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看完角田光代《坡道上的家》这本书,倒吸一口冷气。平时无意的絮絮叨叨积累成量,就发生质的变化,变成一种可怕温柔的精神暴力,足以磨灭一个人的意志,并将她杀死。 “东京大学毕业的里莎子和大部分同龄的女人一样,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几乎被丈夫阳一郎和女儿文香填满了。最近,女儿文香似乎到了叛逆期,总是会无缘预估的发脾气,这让里莎子感到非常的头疼,虽然她的母性的本能抑制着情绪,但还是有偶尔失控的时候。 <br> 某日,里莎子接到了通知,她被选为了国民参议院候补,需要每日出席庭审,虽然里莎子不情不愿,但国民的义务无法推脱。被告人是一位名叫安藤水穗的女子,她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女人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痛下杀手”,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同样身为母亲的里莎子开始一步一步的探寻水穗的内心。”(《坡道上的家》故事简介) 书中,“循循善诱温柔”的婆婆不断耐心地在告诉里沙子该如何正确带孩子、如何做出丈夫喜欢的饭菜;“专业的”育儿指导师,一直提出里沙子在养育婴儿许多方面不达标,导致孩子体重不够、运动不够、反应不够……:丈夫不断“善解人意”地提醒里沙子不要太勉强自己,太累了就不要做陪审工作,在家里做好全职妈妈就好了;里沙子母亲“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这么自然、正常、应该、没毛病。<br> 就是这些“温柔”、“好意理解”、“专业指导”、“控制式的爱”日积月累,导致里沙子渐渐迷失在自我的不认可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正确判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么熟悉的场景,在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不仅仅是婆媳间的相处、夫妻相处、父母与孩子……<br> 留心记录了一天和儿子的沟通:<br>宝贝快点起床了!<br>快点吃饭,不然上课来不及了!<br>多喝点水!<br>把床整理干净!<br>……<br>…… 反思自己:我该如何不去用温柔的精神暴力伤害别人,如何去识别别人加载在我身上的精神暴力,如何保护自己。我和儿子一早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番,我真诚地向儿子道歉。 <b>一、“温柔的精神暴力”是什么?</b><br>1.不断地否定<br>当孩子兴冲冲跑过来告诉我,他用电脑做了一个短视频,我却温柔地提醒他说“PH平台在催作业了?乖,写作业去。”或许我只是不断地提醒他,但这已经构成对他的否定,这就是一种温柔的暴力,每天都在重复的话语,日久天长累计下来,不知道哪一天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是孩子对作业失去兴趣的直接导火索。<br>只要你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去否定他人珍视的东西,不管有没有大声说话——这也属于暴力,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br>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否定这就是精神暴力的外延,暴力的本质特征就是对受害人信心的打击和否定,这个信心不仅包括他对自己的信心,也包括对社会的信心,是人赖以存续的最重要的根基——希望。<br><br>2.威胁<br>“你快点写,不然就不能……”、“只要你……就能……”这样的话熟悉吗?<br>很多情况下,我们使用温柔的暴力都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觉得暴力虽然粗暴,但却能够快刀斩乱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这个教育经历告诉我,温柔的精神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能掩盖问题,甚至加重问题,孩子兴趣的丧失才是更大的问题。<br>但我们往往盯的是温柔暴力所取得的“成就”,却忽视了它最终所造成的隐患。这就像因为人走错了路而砍掉了他的脚——他以后再也不会走错了,因为他不会再走路了,他不会再有犯错的机会,但却丧失了更多的可能。<br>温柔的精神暴力,它剥夺的东西远远多于它纠正的东西。 <b>二、为什么会这样?</b><br>为什么?明明我们是爱孩子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要伤害或者毁灭,为什么我们就成了施暴者,或者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施暴?我们的自负、控制欲、不信任、不自信……<br>【施暴者】<br>我们在遇到困境时,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容易被激怒,为了表现自己的“强”,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弱”,所以,不愿意克制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用冷处理的方式或者采取诸如看书、听音乐、散步、体育运动等健康的方式转移负面情绪。<br>能够简易直接地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快速将压力转移到施暴对象身上,而且基本上不用承担后果,或者只采用“这都是为了你好”就能换取对方的原谅。<br>【被虐者】<br>大家都是这样,“一般、正常”的家庭不都是这样吗?几千年的文化都是这样,虚心接受“善意”的建议。 <b>三、该怎样做?</b><br>1.管理自己的情绪,平和公正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说“你该……”,多说说鼓励的话;<br>2.识别,不被他人的精神暴力伤害;<br>3.提高正确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被别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