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河间巧妙的一座小屋》</p><p class="ql-block"> 木彭措</p> <p class="ql-block">在藏区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沿河上游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总能看到一座座小木屋,它建立在每条小河流过的山水间隙之间,很多好奇的旅客,探索着小木屋里面的秘密,那是我们聪明的乡村农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用石木巧妙建造的水磨坊。</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会问,水磨坊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它是两副直径约1.2米的石磨盘,磨盘四周是一个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青稞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摩擦面,布袋上绑着一根细木条与磨盘接触。这就是老百姓用来加工糌粑、面粉及家畜饲料的石磨坊也称水磨坊。石磨坊显现了当地老百姓,械制造和谷物加工的杰出才能,它充分利用天然泉水,以节能、无污染的方式磨制出糌粑、面粉及家畜饲料。</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将炒制好的青稞倒入布袋,不多时,糌粑就渐渐从磨盘的缝隙中溢出,再经过称重、封口等工序,泛着香味的糌粑就可以带回家,最为称奇的是,在糌粑池边还有个升降木杆与转轮底座相连,通过杠杆原理调节磨盘之间的缝隙宽度,根据老百姓喜好加工不同粗细的磨粉。按照习俗,水磨的转向必须是逆时针。</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候,邻居七户用一个磨坊,也就是轮着十天左右可以轮到自己家一次,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现在交通方便,道路畅通等,不是马就是自己背,石磨坊离家还是有一两公里路,每一户磨个两天时间就轮下一户来磨。用石磨磨出来的糌粑,加工非常精细,纯黑白,但是无杂,美味可口。后来大家用的是机器来磨,虽然方便和快,但是吃起来味道没有石磨的好,如今大部分老百姓用的是电动机来磨糌粑和面粉,有可能几个小时也能磨出几百来斤,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香味和吃起来的区别。但是70、80后的那一代人都能区分不同的味道和不同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样的原始石磨坊渐渐消失了,几个村落看不见几个可以用的石磨坊,很多石磨坊成为了废墟,老百姓与健康食物隔了一定的距离,也成为很多老年人期待的食物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糌粑不仅仅只是作为传统的藏式早餐的食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糌粑可以变成一种最具百变的潜质的食材。糌粑饼干、糌粑坨坨、糌粑蛋糕、糌粑甜点以及糌粑奶昔等各种具有“糌粑元素”的新潮零食应该出现在市场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