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卡哇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所建的三大寺(即宏化、灵藏、卡迪卡寺)之一,清代汉文文献中称之为“静宁寺”。“不拜卡地卡,何来三大寺”。这是流传在安多地区的藏族俗语,它表达了卡地卡哇寺在藏区信教教徒心中的位置。难怪,历史上,藏区许多重要人物来安多地区,要到这里巡礼。历史上记载第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该寺巡礼,1985年十世班禅题写寺名的记载。、 院内东边的三间大殿显得历经风雨沧桑,显得陈旧古老,显然是现有的大殿所替代,已经弃用,但那古老的木雕艺术和绘画艺术永葆魅力,显示出了它悠久的历史,述说着它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据《民和县志》记载:“卡的卡哇寺是民和境内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大师弟子绛喇嘛却吉加布建于明永乐年间。该寺建在一座城堡内,占地60亩,鼎盛时期有大小殿堂13座,寺僧近千名,下辖民和县境内的卧佛寺、乔家寺、达子庄寺、峨尔哇寺和化隆境内的塔家寺、白家寺及甘肃境内的六座属寺。寺内藏有明廷赐的封诰和石碑,清朝同治年间焚于兵乱,后由寺主辛家活佛从蒙古族地区募化布施重建,但规模小于前。主体建筑有大经堂、护法殿、鼓楼、客房、茶房、僧舍等共计267间,寺藏文物甚多,据1958年统计,有大小佛像53尊,佛经典籍130部,宗教用品及法器2000余件,另有鎏金梵塔、宝瓶、铜花等物。原法会上用的堆绣佛像长86尺,宽55尺,名冠藏区,惜多被破坏。”《安多政教史》记载,从前卡地卡哇寺还有一些具有加持力的神像文物,回民起义时遗失殆尽。当地传说回军闯入寺院,杀死了很多人,并将吉.朗普玛的金粉画像及弥勒殿等十三座殿堂、寺塔焚毁,塔中所藏迦叶佛、佛牙、金汁写成的《甘珠尔经》、古代的三颗大如鸡蛋的青稞粒皆不翼而飞。当时辛嘉夏茸携大师圣像出奔蒙古地区,以后用化缘所得财物在那里专门建了一座佛堂供养起来,又在第十六绕迥的土狗年(1958年)被毁。有位叫罗桑丹贝坚赞的曾写过一部该寺寺规,开关写有“殊胜文殊上师宗喀巴,高足索南桑布上师尊,恩德无量根本诸大德,无缘大悲常护证菩提”的颂文。<br><br>南侧是大经堂,从外表上看,显得有些陈旧,但其建筑风格独特,彰显藏传文化氛围,寺内负责人热情地接待我们,他领我们参观了殿内供奉的佛像,据说这里的稀世珍宝一是法会上晒佛用的一件特制的堆绣佛像,长86尺,宽55尺,名冠藏区。一是现存的宗喀巴大师自画像一幅,为该寺主供佛像。关于卡地卡哇寺的宗喀巴大师圣像,佛学家才旦夏茸的《愿文殊怙主宗喀巴圣教永宏不衰》记载他的观瞻笔记如下:“画像布面长2尺,宽1尺5,中间二雄狮举一法座。座背左右两侧各有龙头3个,形态殊异。座顶九对珠宝,状如火山。法座右面为色、声、香、味、触五妙欲,左面是堆积的珍宝供品,主像宗喀巴大师头戴学者冠,双手结法轮手势,莲柄右面为宝剑,左面是经函,身着三法衣。画像顶端三尊像:正中疑为不空绢索观世音菩萨,三面,头上以无量光佛为饰,共四手,右面第一手于膝上作胜施印,第二手执天杖,左面第一手握宝索,第二手反转手掌;右角一上师像,右手作讲经手势,左手持乞化钵,疑为曲结.敦珠仁钦;左角一上师像,右手握金刚杵,左面拿法铃,疑为上师邬玛巴。左右两侧侍立着大师的两位上首弟子:右面一人作讲法姿势,左面一人手执经函。虽不录其名,据拉卜楞寺阿库活佛喜饶嘉措所写的《几尊佛像史》可闻语鬘言此为贾曹.达玛仁钦和持律师扎巴坚赞,然有关传记讲大师41岁时贾曹杰始拜见大师,成为弟子,故是说亦应考证。画像下端亦三尊像:右角是吉宗红黄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右面莲柄上是宝剑,左手作胜施;左角是吉宗青色金刚手菩萨,亦半跏趺坐,右手作胜施,左面莲柄上是金刚;二像之间是十一面观音,画技绝妙,巧夺天工。” 据宗喀巴大师传载,于1403年-1424年明洪武十二年(藏历土羊年1379年),民和噶玛洛商人诺日桑布来往于内地与卫藏经商,是年,他带着宗喀巴大师母亲香萨阿切(62岁)带给他的信和一缕白发去卫藏,将信与白发交给大师。这时年仅22岁的大师因佛事繁忙,无暇回故乡看望母亲,遂用自己的鼻血调和其它颜料绘制了一幅自身画像,交给诺日桑布,让他回宗喀转交给他的母亲,并给母亲捎口信说:“见到此像如见到我本人,它会叫您一声阿妈的,会和您说上三天三夜的话”。诺日桑布返回家乡时,觉得这是一幅非凡的画像,舍不得交给香萨阿曲,于是请画师临摹了一幅画像交给他的母亲,佛母展开画像,只见画像叫了一声阿妈,再也不作声了,此像供奉在塔尔寺,而诺日桑布将大师亲手所绘画像带到卡地卡哇寺供奉。以此缘由,卡地卡哇寺蜚声雪域藏区,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所以西藏僧侣对去西藏朝拜的安多藏、汉、蒙古、土族信徒有“不拜卡地卡,何来三大寺”之说。故而历史上藏区许多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凡来安多,一般都来卡地卡哇寺朝礼。