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 770年~前 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 年~前221 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变时期。</p> <p class="ql-block"> 春秋得名于孔子修订的《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纷呈的一个特殊变革时期。</p><p class="ql-block"> 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起来,周天子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常</span>进行兼并战争。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就会出来充当仲裁者的角色,通过会盟的方式发号施令,成为所谓的 “霸主”。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候叫做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超王勾践。其中,宋襄公和吴王阖闾从实力上应该难以堪当五霸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管仲被骗小白即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桓公争霸长勺受挫 </b></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86年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齐襄公</span>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又被国人所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时间,齐国内忧外患,</span>群龙无首,齐国大臣开始慕色有实力担任国君之位的人。综合衡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公子小白最具</span>优势,但当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子纠在鲁国,</span>公子小白则在莒国。两人分别被鲁庄公、鲍叔牙护送返回争夺君位。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怕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取君位。所以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射中带钩,小白咬舌装死骗过管仲,管仲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一箭之仇)。小白侥幸躲过一劫,先行回到齐国都城,被大臣们迎立为国君,就是齐桓公。</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夺君位,领兵攻打齐国。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干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战车,改乘轻车逃回,此战打得鲁国胆寒。不久,鲍叔牙提出再带三军人马,直逼鲁国边境,让鲁侯交出公子纠,齐桓公同意。鲍叔牙带兵压境,派公孙隰朋去给鲁庄公送信,说:公子纠想要争夺王位,我君主看在手足之情的份上,不忍杀戮,愿借贵国之手处置,召忽则请交还齐国惩办。临行前,鲍叔牙再三嘱咐一定要把管仲带回来:如果鲁庄公要杀管仲,你只要提起一箭之仇的事,就说桓公要亲手杀掉他,鲁庄公一定会相信的。果然,鲁庄公为自保,派人杀了公子纠,并把召忽和管仲交由齐军押解回齐。管仲回来后被重用,为齐桓公争霸天下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684 年春,刚刚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管仲劝告,发兵进攻鲁国。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鲁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己呈现 “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的确败退,才建议乘胜追击,终于将齐军逐出鲁国边境,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毛泽东主席对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很高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管鲍之交 管仲改革</b></p> <p class="ql-block"> 管仲青年时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以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 鲍权牙却说:“不能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通过一些日常的交往,鲍叔牙发现管仲是位难得的贤才。</p><p class="ql-block"> 齐桓公即位以后,决定将帮助自己争的王位的鲍权牙封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齐桓公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齐桓公听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宰相,进行改革,齐国国力大增。</p> <p class="ql-block"> 管仲改革,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管仲整顿行政管理,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1月,五属大夫要向齐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span>这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经济方面采取重农不抑商的策略,既</span>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为重要,又认为“无市,则民乏矣”,要农、工、商各业同时兼顾,但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管仲实行粮食“准平”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差距,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管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也打破了井田界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样就</span>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实质上是废除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b></p> <p class="ql-block"> 长勺之战齐桓公受挫,从此更加重用管仲,不再独断专行。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全面改革,齐国很快就国富民足、社会安定。</p><p class="ql-block"> 随着齐国的日益强盛,齐桓公想要号令各路诸侯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管仲觉得,在诸侯国中,南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和晋国,他们都自恃强大雄踞一方,因此齐国还不能称霸于各国,号令天下诸侯。东迁以来,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在诸侯心目中,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中原各国倍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扰之苦。因此,管仲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各诸侯尊重周朝王室,联合起来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借此对诸侯发号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齐桓公很赞赏这个计策。当时,周天子釐王刚登位,管仲让齐桓公派使臣去向天子朝贺,并向他报告宋国爆发内乱,新国君宋桓公刚即位,地位还不稳固,因此宋国局势仍不稳定,请天子下道命令,承认宋桓公是宋国国君,以便结束宋国的动荡。等齐桓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挟天子令召集诸侯,订立盟约了。齐桓公点头赞成,马上就派人去朝贺新天子周釐王。此时的周王室已名存实室,各路诸侯早就不来朝觐天子了。对强大的齐国前来朝贺周釐王非常高兴,很痛快就答应了让齐桓公代行天子之权,去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的君位。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天子之命,通知各诸侯到齐国北杏会盟,确定宋国国君的地位。