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龙岛

天天跑幼稚园

疫情下,人们追寻无菌、无毒的世外桃源。追求新鲜的空气。<div>一旦发现有“阳”有疫情,就喷洒消毒药水。</div><div>我反对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无区别打倒。</div><div>但人们需要新鲜空气,需要自然环境。</div> 有一个地方是不需要消毒,到处是新鲜的空气。<div>那就是大海。</div><div>香港四周都是海,有许多海岛。</div><div>周日假期我们坐小船去小岛呼吸新鲜空气。这个小岛在维多利亚港的东端,是航道的东大门,名字叫东龙岛。</div> 网上报名参加了春秋旅行社的“海岛一日游”。主要游览海岛叫“东龙岛”。 从尖沙咀,靠天星码头边上登船。<div>游客必须“三件套”。核酸、体温、戴口罩。</div><div>船不大,老式木船。从前叫机帆船。船分上下两层,前后楼梯。许多木靠椅,票没全卖。每只座椅下有救生衣。</div><div>香港政府对载客船只有严格要求。</div> “三件套”应该。疫情后有得海上游览,大家都理解,配合做到。 香港能有今天的开放是付出沉重的代价的。<div>三月份,疫情大爆发。每天五万多新增感染,政府招架不住。最多一天达到七万五千四,太恐怖了。</div><div>林郑月娥向中央求救,中央派专家组、医疗队,突击赶建三处大型方舱,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div><div>大陆提供大批疫苗,提供医疗团队,提供核酸检测队伍。</div><div>但速度赶不过感染。奥密克戎的感染率远超建设速度。</div><div>在焦头烂额时,专家认为再“频繁测核算”已经失去“抗疫”意义。测出来的无症状感染者多得已经没地方隔离了。</div><div>果断决定,“暂停频繁测核算”。重要的的“避免重症”减少死亡。把重点改为解决重症、救护老人与小孩。</div><div>战斗非常紧张。</div><div>直到四月初,爆发势头才渐渐下来。</div><div>于是,放宽了公交、餐饮。复工、复课、复营业。</div><div>航班“熔断”解除。</div><div>目前每天新增约200例。</div><div>复课、复工、复市场。</div><div>甚至旅游也逐步开放。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海岛游”。</div><div>憋了好久的游客,兴致勃勃地走出门来,去大口呼吸海上的新鲜空气。</div> 岛上,有人升起了无人机,鸟瞰海岛全貌。<div>我们按导游指路,游览海岛的名胜古迹。</div> 一路航来,见到许多三角帆版。<div>香港在奥运会得到帆板奖牌。香港有许多帆板爱好者,大海是帆板运动的得天独厚的场所。</div><div>平时没机会看他们的操练,今天我们的船从他们身边擦过。看到的不是帆板,而是“无动力三角帆”。大概是帆板的基础训练。</div><div>没有机器没有动力,要在海上利用风力,顺风、逆风地行走。物理课有“逆风行帆”的内容,分力、合力,需要温习一下。</div><div>近距离观察他们是怎么逆风行帆的。别看“歪”得厉害,正是在利用“逆风”呢。</div> 1982年,有一个回沪女知青在上海长宁区创办了“春秋旅社”。<div>我看着她起步、发展,由小到大。社变公司,公司变集团,股票上市。看着她买飞机,发展到全国,到港澳,甚至旅游到世界。<div>今天,我在香港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海岛游,我有特别的感慨。知青一代敢于面对挑战。我愿为老知青捧场。</div><div>只有知青才会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才知道苦尽甘来。</div></div> 维多利亚港,是一长条,有人称它“香江”。地图上看它是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狭长的海峡。<div>现在说的香港,已经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大部分。</div><div>清朝的香港,只指香港岛,隶属“九龙城衙署”。九龙衙署管辖范围非常大,包括今天的深圳、宝安、东莞。</div><div>这九龙衙署现在还在,成为“九龙城寨公园”。<br><div>游船从尖沙咀出发,沿维多利亚港向东一直开。看两岸,是香港最繁华的地段。</div></div><div>步换景移,目不暇接。</div><div>导游不断地指着两侧岸边景色介绍,这是中环、铜锣湾、天星码头、星光大道、红磡、各大银行、肖其湾、柴湾……。</div> 有个“头顶咸鸭蛋”的长条建筑,那是新建的邮船码头。<div>他的前身,是香港启德国际机场。一座海上填起来的长条跑道。飞机起落用了一百多年。</div> 六祖禅宗神秀有一首诗非常有名:<div>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div><div>本无此一物,何以惹尘埃。<div>读哲学时,老师把他作为“彻底的唯心主义”讲解。“心里有风,才看到树叶在动。其实没有风,也没有树叶。”。<br><div>他是针对“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所做。