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31日,我参加了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暨项目研究中期交流会。这次的讲座和经验分享让我更愿意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育人能力。</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收看的讲座是《疫情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笔记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分析时代原因,了解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到信息技术时代,如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1.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p><p class="ql-block"> 2.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出现了新需求。</p><p class="ql-block"> 3.社会有内卷化趋势,个人发展压力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4.家长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好,愈发关注子女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5.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好,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日益提高。</p><p class="ql-block"> 如今,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18年全国调查发现,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7.6%。我们学生的未来人生状态,有忙碌型、躺平型、享乐型、幸福型。如今的“双减”政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 国家重大需求: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十九大报告中写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2个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提到了心理健康问题。</p><p class="ql-block"> 二、心理健康的界定</p><p class="ql-block"> 健康:没有疾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p><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性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讲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p><p class="ql-block"> 2.正视现实、接受现实。</p><p class="ql-block">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p><p class="ql-block">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p><p class="ql-block"> 5.能协调与控制好情绪。</p><p class="ql-block"> 6.人格完整和谐。</p><p class="ql-block"> 7.智力正常。</p><p class="ql-block">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项幸福感的研究,5200多人中有121名市民觉得自己幸福,两类人群:淡泊宁静的平凡人(71人)和事业成功的杰出者(50人)。</p><p class="ql-block"> 三、疫情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p><p class="ql-block"> 1.轻微身心失调:情绪波动、任性、身体症状、作息不规律以及亲子冲突等。</p><p class="ql-block"> 2.轻度心理与行为障碍:抑郁、焦虑、强迫(观念强迫和行为强迫)、偏执、社交恐惧、以及网络沉迷等行为问题。</p><p class="ql-block"> 3.重度心理问题:抑郁症、自伤、自杀等。</p><p class="ql-block"> 四、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环境因素:</p><p class="ql-block"> 1.家庭:家庭结构与环境、家庭养育方式。</p><p class="ql-block"> 2.个体成长经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p class="ql-block"> 五、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与干预</p><p class="ql-block"> 1.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p><p class="ql-block"> 2.充分理解与合理定位学生的目标需求。</p><p class="ql-block"> 3.家校合作,加强学生的幸福观教育。</p><p class="ql-block"> 4.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p><p class="ql-block"> 5.不求“超完美学生”。</p><p class="ql-block"> 6.宽容与接纳,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支持。</p><p class="ql-block"> 7.学会控制和发泄自身情绪。</p><p class="ql-block"> 8.一般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严重心理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