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陵:拷机

五哥放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i> 拷 机</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文/ 刘 嘉 陵</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拷机即传呼机,又叫BB机,BP机,呼机,寻呼机。东西就那么一个,却有一大堆名字,像早年间的作家。 “拷”字音译于英文call,有人索性将“拷机”写作“尻机”,因为“尻”同“拷”和“P(屁)”都挨得上,而且把位置也暗示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曾挂过一只数字的拷机,享受过被人家随时从人堆儿里拣出来的乐趣。不过许多情况下,数字总难免让人猜来猜去,费事,况且无法听拜年话。好友间使用数字拷机,不得不互约暗号,每次打在一串号码尾处。拷机一响,该不该打这个电话就一目了然了,如战争年代的口令:土豆,地瓜!古伦木,欧巴!还有个广为流行的尾号是:119。把这个火上房的报警电话号码硬拉来做传呼尾号,也是为了增强对方回话的紧迫感。</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换了个汉字显示的拷机,故事更多了。我们单位有位同事姓佐,我向别人介绍他时喜欢说:这位姓佐,黑田大佐的“佐”。他每次传呼我时,显示屏上都写着“左先生”,单立人儿就这么被 pass掉了。前几天他再次传呼我,字面上又有了更新的名堂:“火先生”。虽然我知道的确有姓火的国人也生活在这个公鸡形的国土上,但我还无缘与他们结识。瞧一瞧“火先生”前面的电话号码,我知道又是姓佐的同事。回话时我真想先祝贺他,因为现而今一个人若同“火”沾了边,说明他已成气候,不可小觑了。一位“火”起来的先生,即使一个寻常的电话,你也须当作十万“火”急的电话,尽快回应的。</p><p class="ql-block"> 3月份我妻到深圳出差,偏巧我6岁的女儿发烧。两天后烧刚退,我就赶上个不得不出席的业务性饭局。席间拷机响了两次,第一次显示屏上写道:“快点回来,刘【儿童】。”我歪着脑袋读罢信息,心头一热,觉得传呼台小姐蛮有人情味的,她那里噼哩啪啦往键盘上敲字时,一定想起许多年前她盼望父亲回家的情形。第二次拷机响起时,意思还是一个,可“刘【儿童】”变成了“刘女士”。我吃惊不小,难道孩子的姑姑来了并对我的外饮行径愤愤然不成?回家后我问女儿第二次是谁打的传呼,她指了指自己的鼻尖。我说那怎么人家把你当成“刘女士”了呢?女儿转着眼珠告诉我,这一次她装成了“女的”。</p><p class="ql-block"> 我总想知道自己的名字显示给对方是哪几个字,因为我不止一次被人家以香港那位女明星命名。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家里给自己打了个传呼。传呼台小姐问:“先生您贵姓?”我说:“打全名吧,刘嘉陵。”我特意把“陵”字说得很重。很快地,挂在衣架上的拷机响了,我拿起机器一看,坏了,上面写着“请速回电话,刘加林。”无论如何,“刘加林”和“刘嘉陵”都是风马牛。我在拷一些不常联系的朋友时,明明说出了自己的全名,对方回话时还是先问:“哪位打传呼?”我心说你不是明知故问么?现在看来,我错怪他们了。</p><p class="ql-block"> 我偏爱节奏感强的传呼文字,最好是《三字经》(中国戏曲里叫“垛字句”)和快板书这类古老的节奏,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有一次几位亲朋等我赴宴,我妻传呼我时,显示屏上写着:“请速到,王女士”。我一面在电脑前忙活一面想了个同样节奏的回话:“俺偏不,刘先生”。这一呼一答若打着竹板连起来说,则效果更佳。</p><p class="ql-block"> 拷机是信息时代的奇迹之一,蟋蟀一叫,满街尽是垂首人。要是早上几千年,大概就无需烽火台、消息树和什么“探马报知”了,英雄李玉和也用不着看家中窗上是否有红蝴蝶,凭着拷机就能知道“外面有狗”了。但拷机纵有千般妙处,也自有它不可人之处,它让你再也无法处于一种宝贵的隐匿状态。挂拷机的人就像那些专门供客户垂钓的大鱼,把拷机号交给对方,如同把自家的行踪公诸天下,难怪我的一些朋友都有意的“欠费停机”了。</p><p class="ql-block"> 北京人和许多南方人都说“呼我”,沈阳人却说“传我”。窃以为前者更婉约一些,后者容易让人想到一些司法程序。当然还有更不婉约的,“拷我”成了“抠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选自刘嘉陵散文集《妙语天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