</div><div>那是</div><div>“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div><div>我自常拂揩,不以惹尘埃。”</div><div>思想里还有“身体”“心”,还有菩提和明镜。</div></div><div>唯心主义不彻底。</div><div>对病毒,也是“唯物主义”好“唯心主义”区别。</div><div>疫情里,病毒是看不到的。病毒在人们心里。</div><div>心里怎么理解,病毒就是什么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隔离,怎么消毒。</div><div>有人“心里没毒”天不怕地不怕,侥幸百毒不侵,混出来了。</div><div>有人口罩面罩手套,“终于”也“阳”了。</div><div>专家说,“病毒”不是生物,它不是活体没生命。物体上沾的病毒感染只四个小时。病毒感染人体是它有个“外突”与人体细胞结合了,借蛋白才能复制……。</div><div>大白不管这些,拿着消毒水,把你家具、书本、冰箱全部喷一遍。他有这“权”。不喷过期作废。</div><div>好在有大海,大海无毒。海面只有蓝天、只有海浪,没有杂物,“何以惹尘埃”。</div><div>我也作一首:</div><div>波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放眼无一物,何以惹尘埃。<br></div><div>到海上去,到无毒的空气去。</div><div>坐船出海得以自由放飞,心情特别好。</div></div> 沿途还有许多景观,许多故事。更加增添我们的兴趣。<div>这是鲫鱼涌,最窄的海峡,下面有连接香港岛和何文田的海底通道。</div><div>这是消防船,用港督“葛量洪”名字命名。那时香港仔连缆的渔船着火,火连成一片烧了许多渔船。有了这“水上消防船”可以及时赶到火场。</div><div>这是肖其湾渔民新村,以及渔民公园。</div><div>渔民是香港的原住民。早期占半数。现在香港都是“外来移民”真正原住民渔民呈下降趋势。</div> 左上是大型石料驳船。香港许多土地,是它一船一船石头填出来的。 香港人有了一点钱,不着急买房,而是买一艘帆船。<div>星期日就到海上去,随风飘到远处。不需要加油,随风吹自由自在,没有灰尘,没有病毒。</div><div>只是海上也没有餐厅,更没有咖啡馆。</div><div>自带面包淡水。除了出一身汗,还有什么?</div> 远处山头,从前非常荒凉的调景岭、将军澳、砊口。<div>因为偏僻,做过“难民营”。<br><div><br></div></div> 那些帆船的大帆上都有“香港”英文字。<div>还有编号。看来帆船都要向政府注册、编号。</div><div>是的,不然有人走私、偷渡。</div><div>这一天海警加强巡逻。“放”与“管”是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div> 与我们迎面而来的有许多归途帆船。<div>香港海警的快艇、海关、入境处的巡逻艇。</div> 香港720万常住人口,每天产生十几万吨垃圾。垃圾怎么处理?唯有填海。填海怕污染,必须处理,保护环境。<div>环境保护是个难题。</div><div>这是香港著名的“大型填埋场”。收集来的垃圾填埋在海湾。一层垃圾、一层消毒药、一层砂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湾已经“填”成了小山头。</div><div>计划在五十年后,这里改造成“垃圾公园”。</div><div>上图是海边传送带,把船上运来的垃圾送到填埋处。</div><div>右下是“四角减浪石”堆成“防浪堤”,保护堤岸。</div> 这个“咸鸭蛋”曾经是国际机场跑道。<div>看得出,“蛋”下面有许多游客观光。</div><div>香港与国际航班,在大约一百年时间里,国际航班都从这里起降。</div> 简陋的装卸吊杆,是自卸石料的驳船。<div>百年来香港填海造地,围出许多土地、机场、地铁、公园。</div> 有钱人不玩帆船,买游艇。<div>一条游艇可以载许多游客,可以到很远的外海。不怕大浪,甚至下暴雨。</div><div>烈日炎炎,许多人不打伞,宽衣解带扩大“受阳”面积,还爱在甲板上晒太阳。</div> 日落时分归来的帆船。 帆船靠几根绳索控制角度。 岛屿岬角都有灯塔。<div>老外对日光独爱,晒了一天依然还没有晒黑。</div> 垃圾填埋场,看上去没有“乌糟糟”。要保护海洋水质。 东龙岛,位于维多利亚港最东头的入海口。<div>地理位置很重要,有不少古迹。</div><div>也有不少风景。<br><div>右上是一景。有人说是“猫鼠”有人说是“情人”,也有人说是“母子”。你看呢?</div></div> 海滩上有孩子在沙滩上游玩。<div>有山洞,礁石,火山石。</div><div>还有政府的“地质公园”。它的火成岩“折裥”地貌很典型。</div> 沿山涧小道,可以去山上“露营基地”和“游客小卖部”。供应小吃、茶点,租借野营设施。 山顶悬崖是个观景台。<div>对面一个岛屿,远看是一头伏地大象。你看出来了吗?</div><div>右下是露营者的两座小帐篷。</div> <div>背靠“大象”留一张纪念。</div><div>这里的小店,英文STORE,中文“士多”。很受欢迎。</div>三岔路口都有指路牌。 小岛有许多奇花异草。<div>花朵独自开,芳香招来野蜂舞蝶。