如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巡视安多各寺时,也赴卡地卡哇寺朝拜。各民族信徒专程来该寺朝佛成为历史惯例。 在殿堂内,供奉着许多佛像,大经堂内陈设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巨大的顶穹华美精致,金碧辉煌,大师的佛像上方吊有黄绸制做的法幛,佛龛前供台上供着圣水,藏香,鲜花以及数百盏大小不一的银,铜供灯,灯内盛满酥油,常年放明,僧侣诵经打坐的坐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 关于卡迪卡寺名的由来,青海省著名民俗专家、佛学家才旦夏茸的《愿文殊怙主宗喀巴圣教永宏不衰》一文中记载:“供奉宗喀巴大师圣像的卡地卡哇寺位于朵康地区叶摩塘的称作多拉仁摩(即积石山脉)的玛沁旁拉雪山脚下。这里山峰向黄河、洮河、湟水三河相汇处蜿蜒伸展,其南侧便是卡地卡哇寺。该寺与法王德赞祖孙三王时期所派守卫边防的九名勇士驻防的噶玛洛相距不远,当地具足十善,人民信仰佛法,相传大师的被誉为“人王顶严二国师弟子”之一的绛喇嘛曲吉加布曾来此地宏法,兴建五座寺院,其中第一座便是卡地卡哇寺。”藏文史籍中曾有传奇式的记载:“曲吉加布从西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孩童足迹,遂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檀树,树梢上有只红嘴乌鸦鸣唱,口水如一缕金线顺嘴而流,阳光下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取名为“卡迪卡寺”以为乌鸦嘴寺。也有传说,藏域老板之王诺日桑布九十九大寿,请求宗大师的大第子绛喇嘛曲吉加布赐予长寿灌顶。灌顶圆满后,诺日桑布和北法王一起在诺桑林卡宫散步,当来到走廊时,它们看见林卡宫中间的檀香树上飞来一只乌鸦,连叫三声后,嘴里开始吐出金色的光,一朵朵的,每朵光中又分发朵朵黄光,很快,整个诺桑林卡宫到处充满金色的光。见此神奇祥兆,诺日桑布问北法王:“这是什么缘起?”“此乃吉祥之兆,这是你的林卡宫即将成为寺院的瑞相。”诺日桑布非常喜欢,马上请求北法王为寺院赐名。北法王说“因为是乌鸦示现的缘起,就叫卡地卡哇吧。” 卡地卡哇寺"五奇"<br> 第一奇:大师画像会"说话"。卡地卡哇寺院虽小,但名气却不小,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供奉着一幅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面,长二尺,宽一尺半,是以宗喀巴诸经师及其弟子为陪衬的宗喀巴全身像,关键是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br> 第二奇:寺名得来很传奇。藏文史籍中曾有传奇式的记载:700多年前,宗喀巴大师弟子却吉加布从西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此地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孩童足迹,遂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只乌鸦鸣唱,口水如一缕金钱顺嘴而流,阳光下呈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地建寺,取名为"卡地卡哇寺",意为"乌鸦嘴寺"。<br> 第三奇:寺院建在城堡内。在国内,无论是汉传佛教寺院还是藏传佛教寺院,都没有一个以城堡的全部为寺院范围的。在150年前的"同治回乱"中,寺院还是毁于兵焚,所幸城墙至今保存完好。<br> 第四奇:头道殿里供关公。这是卡地卡哇寺的头道大殿,里面供奉的是关公关老爷,藏传寺院怎么会供关公?这也是青海东部汉藏两个民族长期和睦共处的有力证据。<br> 第五奇:一把老锁锁大门。如此古老的大铁锁,如此精美的大钥匙,在今天也是很难见到的奇物了。 <p class="ql-block">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所以,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p> <p class="ql-block">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亮那多余的黑暗。</p> <p class="ql-block"> 情绪是一把枪,当我们扣动扳机时,枪口其实是对准了自己。被情绪裹挟的人,只能任由自己沦为弱者,让人生滑向无底深渊。而真正成熟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刻拉你的那只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