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沟老街茶馆

震qq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来自话题#书写悲欢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塘沟镇有家茶馆,临街而立,开门便是塘沟镇那条古朴、狭窄而悠长的青石板街。它是一条已经沉淀了好几百年的老街,街面上的青石板被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打磨的铮光发亮,又被岁月的雨雪风霜侵蚀的凹凸不平。老街建筑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白墙青瓦,低檐粉黛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孕育出满满的历史沧桑感。小镇长约500米,呈东西走向。茶馆位于小镇的中间地带。茶馆的对面,是一溜儿店铺,经营各种杂货与生活日用品,这些店面南边临街北面傍河,中间留有一条小巷通往河岸。河岸又建有一个五六米宽,二十多米高的河埠头,也用青石条铺就,约摸三四十个台阶,连接着清澈而流动的塘沟河水,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浣洗,也为茶馆提供了优质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  每当晨曦微亮之时,小镇就被前来赶集的脚步声催醒了。茶馆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清早茶客不多,水呼炉(老虎灶)烧水,主要供应本镇居民,记得当时价格为1分钱两瓶,出售水牌子,凭水牌子打水。尽管全镇茶馆只此一家,但因当地居民和附近卖菜农民收入不高,光要靠卖茶来维持生计,勉为其难。因此,需要卖茶,卖水,卖茶点一起上。茶馆终究还是小镇最热闹的地方。过了早上八点后客流量最大,卖菜的农民菜卖完了,就到茶馆来喝杯茶歇歇脚,聊聊天,来的多数是熟客,况且都是乡里彡亲的,茶馆老板也不计较赚钱多少。生活困难的,自带茶叶,供应开水,给个一两毛钱就行,条件好些的,买个茶叶给个三四毛钱也造,全凭良心和自觉。茶客心知肚明,善良淳朴,知道老板一个妇道人家带一孩子生活不易,都尽力付足茶钱。每天茶馆内水汽氤氲,茶香袅袅,招呼声,乐呵声,赞美声,惋惜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五六张大方桌坐满了茶客。大家品着茶,吃着茶点,聊着天,过着浮生半日闲的自在日子。</p> <p class="ql-block">  我也是茶馆常客。一是我经常来茶馆帮家里打水,二是来找老板儿子玩,他是我小学儿时伙伴。那时上学作业不多,时间很宽裕。平时也找不到多少娱乐项目,茶馆确实是个好去处,星期天我经常在那泡一上午。我有时看人下棋,有时听人说书。茶馆看人下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两人对弈,多人围观,硕大的枣木方桌上横七竖八地摆着各式各样的茶杯、茶壶。茶叶也没啥讲究,都是些大叶茶,但闻起来还是蛮香的。开始排兵布阵,你来我往,两人尽心铺垫,没啥大动静,行到决定胜负时最有看头。占优者得意洋洋,一会儿喝茶时把小茶壶嘴咂的老响,一会儿又不断催促对方快走。处于劣势方急得眉头紧皱只抓头皮,乱了方寸。旁边也开始了七嘴八舌,忘记了观棋不语的规矩,有时我也能想出应对之策,但我一个小毛孩说话谁听,只能当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听人说书更有意思。那时正处于文革期间,古书被列入封、资、修范围,不能大张旗鼓张扬。但身处穷乡僻壤的老街,天高皇帝远,有过把人偶尔说说也没人管,况且听者都是正宗的贫下中农。茶客中有位老大爷肚子里有点墨水,读过几本古书,口才也很好,大家都撺掇他说书,为了表达恭敬之意,大家还凑份子为他付茶钱,还买些花生米、瓜子、酥糖之类的茶点供他品尝。能得到如此众星捧月般的感觉,老大爷也使出浑身解数,不负众望,讲得眉飞色舞,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说得多是《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和《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我最爱听武松打虎和醉打蒋门神的章回。我是小孩没能力出份子钱,但献个殷勤,倒个茶水我还是经常干的。</p> <p class="ql-block">  塘沟老街地处苏皖交界处,这条老街的东头往南不到一华里路就是江苏省高淳县地界,现为南京市高淳区。按照现在流行语来说叫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似。两边联姻结亲的很多,我姑妈家五个女孩有三个嫁到了高淳,我堂弟妹也是高淳人。当年,我的中学时代也是在高淳渡过的。老街茶馆是苏皖乡亲,联谊续情的绝佳地,那暖暖的吴侬软语经常在我耳边响起,那袅袅的蒸腾水汽也每每在我眼前出现,还有那缕缕茶香在鼻尖飘荡,他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承载着我们一代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同样,也镌刻着一个古镇老街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