当时的齐国在诸侯中还没什么威望,因此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个诸侯国奉命到达北杏,而鲁、卫、郑、曹等国则持观望的态度,没有出席。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凭借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选为盟主,最后,五国订立盟约,相约尊重王室,攘夷于外,互相帮助。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此后,齐桓公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联合中原各国攻楚的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为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了太子郑的地位,并拥立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召集宋、鲁、郑、许等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不准把祸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等。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需要,有些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发生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晋文公退避三舍践土称霸</b></p> <p class="ql-block"> 齐国力量削弱,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因为他的父亲立幼子为太子,曾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 636 年回国即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周襄王异母兄弟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有人建议: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于是襄王派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打败狄人,杀了太叔带等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复位,晋文公获“尊王”美称。</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宋国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也认为要当上中原霸主,必须打败楚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于是北进抵抗晋军。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后撤。有些将士想不开:“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子玉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子玉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晋军埋伏。晋军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p><p class="ql-block">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霸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楚庄王一鸣惊人邲战称霸</b></p> <p class="ql-block"> 楚庄王刚即位的时候年龄不到二十岁,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楚国,内部纠纷不断,周边一些国家接二连三找麻烦。楚庄王彻底不问政事,整日饮酒作乐。</p><p class="ql-block"> 楚国内忧外患形势极为严峻,大臣们如坐针毡,天天跑到楚庄王面前请愿,可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躲在深宫取乐,有时又心血来潮带着一帮宦官跑出去狩猎,几天几夜都不回宫。大臣苦苦哀求,楚庄王不耐烦了,干脆在门口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个办法果然起效,前来劝谏的人顿时少了许多,不过还是有几个正直无畏的大臣。一天,楚国的右司马武举来到楚庄王的后宫,庄王一手搂着郑姬、一手抱着越女观看歌舞,看见伍举走来,楚庄王厉声质问:“爱卿可看见门口的牌子。”伍举不慌不忙地说:“看到了。”楚庄王冷笑一声:“既然看到了,那你来此何干?”伍举回答说:“我只是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这个回答让楚庄王有点意外,他问伍举:“什么问题?”伍举说:“在我国的土山上面有一只大鸟,落在那里已有三年之久,既不飞也不鸣,不知那么是个什么鸟。”楚庄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爱卿的意思寡人已经明白,你可以退下了。”之后楚庄王的行为却更加放荡,整日搅得宫殿不得安宁。另一位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冒着生命危险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依旧是当初接见伍举时候的那般态度,问苏从说:“大夫可知寡人的诏令。”苏从目光坚定地答道:“臣了然于胸,可作为臣子,我决不能眼睁睁看着父母之邦灭亡,如果大王能听从臣的劝告,那臣今日就是死在大殿上也毫无怨言。”楚庄王对苏从的态度有些惊讶,又想起之前伍举的隐喻和自己对他的承诺,当场向苏从表示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将心思全部用在治国理政上。第二天,楚庄王就下令,将后宫那些与国事无关的歌女乐师全部驱逐,又让人将这些年积攒的奏章全部拿到他面前,要一一阅览。对于当初阿谀奉承的人,大多都被治了罪,而像伍举和苏从这样的耿直之士则被委以重任。之后,楚庄王亲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文臣武将的辅佐,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委婉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问鼎中原的典故)楚庄王也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598年,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遂在管(今河南郑州)驻军以待晋师,晋军则驻扎在敖、鄗(今河南荥阳北)之间。楚军一方面派使者去与晋军议合,以麻痹晋军,并定下结盟日期,另一方面又派军向晋军挑衅加以试探。晋派魏锜、赵旃到楚营议合,二人因私怨而挑衅楚军。晋人派军接应他们,楚叔孙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连夜渡河回国。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迫使郑、许归附,又攻宋并使其与楚媾和。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楚国国力直线下滑,霸业也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吴越争霸 兔死狗烹</b></p> <p class="ql-block"> 当中原诸侯年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公元前506 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阖闾战败,因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于次年打败越兵。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吴亡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与齐、晋诸候会盟,后经周元王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之时,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拋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无奈拔剑自刎。</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迫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范蠡这番话,也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时间久了还是引起了勾践的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忠告,只得引剑自尽。</p> <p class="ql-block">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于是由宋发起,于公元前579 年和公元前 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后不久,历史进入战国时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