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子箴言感悟百则第13</p><p class="ql-block">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p><p class="ql-block">——无中生有,有无相生</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11章,为了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例,把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轴的孔洞里,只有车轴里有空隙和转珠润滑,车轮才能转动;只有车轮转动,车辆才能运行。第二例,揉和一块陶土,制成容器模型烧制。这些容器模具,只有中间凹陷出空间,才能用来盛物品;如果模具是实心的,物品就没法存放。第三例,建造房屋四面垒砌围墙,围墙还要留好门窗。只有房屋内有空间,东西才便于贮藏;只有安好门窗,人才能进出方便。因此,有形的物体要依靠虚无的空间发挥作用,而无形的空间同时需要有形的物体照应。有与无、实与虚相互依存,相互照应,才能发挥作用。虚无的空间看似浪费,实质上,所谓无用之用,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多数《道德经》版本的解释是:“有”可以带来使用便利,“无”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有些机械生硬。《道德经》善用互文修辞,表面是两句话或多句话,实际是一句话。老子在此处是说:“有”和“无”自然而然地结合,可以发挥“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作用。这种解释是否确切,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p><p class="ql-block">这种有无相生的哲理,日常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人每天都要工作学习,创造财富,这些工作学习时间可称为“有”;同时,人每天还要吃饭睡觉和休息,这些时间似乎又像是“无”。试想,如果不吃饭睡觉,不休息调节,连生命都难保证,怎能干好工作?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个道理。书画艺术中有“留白” 手法,是给受众留下想像空间;歌唱演奏的间歇停顿,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巧妙运用“有”与“无”相互转化,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位大企业家,资产富可敌国。可是儿女们坐享其成,生活浮华,还为分割财产明争暗斗。企业家采取断然措施,把95%的资产捐给社会,余下财产平均分给子女,要他们自己艰苦创业。这些子女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失落,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在父辈精神的影响激励下,都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这也印证了伟人名言: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p><p class="ql-block">无中生有,有无相生。这是老子留给我们的人生大智慧啊!</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