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忆中的棕香味

勿忘我D

<p class="ql-block">端午节:</p><p class="ql-block">端午,顾名思义,端为开端初始的意思,端五即初五,按照农历的天干地支历法,五月即为午月,所以演变而来的端午便是五月初五的意思。今天大家说到端午节,广为流传的版本是说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但其实还有其他版本,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不管是纪念谁吧,总之这几位最后都死在江水里,所以人们向江中抛米食避免大鱼小鱼来啃噬这几位的尸体。这就是现在的粽子的前身。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二故乡地处西北高原,端午节也就是乡亲们称作五月端阳,那里朴实的乡亲有的甚至压根儿就没听说过屈原这个名字,更不知道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会把这个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做凉粉,磨豆腐,炸油饼,烩上一锅烩菜,打扫了庭院,给门上插上艾草。有的家里是塞外迁过来的,就包粽子,于是,浓浓的粽香,淡淡的艾草味儿,腕上的五彩花线绳儿,交织成了一副浓郁的端午气息。想想那最难忘的还是儿时在东北小时候的端午节,最难忘,儿时那粽叶飘香的小院…</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好。对我们小孩来说,在五月节能吃上粽子是件非常美好非常幸福的事儿。</p><p class="ql-block">妈妈那时上班的同时,还要操劳一大家子的家务,基本上没谁能帮上忙,那时爷爷奶奶在老家务农,妈妈想让他们给带带孩子,也指望不上,就是每年的夏天暑假能把我们送回老家,住上个把月,奶奶也会给我们做些好吃的,也给我们包粽子吃,不论过端午也好不过端午也好,用家乡的黄米给我们包上几个粽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乡的黍子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作物,北方多有种植。《诗经·魏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有关于“黍”的记载。黍子脱壳后就是黄米。</p><p class="ql-block">奶奶包的粽子是黄米粽子。黄米粒比小米粒大,圆润饱满,色泽金黄,黏性好。她知道我们爱吃粽子,我们一去都要包一些。因为我们爱吃,每次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都在旁边眼巴巴的守着看着,盼着第一个尝到美味。</p><p class="ql-block">包粽子并不复杂,但也要有一定的技艺。我印象中,只有像奶奶这样的老人家才会包,而且多数时候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完成。粽子叶用的是干燥的芦苇叶,要从集市上买回来。一捆叶子有不少,用水浸泡后又会焕发出微微的暗绿色的光泽。捆扎粽子的绳是马莲花的叶子,细长条的。马莲花喜水,我记得在奶奶家老房子的后院,枣树旁就有一丛长势非常好的马莲。到了秋天,奶奶就割一把马莲叶晒干留下,来年在用。</p><p class="ql-block">包粽子时,奶奶会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形状,一只手握成空心拳顺势托着,一只手往“漏斗”里面灌注已浸泡好的黄米。米加的差不多与“漏斗”的边缘平齐了,就轻轻压实,再添一点,这样粽子煮熟后会显得饱满。奶奶包粽子时全神贯注,表情尤其认真,目光始终凝视着微绿的“漏斗”,似乎每一粒黄米都要恰到好处,扎扎实实的填满缝隙。加完米后,她会把稍长一边的粽叶翻折过来,封好漏口。接着扯一根马莲绳把粽子捆起来。这种捆扎是有技巧的,不是简单的五花大绑,而是很轻巧的系住,既美观又结实。</p><p class="ql-block">一个大三角粽子成型后,我会第一时间从奶奶的手里接过来,闭上眼贴着鼻子闻一闻,那种芦苇叶蕴藏的草木香、黄米浸染的泥土香,再加上马莲绳吸水后润出来的花香,几种最纯粹最天然的香气糅合在一起,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包好后的粽子要在水里泡一段时间才更有粘性。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会把这些粽子全部煮好。端午节当天,奶奶把粽子端出来,让我们几个小孩子优先享用。粽叶还没等扯开,香气就溢满了整个房间。粽叶包裹的黄米煮熟后,像个小金字塔,闪着油乎乎金灿灿的光芒,咬上一口,要立即抬头,因为会拉出很长的“黏条”,仰脖才能接住。奶奶还会让我们再沾上一点白糖,味道更加香甜可口。等我们吃完了,奶奶会把粽叶收起来,洗干净晾晒好,准备来年再用。因为包的粽子不是很多,享受这种美味的福利,只有几个孙子辈的孩子才能尽情享用,儿女辈的只能是尝尝味道。她自己更是“吝啬”,这不舍得吃那不舍得吃,总把好东西留给我们。</p><p class="ql-block">我上高中后,奶奶还坚持每年包粽子。有时我不能赶上五月节回家,她总会给我们留上几个。后来我们随父母从东北搬迁到了西北,我们工作后又分到了西南,回家乡的次数少了,吃奶奶包的粽子也就少了许多。如今奶奶去世多年,真是挺想念的,想念奶奶唤我乳名的声音,想念家乡小院小屋里那粽叶飘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特喜欢过端午节,因为有粽子吃。