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学会改变自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远离护城河的鱼</p> <p class="ql-block"> 深秋,我常常被路边一丛丛金灿灿的地姜花吸引,于是在它们枯萎的时候,我就挖了一些地姜,把它们种在一小片荒地上。第二年春天,在我的期待中,地姜发芽了,伴随着阳光、风雨,地姜逐渐长高。但我发现一个现象:长在空地上的地姜又粗又壮,而长在杂草丛中的地姜为了和与自己并肩而立的杂草争夺阳光,长得又高又细。通常,他们高度约是正常地姜的二倍,而粗细只及人家的一半。也就是说,长在杂草丛中的地姜为了生存而改变了自己正常的形态,由粗壮变成了细瘦。</p> <p class="ql-block"> 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正常情况下,蓬草的茎会倾斜着生长,以期获得最多的阳光。但生长在麻地里的蓬草为了生存就不得不笔直地向上生长,以求高度和麻差不多,获得一点可怜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植物在环境险恶时也懂得适当改变自己,但本质没有变,地姜还是地姜,麻还是麻。</p> <p class="ql-block"> 人教版高中教材选了《孔雀东南飞》,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正直、善良、勤劳、美丽,可以说中国妇女应有的美德她全有。但她的婆婆刁蛮、凶横,她的哥哥暴躁、势利,在与他们的矛盾冲突中兰芝没能改变自己,始终是针锋相对。可惜的是,无论是在婆家还是在娘家,兰芝都处于劣势,最后不得已选择了“举身赴清池”这条不归路,令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看看成功人士刘邦是怎么做的。楚汉战争打到第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局势危急。此时刚刚平定齐地的韩信派使者来对刘邦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不立代理齐王恐怕镇不住,希望大王封我为假(代理)齐王。”兵临城下,刘邦正焦头烂额,一听这话,勃然大怒,两眼喷火,骂道:“我被困危城,白天晚上盼望你来助我,你却在此时要胁我,想自立为王。”坐在一旁的张良一看要坏菜,急忙暗中踩了刘邦脚一下,在他耳边说了几句。刘邦顿悟:“此时真的得罪不起韩信。”于是又假意骂道:“大丈夫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来人!刻印,封韩信为齐王。”</p> <p class="ql-block"> 刘邦在不得已时懂得改变自己,不再傲慢,违心封韩信为王。这才有了一年后在韩信帮助下在垓下彻底击垮项羽、成为“汉高祖”之事。</p> <p class="ql-block"> 看来,适当改变自己有多重要。</p> <p class="ql-block">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追求正直美好(好修姱),但他不知变通,也许这也是造成他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吧。遇到明君,臣子正直会得到重用赏识;遇到昏君,你还正直就只能触霉头,落得个和比干差不多的结局。在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时,圣人“渔父”为他唱了一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告诉他水清就用来洗帽带儿,水浊就用来脚丫子。”可屈原偏偏不知变通,水清、水浊都用来洗帽带儿,他怎会不倒霉呢?</p> <p class="ql-block"> 屈原的理想是让楚君“乘骐骥以驰骋”,但他遇到的是一头驴,偏偏又是一头有脾气的驴,则他的理想不能实现、绝望之余“赴湘流”葬身江鱼腹中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 端午,端午,年年过端午,我们能从屈原的不幸遭遇中学到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