。</p><p class="ql-block">我在头条上查询了一下“赶集”:</p><p class="ql-block">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p><p class="ql-block">明谢肇淛(读zhe,四声,是浙的异体字)《五杂俎.地部一》:岭南谓之虚……山东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竟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p><p class="ql-block">我总结了一下,集与会的不同点:集,是一天,会,是连着三天,集,没有主题,会,有主题。其它都是相同的,会就是更大、更长的集。</p><p class="ql-block">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到了逢集、遇会的日期,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街上,有的卖些自己家里种的菜或者水果、粮食,自己养的牲畜,有的买些生活日用品。有的就是来转转,会会亲戚朋友。</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每逢集、遇会,临近县的客商们纷纷来到镇上,在街道两边摆设摊点卖货,有卖布料的,有卖生活日用品的,也有卖针头线脑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周硷街上相当繁华。</p><p class="ql-block">桥上,有很多摆摊卖茶饭的,他们一字排开,用的都是小火炉,整个桥上热气腾腾,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有人卖炸糕角,有人买烩杂面,有人叫卖绿豆凉粉、荞麦碗托,有人卖炸麻花,还有卖粉汤的,由于集、会上人多,不停地走动,扬起一些灰尘,倘若再刮点风,就会把灰尘刮在饭里,卖粉汤的很会来事,马上就用大勺搅几下,风趣地喊一声:另添一料嗷!</p><p class="ql-block">每到逢集、遇会的时候,外婆会多做些饭菜,我们吃过后,把剩余的放在大锅里热着,她的娘家亲人以及亲戚六人,都会来赶集、赶会,顺便到我家串门,亲人们亲热地一起座在炕上,拉拉话,吃点饭,喝点水,休息休息,至今想起来也感觉特别温馨,那种亲情在天长日久的来回中,显得更加和美。所以有句话:“亲戚越走越亲,”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有时,我奶妈来我家,不等外婆动手,我会立马揭开大锅盖,给她拿出饭菜,让她享用;我大弟弟也学会了,那时候他还小,他奶妈来了,他就跪在锅台上,揭开大锅盖,给她拿饭吃,我外婆笑着说:这可真是自己看着自己人亲啊!</p><p class="ql-block">外婆的嫂嫂——老妗子,是很受我们欢迎的人,老妗子家住在董家圪捞村,她们家种了很多的杏树,每到杏黄了的时候,老妗子就会捎话来,让外婆带着我们去她家吃杏,于是外婆就带着我们,提着竹篮,去吃杏。</p><p class="ql-block">到了董家圪崂,休息片刻,我们就按耐不住了,老妗子让她的孙女(小名叫富,是我同学)带着我们去杏树地,老妗子家种的杏,品种很多,每棵杏树上摘一些,让我们品尝,我们一边吃,一边玩,还在筺中带回来很多杏,吃过晚饭,我们就要回去了,老妗子还会给我们带上满满一蓝子杏。</p><p class="ql-block">老妗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丈夫早逝,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乡下讨生活,她那坚强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孩最喜欢7月会了,7月正是盛夏,很多瓜果蔬菜都已经成熟。七月会,街上人声鼎沸,瓜果飘香。叫卖西瓜的高喊:黑籽红瓤的大西瓜,不沙不甜不要钱哎!卖老果的也不示弱,喊道:快来买啊,又红、又大、又香的老果,放到家里喷喷香;有红脸蛋儿的小红果,有绿格茵茵,咬一口脆生生的白苹,有又水又甜黄澄澄的大梨,有甜甜的红枣,当地的红枣有两个品种,一种叫团枣,顾名思义,就是圆圆的枣,一种叫芽枣,(因为是方言,音是这个ya,字我也不知道是那个)是长形的枣,我是喜欢吃芽枣,因为芽枣比团枣吃起来更脆更甜。我们现在吃的都是晒干的红枣,已经没有生红枣的那个新鲜味道了。我最喜欢的是桃子,桃子虽然身上长满绒毛,可是,用盐水泡泡,清水一冲,吃一口,满嘴香甜,非常惬意。</p><p class="ql-block">住在街上的人,观察到买西瓜的人,对买到一切两半的西瓜会束手无策,切成一牙一牙的吧,又害怕吃起来不雅。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得到西瓜皮和西瓜籽,还能帮吃西瓜的解决尴尬的问题,就让自己家的小男孩,拿个吃西瓜的调羹和小铁桶,去卖西瓜的摊前,看到有需要的人就把调羹递过去,让吃西瓜的人,把西瓜籽🍉吐在小铁桶中,等人家吃完西瓜后,把西瓜皮也收来,西瓜皮切碎喂羊,西瓜籽冲洗净后可以炒着吃,有的小男孩,眼馋,看到人家没吃净的红瓤,回家偷偷的溜西瓜皮。</p><p class="ql-block">中秋节,是周家硷镇上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那天,当又明、又圆、又大的月亮升起来以后,街上的每家每户都会设案谢月,条桌放在院子里,摆上洗干净的瓜桃梨枣,我们家摆上外爷专门为谢月做的特大月饼,旁边摆着各种圆圆的月饼,月饼上的花纹,是用夹子夹出来的,一道道弯弯曲曲的花纹,点着红色、绿色的小花,非常漂亮!