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念母亲的擀面条</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喜欢吃母亲做的擀面条。</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农村物质匮乏,母亲所擀的面条,基本上也就两大类,小麦面粉的好面条、其它面粉的杂面条。</p><p class="ql-block">擀面条,所必用工具是案板和擀面杖。那时候农村里家庭孩子多,到了男人成年结婚后,就要分家,让他们自立门户过自己的小日子。分家时,无论家庭穷富,都会给你分一案板和擀面杖,所以那时的农村,家家都有这两样东西。</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实行的还是集体经济,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生产队,村民们集体出工劳动,所得报酬是工分,粮食就是根据工分的多少分配的。为使我们衣食无忧,母亲们会起早贪黑地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做饭擀面条,也只得在下了工后进行。</p><p class="ql-block">擀面条要先和面,那时,母亲下工放下农具,会先洗把脸,之后拿过和面的黄盆,涮洗干净,盆里放些水,舀上一瓢面粉,倒进黄盆里,边搅拌边用拳头踹压那面粉,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着,一盆面要和上十几分钟,直到母亲的手上不再沾有面粉,盆上也不再粘有面块,面团也十分光滑了,才算和好。母亲管这叫和面三光:盆光、面光、手光。</p><p class="ql-block">面团和好后,要放在案板上,盖上笼布醒上几分钟,因为那面团在盆里,经母亲的手不断揉搓和拳头的挤压,劲道很大,不醒,擀起来十分费劲。醒过的面团,母亲先把它在案板上按成铜锣大小,之后用擀面杖反复擀压,擀压时是要用很大力气地,因为,力气用小了,面皮不但不会向外舒展,还会向内收缩。</p> <p class="ql-block">湿面皮极易粘连,这时母亲就会撒点干面粉在上面,这时的干面粉母亲把它叫“面吥”,面吥要放到恰到好处,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做出的面条会黏稠,少了,面皮会整个贴在擀面杖上。面皮要擀到和案板大小差不多才行,并且要薄如纸张,之后母亲把面皮一层层折叠起来,折叠成一条六七公分宽,拳头那么厚,案板那么长的长条,然后,再用菜刀切成面条。切好后,母亲一只手抓着最上层的面条一头,另一只手抓着底层的面条那一头,把面条拉直,在案板上摔一下,撇在锅里,配上葱姜佐料,菜园子里采来的蔬菜,放两把在里面,一锅香喷喷地擀面条就做成了。若是没有蔬菜时,母亲也会切几块红薯块在面条里,这几块红薯块,自然是母亲自己吃,母亲说她最喜欢吃红薯块。</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小孩子对吃都喜欢研究的缘故吧,不久后,我就发现母亲做的擀面条,阴雨天和晴天里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阴雨天里,母亲擀出的面条,面皮擀得更加薄,切出的面条更加细,吃到嘴里更加柔软,晴天里擀出的面皮有点厚,切出的面条有点宽大,并且母亲一顿面条擀下来,往往都要直起几次腰,站在那里,休息一下。直到现在,我方明白这其中的缘故,阴雨天里擀面条,母亲因为不用下地干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擀面条上,晴天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还要腰弯在案板上,擀上十几分钟,那种辛苦不是一般地辛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各种化肥农药还没普及,地里的庄稼长势也不是太好,小麦的产量很低,小麦面粉的好面条,是不可能天天吃的,这时,母亲就会擀豆面面条给我们吃,豆面条比小麦面粉的面条还要难擀,纯豆面,是没法做擀面条的,因为豆面极易开裂,擀不出面皮来,这时就要掺入一定比例地好面,把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才能擀成面皮。豆面面条大豆味很重,作为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看来,不太好吃,偏偏我们那时又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为使我们多吃点饭,母亲就用干红辣椒,铁锅里炒出,做成辣椒酱,让我们拌在豆面条里,果然,豆面条拌上辣椒酱后,大豆味就减去了很多,但往往也会辣得我们的嘴直吸溜。</p> <p class="ql-block">会擀面条,是对以面粉为主食的女人们的最起码的要求,那时女孩子找对象,男方家庭都还要追问一句,会不会擀面条?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机器加工的面条取代了那种手擀面条,我们那一代,吃着母亲手擀面条长大的人,也都已六十来岁了,那代擀面条的母亲们都已八九十岁了,不但行动不便,思维也都不太清晰了,有时我也会下点机制筒面给母亲吃,母亲吃时还会来上一句“面吥放少了”,岂止面吥放少了,是那机器根本就没放面吥。看来母亲对自己的擀面条的味道早就刻骨铭心了,就连面吥放少了,都能吃得出来。</p><p class="ql-block">擀面条,绝对是以面食为主的人们,曾经的家常便饭,但是现在绝迹了,就连案板擀面杖也消失不见了,消失在了人们的富裕和科技的进步里了,只能成为我们这代人陈旧的回味了,但母亲弯腰案板上擀面条的姿势,已被时间沉淀成了一幅画作,高高悬挂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简评:母亲弯腰案板上擀面条的姿势,已被时间沉淀成了一幅画作,高高悬挂在脑海里。母亲的擀面条香醇,值得记忆、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系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安徽省诗风诗社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2020年度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获得者,2021年度安徽省邮储杯散文奖获得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