</div><div>野“松果”撒落一地。</div><div>树荫下长着白蘑菇。</div><div>这紫色的浆果十分显眼。</div> 来游岛的船不少。<div>这旗帜上写的是“香港新界厂商联合会”。</div><div>人们脸上都挂着笑容。</div><div>听我的大陆口音都非常友好。</div> 遇到几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挂着臂章《环保大使》。<div>在上海搞过环卫工作,我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div><div>这工作肯定“不赚钱”,还倒贴。但很伟大。</div><div>尽管没留姓名,心相通。留一张合影,做纪念。</div> 清朝在山顶设有炮台。<div>这是炮台营房遗址。四周是一、二米厚的城墙。里面有分隔的墙基。上部建筑已经无存,规模依然可见。</div><div>不知这大炮是 针对大英帝国的战舰,还是张保仔的海盗。</div><div>不知这大炮的射程能打多远。</div> 建筑遗址已经保护起来。<div>石头构件的形状还很清晰。</div> 缅怀先辈的爱国情怀,大清的江山,失去了一百年。如今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有一个小小展览,介绍这座炮台遗址,发掘的文物。<div>有清末军事布置图,介绍航道和炮台位置的重要。</div> 远看一座岛,俯瞰有峰峦沟湾。<div>火山造地运动,留下许多特色地貌。</div> 海浪带来许多耐海水的植物,经受台风和浪涛后特殊的造型。 山峦平台是观景的好地方。 都说“大象屁股推不动”,海浪波涛推不停。<div>在这里与大象一起拍张照。</div><div>发现有焦炭,似乎烧烤遗迹,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留下的?</div> 小店开办至今有些年头了。<div>店里留下许多老照片证明了这一点。</div><div>许多人有涂鸦的习惯,表示“到此一游”。</div><div>小店专门留出牌子供大家“题字”留念。五花八门的文字,倒也成为一景。</div> 山涧夹缝里不断有海水流出。 我们的船不是游艇,也不像游船。<div>很像渔船改装的客船。</div><div>驾驶室挂满“崇拜妈祖”的祭拜物品。驾驶成员很像是从渔民转业过来。</div> 孩子长大了,懂得旅游,学会欣赏。<div>到大自然调冶心情,是一种必需的营养剂。</div> 兄妹俩。 游艇上晒日光的老外。<div>杭州出的“天堂鸟”晴雨伞很有名。不撑太阳伞不怕“阳”了?</div> 离开东龙岛,我们去一个叫“布袋湾”的渔村。<div>这里有鲜活丰富的海鲜,价格便宜。</div><div>春秋安排这里聚餐。</div><div>疫情禁足,使这里生意清淡。如今开放游客蜂拥而至,使渔村恢复了热闹。</div><div>厨师忙碌紧张地把海鲜供应上桌。</div> 这“布袋湾”是天然良港。<div>通过狭窄的海峡,里面是很大的港湾。香港每年有台风巨浪。这里是非常优越的避风港。</div><div>在上海有“避风港”香港小吃,就是从这而来。</div> 我们桌子已经有几盆海鲜上来,质地口味不错。春秋安排的性价比很值。 我绕到餐厅后的渔村,见到一座古庙。供奉“洪圣大帝”。好几块石刻,分别是嘉庆年重修洪圣殿,乾隆年重修洪圣殿。<div>还有一座“伯公位”是纪念宗族祖先的位。</div> 虽偏僻小渔村,洪圣香火不断。<div>看得出,渔民对大帝的崇拜十分虔诚。</div> 太阳下山,岛屿上氤氲迷漫,遮挡住山峰。 最后一个活动是“钓鱿鱼”。<div>船开到一个地方,是鱿鱼集中的海湾。每个人发一只“八爪钩”放到海里。船舷打出强光照明,吸引鱿鱼过来。</div><div>这钩上没有鱼饵,上下提放,是把鱿鱼“钩上来”的。</div><div>这鱿鱼够傻的。</div><div>博闻运气好,一回儿就勾到一条。</div><div>其他小朋友在家长辅导下,也勾到了。</div><div>最后,胜利者们提着战利品拍了一张战绩照。</div> 不为了吃鱿鱼,体验一下“钓鱿鱼”的过程。 小渔村很安静,与香港的喧闹繁华成鲜明对比。<div>看一排排渔船,一家家炊烟,悠闲的节奏,祥和的气氛。好像疫情没有到这里来过。人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与世无争的安乐生活。</div><div>这哪里是香港?是儒而勒《海底两万里》那个无名岛吧。</div><div><br></div><div>游船收起“鱿鱼钩”返回维多利亚港。</div><div>夜色被香港的灯火照亮。越往前越亮,时间倒转了。又看见了铜锣湾,中环银行区,大转盘。船回到尖沙咀天星码头。</div> 三大件,口罩还是要戴。<div>“庐山真面目”留个纪念,拍一张吧。</div><div>人生变幻,有此“东龙岛”一游,也要感谢上苍。</div><div>不敢奢求“病毒消灭”,但愿疫情变平淡。我从来就相信专家的“共存”理论。</div> 海风轻轻吹,海浪阵阵催。<div>没有老外晒不黑的皮肤,每人晒得红堂堂的脸,留下一块白色,那是口罩的痕迹。紫外线消毒,比喷雾更科学更健康。</div><div>愿我们常在阳光下晒,海面吸氧,山间行走,海岛吃鱼。</div><div>让人生过得平淡又有滋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