还有各种雪花(小的糕点),有硬壳的,吃起来酥酥的,但有点硬,有酥皮的,层层叠叠的薄皮,入口即化,特别好吃,有枣泥馅的、有五仁馅的、和豆沙馅的。</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吹唢呐的从后街开始,一家一家的吹过,我们一大群孩子紧随其后,观看谁家谢月的桌子上摆的最好看,记得有一年钟根家的桌子摆的非常漂亮,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西瓜刻成的花篮,小巧别致,亦真亦幻,受到全街上人的赞扬。</p><p class="ql-block">看完谢月,回到家里,外婆和外爷给我们几个孩子,分月饼,外婆给我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小箱子,因为我是女孩,我的箱子最漂亮,是外婆大红的梳头合,有一个活动的插板,用起来非常方便。然后,分给我们每人几个月饼,几包雪花,老果、白苹、小果、桃子、枣、梨等水果,一一公平地分给我们,我们一下都成了“富豪”,有了自己的“小仓库”,放学了,就在小箱子里找东西吃,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腊月年会的时候更加热闹,整个街道上充满了过年前夕的节日气氛,卖年画的摊摊占的地方最大,有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的画像,也有胖娃娃画,有各种四扇屏的故事画,有门神画……。</p><p class="ql-block">男孩子们围在卖鞭炮的摊位前,这些客商很会做生意,他一会放一个“起火”,一点火它就向上飞舞,发出了“咻、叭!”清脆的响声,过一会又放几个“棒郎鞭”(小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一阵,吸引顾客。看得孩子们心里痒痒的,有的赶紧回家去找家长要钱。</p><p class="ql-block">从前营盘到后赵场,整个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担筐的,背粮的,吆牲口的,背褡裢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桥头下小河畔是买卖牲口的地方,人们不是口头的讨价还价,而是三个人用捏码子的办法商讨价格。三个人是卖方、买方,还有一个中间人,三个人的手用衣服盖着,然后,卖家用手出一个数字,说:这是我最低价格,中间人一捏知道了,买方也用手出一个数字,说:我出的最高价格,中间人也知道了,然后,通过捏码子讨价还价,中间人根据双方出的价格,不断周旋调停,等达成一致时,这单生意就做成了。现在想起来也感觉非常神秘。</p><p class="ql-block">戏台下面,是粮食市场,买方与卖方讲好价钱,由市场上的管理人员,拿出斗来。【当时,买卖粮食以斗、升、合(读ge),为计量单位,最大的叫斗,次之的叫升子,最小的叫合子。每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它们的底是一个正方形,上面由四片梯形木板围在一起,从外形看它们只是大小的不同,形状完全相同,只有斗的上部,中间有一根提梁,因为一斗粮食有些重量,为了拿起来方便,便设计了这个提梁。】倒满一斗,用类似尺子一样的木片,刮平,以示公平,为一斗。这个量粮食的过程,叫做“打斗匀”(我听外婆这样说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周家硷街上过会的时候,一般会唱戏,下午吃过饭,戏台下早早就座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人头。那时候,三外婆家住的房子就在戏台边上,唱戏前,三外婆早就在外面门台上放了许多小凳子,给我们占好了地方,我们只需要从后院进去,就有最好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临近黄昏,戏台上的气灯亮起来了,紧接着,锣鼓声大作,一个个演员粉墨登场,我最喜欢看的是“穆桂英挂帅”,(也许是熟悉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台上戏中的穆桂英,头戴珠冠,插着两根野鸡翎,背上背着些小旗子,好不威风啊!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君,英俊帅气的杨宗保,忠臣家丁孟良焦赞。那时候还小,剧团当时唱的不是秦腔就是晋剧,都是传统剧目,如:“打金枝”、“骑墙记”……,又没有字幕,什么词也听不清楚,我从小就性急,最让人着急的是,一句啊出去,半天也回不来,要是外爷在旁边就好了,他会讲给我,这个人是谁?戏文里讲的是什么故事,要是外爷不在边上,我看着看着,心里不由得烦躁,往往是看一会就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周家硷镇的馃馅历史悠久,非常有名。当地流传一段顺口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周硷的馃馅,神府的碳”。周家硷镇民俗博物馆——周硷百年记忆展览馆,对馃馅做了详细的介绍:“馃馅,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古时候,人们常常用于祭祀祖先或供奉神灵,又名“贡献”。又叫大花馃馅。“周硷馃馅香喷喷,枣馅可口千层层。”皮薄层多外表酥黄,枣馅因吸收水分小,长久存放也不会使皮变干硬,故而酥软可口,油香扑鼻。</p> <p class="ql-block">1947年,国民党长官胡宗南率领几十万大军,大肆进攻陕北,妄图一举消灭在陕北延安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与胡宗南部队进行周旋。4月5日,周恩来副主席从河东返回绥德,在绥德专员杨和廷陪同下,一行7人沿大理河川而上,6日来到双湖峪,听取了杨专员和子洲县委负责人的汇报,即当日晚,周恩来副主席到达周家硷镇,住在周家圪崂周义祖家。周恩来刚住下,就马上召集周硷区委负责同志开会,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同时要求区委尽快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认真搞好坚壁清野。当时,周硷区长万锦兴接待了周恩来,区委干部周巨成请来周献祖,给周恩来做吃了一顿饭,这顿饭菜是周硷的馃馅、绿豆米汤、羊肉炒细粉。周恩来吃过饭后,夸赞饭菜很不错,挺有风味。晚上休息前,周恩来同主人闲谈时,得知该村的人都姓周时,周恩来十分感激而风趣地说:“今天我总算回到家里啦!”</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佛晓,东方刚亮起,周恩来率领队伍便向西挺进了。之后到青阳岔与毛泽东主席会合。</p><p class="ql-block">外婆曾多次讲起这个故事,她说:那天下午,周恩来在后桥沟的塬台上散步,他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英俊潇洒,穿着白色的半袖衫,笑容可掬,平易近人,和路过的老乡打招呼。</p><p class="ql-block">所以,至今在周硷镇流传着周恩来在周家圪崂认自家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前几年,拍的文献电影《恩来道情》,图一是剧组的同志们在周硷镇,图二,是主演张江山和我大舅,在周总理住过的周家圪捞亲切的聊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母校——周家硷小学过去的图片。依稀记得,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给我们出的题目是《我的母校》。过去,周硷小镇上非常闭塞,所见所闻就是周硷小镇上的人与事,除了听广播,看电影而外,根本没有什么新闻来源渠道,三年级的小学生,听广播很少,电影也是很长时间才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所以,写作文感觉非常难,不知道从何下笔,语文老师就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我们,我们学校后面背靠的是树木成林,绿意盎然、高高的龙岗寨,我们学校前面是一条清流潺潺而过的大理河……,于是,所有小朋友的作文中,都有几句话:我的母校——周家硷小学,背靠龙岗寨,怀抱大理河。直至现在,一想起周家硷小学,那两句话马上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光,我非常贪玩,夏日里,我和同学、玩伴都恋着大理河那清粼粼的水,在学校课间休息我们就商量好,放学去大河洗衣服。</p><p class="ql-block">一放学,我们飞也似的跑回家中,拿上几件衣服,放在蓝子里,转身就直奔大河了,我们先是很认真地把衣服洗好,凉在河边的草滩上。然后,就毫无顾忌地玩水,一会打澡洗(自己在河里游泳),一会打水仗,我们要分成两队,先选出两个队长,由两个队长“菜包菜”,谁赢了谁先挑人,挑好人后,两队人,面对面站好,裁判一喊:开始!我们就奋不顾身的弯下腰,努力的用手把水撒向对方,一阵激战后,有一队败了下来,胜利的一队,欢呼雀跃,败了的一队焉头耷脑。休战后,我们又玩过家家,河里有一块大石头,可能原来人家想做磨,在中间打了一个圆圆的洞,通往水中,于是我们很有想象力的利用这个洞,玩压河捞,把泥添入洞中,上面稍微给点压力,就流入水中了,是非常地道的压河捞呢!</p><p class="ql-block">河对面有一块无比硕大、方方正正的石头,叫做老石头。外婆曾经给我们讲过老石头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这块石头还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多年的日月精华熏陶,风吹日晒雨淋大自然的历练,它慢慢地有了灵气,于是就慢慢地逐渐长大。有一次,一些南蛮人路过此地,感觉到这个地方不一般,仔细观察后,发现了这块石头,说石头里面有宝物,南蛮人为了取到宝物,在老石头前念了几天咒语后,从老石头里飞出一个金马驹,南蛮人带走了宝物,从此,老石头失去了灵性,再也没有张大”。</p><p class="ql-block">镇上的人们,对老石头还是有所顾忌,外婆一再告诫我们,玩的时候,不要到水深的地方去,千万不要去老石头跟前的水中去,她说那里边有个水瓮,人要是进去了就出不来了,镇上曾经有一个刘姓男孩,不听话,去了老石头下面,结果给淹死了。所以我们都不敢去哪个禁区玩。</p> <p class="ql-block">大理河也有发怒的时候,大概是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午,刚放学回到家里,天空突然黑了下来,像黑夜一样,外婆点起了煤油灯,给我们做饭。紧接着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飞泻而下,街道上就地起水,不一会大理河满槽山水,小河的水位也在不断上涨,小河的水流不出去,大河的水又节节迫进,两条河里的水混合在一起,气势汹汹地冲上了街道,冲进了家里,外婆家住在街道上的门面房,地势低,靠近前门边放了一行瓮,洪水像猛兽一样,搬倒了靠近后窑门口的一条瓮,嚣张地湃了几湃,从后门出去了,第二条、第三条瓮都随之而去了,当时,我就站在炕上,看着肆虐的洪水,非常害怕。水还在不断上涨,公路对面住的勘探队有人会游泳,过来才把我们几个接走。</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水火无情,尽管我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但是,看到洪水泛滥成灾的威力,感到不寒而栗。这次水灾后,外婆家就搬到高处住了,再也没有害怕发洪水。</p> <p class="ql-block">严寒的冬天,大理河冰封千里,变成了一块条狭长漂亮的玉带,我们在冰上打嚓嚓,划冰车,上了高中后,放寒假时借了县体委一双冰刀鞋,背回外婆家,约了几个好姐妹,一起在熟悉的大理河冰上学划冰,我们打闹嬉笑,像小时候一样玩的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小时候,周家硷小学过“六一儿童节”演节目后拍的照片,时隔60多年,我早已经忘了了小时候的事情,在朋友的美篇中,我发现了这两张图片,仔细一看,有一张好像还有我呢。</p><p class="ql-block">我穿越了时空隧道,像做梦一样,回到了小时候,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无比幸福、快乐地放声歌唱着《六一儿国际童节歌》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光……。唱着《共产儿童团歌》:</p><p class="ql-block">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p><p class="ql-block">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p><p class="ql-block">嘀嘀打嘀打嘀嘀打嘀打。</p><p class="ql-block">兄弟们呀,小姐妹们呀,</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将来是无限好呀,</p><p class="ql-block">牵着手前进,时刻准备着,</p><p class="ql-block">嘀嘀打嘀打嘀嘀打嘀打。</p><p class="ql-block">帝国主义者地主和军阀,</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p><p class="ql-block">快团结起来,时刻准备着,</p><p class="ql-block">嘀嘀打嘀打嘀嘀打嘀打。</p><p class="ql-block">红色的儿童,我们向前进,</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p><p class="ql-block">嘀嘀打嘀打嘀嘀打嘀打。</p><p class="ql-block">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p><p class="ql-block">嘀嘀打嘀打嘀嘀打嘀打。</p><p class="ql-block">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曲。后来我们还演出了“老公公拔萝卜”等小节目,图片上的我们,简单的画了红脸蛋儿,眉心里掇了红点,现在看来,小朋友们穿的老土了,画的红脸蛋儿那么简陋,一点也不好看。可当时的我们,幸福的不得了,感觉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我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表演了,我画了红脸蛋儿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太值得骄傲了!</p> <p class="ql-block">于此同时,想起了我的老师妈妈。妈妈是周家硷小学的老师,给高年级带数学课,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的数字老师有事请假了,妈妈就给我们班带数学课,妈妈是师范毕业的专业老师,对教学工作很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给我们班带数学课的过程中,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上课时,经常让我爬黑板(在黑板上演数学题),由于当时个子小,在黑板上写字,要踮着脚,写一会就累了,妈妈就批评我板书不好,写的一会山上,一会沟里,做错了题,会毫不留情地打一个大大的叉号!让我羞愧难当。课堂上,她是我的周老师,家里她是我的妈妈,我在心里常常叫她老师妈妈!</p><p class="ql-block">我插队时,在队里的小学当过一段老师,在课堂上,我是一个严厉的小老师,认真地教孩子们。课间操时间,我就变成了一个大孩子,和同学们玩游戏,玩老鹰捉小鸡。所以我特别喜欢一首歌《长大后就成了你》!</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儿时的好友曹自莲小时候的图片,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每天都是一起上学,回家了也还一起玩。文革时期,都停课闹革命了,我们就不上学了,我们镇上的周硷中学,学校里有很多书,那时候没有人管,每个家里都有学生,每个人带回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年幼无聊的我们,开始借来一起看小说,我们读的如饥似渴,幼稚的小孩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好像找到知识的宝库一样,没有选择,只要能借到就读,读了很多当时流行的书,如巴金的《家》,《春》,《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民间故事123》,《安娜卡列尼娜》,《小佳的经历》,《海洋世界》,《三家巷》,《苦菜花》,《迎春花》还有很多反特小说等等。印像最深的是借来一本《水浒传》,人家限时第二天早上就要还书。我一回家就坐在院子的门台上开始读起来,一切事情都置之度外了,夜幕降临了也没感觉到,隔壁的三大舅,也是我的数学老师,批评我不爱护眼睛,他说,黄昏时看书最容易近视了,我口里应付着,还在继续看,直到家里点上煤油灯。接下来就是挑灯夜读,外婆睡醒一觉,让我不要看了,我还是坚持着,天亮了,我也读完了。感谢外婆,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让我一夜熬油点灯读书!吹灭了油灯,轻轻合上书本,微微闭上眼睛,108将就在我心中了!我们是最好的书友,看完了一起讨论书本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回想起来,当时的我们也是很幸福的,能徜徉在书海之中,吸取着中华文库的营养。 </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上初中的时候,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学校排练了一台庆祝晚会,各班都准备了文艺节目,在街上的戏台上演出,我朗诵了一首长诗,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光阴转瞬即逝,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多了,努力回忆后,我只记得开头一句:灿烂的红霞里升起了金色的太阳,最后一句:五湖四海掀起革命的新高潮。这是我最后一次登上周硷的戏台表演,当时感觉特别好,充满了自豪感。这是我们演出后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离开周家硷镇已经几十年了,原来我以为都是过去的事了,平时也不太在意。几天前,突然想起了外婆家的小镇,那种冲动像着魔了似的,童年的记忆不断地呈现出来,我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想写一个美篇。</p><p class="ql-block">过去写东西,很费劲,左思右想也写不出来,写出来的东西,也感觉艰涩不畅。没想到写起外婆家的周硷镇,写起我们玩过的大理河,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首先想起来的是:我那些逝去的至亲的亲人们,外婆外爷、妈妈爸爸,舅舅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里展现,我想念与你们一起生活的岁月,想念你们无私奉献的亲情,感谢你们给予我们深深的爱。我们永远怀念你们!</p><p class="ql-block">过去周硷镇上的山形地貌,一山一水,一沟一坎在我脑海里一一回放,龙岗寨、捞饭盆、簸萁湾……;大理河畔的神话传说,一个个呼之欲出;遇集遇会时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奔涌喧嚣的人流,又入我的眼帘;我们一起玩过的春夏秋冬,那些童年遥远的开心、快乐一一再现;十里八村的亲戚、朋友、同学们的形象,又像回到我的眼前,周家硷的古朴文化氛围、古老的风俗习惯,纯朴的民风,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一一在我的眼前闪过……。没写完这件事,又想起来另一件事,过去的事,像冒泡泡一样,不断的冒出来。时间有限,这次就写到此为止,以后有时间我会把小时候的事慢慢写来。</p><p class="ql-block">周硷镇——你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在这里出生,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认字算数,造句作文,跳舞歌唱,饱食佳肴,健康快乐,学习知识,到学习做人,度过了我的五彩童年。</p><p class="ql-block">大理河——你从远古走来,你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岸边一代又一代的周硷儿女;你用那健壮的臂膀,帮扶着儿女们越过高山,跨过大海。你用纯纯的清流,荡涤着我们的缺点、错误。大理河,你有母亲的情怀,每一个儿女的身上都流淌着你血液,在你的怀抱里,我们度过了幸福、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周硷镇——我童年五彩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大理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注:有些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