</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超市,商店里也没有粽子卖,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包粽子。</p><p class="ql-block">从东北来到西北以后,每年到端午节的头一天,妈妈从早就开始忙碌。 我们全家都喜欢吃粽子,又是黄米变成了糯米,所以包的也多。首先要把糯米筛干净,筛走碎米,留下颗粒饱满的。要准备苏子杆,把它烧成灰。这是个技术活,烧太久就过了,得恰到好处刚刚成灰,一阵阵散发着清香。米和灰搅拌在一起,那些清香全部跳出来,弥漫在整个屋子里。</p><p class="ql-block">常常是这个时候,我就被吸引到妈妈身边,看她不停挥舞锅铲。搅拌在一起的米还需筛一道,然后放入盐和少许油炒一下,这是要包一些有盐香味的料香,清香变得有了厚重感,争先恐后抢着入我的鼻。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炒好的糯米呈黑灰色,表面闪着一层亮亮的油光,颗粒分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搬个小板凳坐在妈妈身边,看她包粽子。那时我什么都不会,只能讨好地把拴粽子的谷子秸递给妈妈。那是早几天她就去附近认识的农民田间要的。也不知道她两手怎么飞舞的,一下子,一个羊角粽就出现了。再一下子,又一个出现。四五个并在一起,再打一个结,就成了一小串。我当搬运工,把这一串串羊角粽放到大盆里用水泡着。</p><p class="ql-block">羊角粽主要是给我和妹妹的,没几串。重头戏是后面包的马脚杆。芭蕉扇一样大的粽子叶铺开,米堆成长条,各种叠叶子,各种捆绑,大半天功夫,一个长长的大粽子就包好了。顾名思义,就是马脚杆的样子。不知道前人谁起的这个名字,真是形象贴切。有的人家会在马脚杆里包上肉条,有的会放一些豆泥。妈妈说是油腻,从来都不放什么。其实我一直更喜欢有肉有豆泥的。</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大概那时日子窘迫,觉得腻只不过是一个体面的理由。但是欢乐并不因此打了折扣。包好的粽子要泡几个小时候,都已经很晚了,爸爸妈妈才开始煮粽子。使劲撑着双眼苦苦等待,但总是撑不住,很快就睡着。第二天醒来,闻到满屋的粽子香,迫不及待就冲到锅边,眼巴巴看着芳香袭人的一大锅粽子,还有刚煮熟的鸡蛋,咸鸭蛋。</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早晨,我和弟弟妹妹,欢天喜地去学校,要跟小伙伴比粽子和鸡蛋的。不是比味道,也不是比多少,经常比的是大小,用鸡蛋相互踫,看谁的先碎。粽子也不是越大越好,反而是比谁家妈妈包的最小。最牛的那个同学,拿出的粽子只比大拇指大一点点,那么小巧,随便一张嘴就能吃掉一个。其他人瞬间感到沮丧万分,纷纷退下,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才开始享用自己的粽子。当然,跟好朋友是要分享的。所以一个上午,会吃到白的黑的花的,甜的咸的有肉的,各种各样,非常丰富,一不小心,就吃多了。</p><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们兄弟姐妹就我跟着妈妈学过包粽子,也就我学会了包粽子。学会后每年跟着妈妈一起包粽子,但还是没有妈妈包的好,想想这些事好多年过去了,这些让人难忘的事,例例在目。</p><p class="ql-block">每年端午节的前夕,妈妈都包好多粽子等我们每个人回家过节!</p><p class="ql-block">有时就跟她说,您年纪大了,不要包了,太麻烦。有卖现成的买些,省您受累了,但妈妈总是说,卖的哪有自已包的好,是呀,妈妈包的粽子,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味道,不论工作在忙,总是尽量要回去的。回去,陪陪爸和妈,想想小时候的场景,是一种特别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走过许多地方,也吃过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我印象中真的没有完完整整的吃过一个。因为每次拿起粽子,我的心中最先泛起的都是奶奶和妈妈包的粽子的那种清香。我也发现了,外面的粽子包裹着丰富多彩的馅料,味道也是五花八门,想尽各种方法征服人们的味蕾。但我还是最喜欢奶奶包的黄米粽子,和母亲包的糯米粽,因为里面裹满了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裹满了淳朴厚实的农家味道,裹满了奶奶和妈妈对我们最浓郁的亲情慈爱。</p><p class="ql-block">眼下,又到了五月节。珍藏多年的粽子香反复在心底升腾,念之即出。柔软的芦苇叶、灵巧的马莲绳、金黄油亮的黏米,连同奶奶妈妈那埋头包粽子的情景,一股脑跳出记忆的闸门变得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粽子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在各地,一年四季都能听到“粽子”的叫卖声。端午快到时,各大超市会推出各式各样、各种原料做成的粽子,但味道都不及儿时奶奶和妈妈包的粽子,吃的粽子那般浓郁、芬芳的粽香。</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即将到来,我在努力找回儿时粽子的那种风味,和那种节日的气氛,回眸一笑百媚生,想想儿时吃粽子和过节的气氛,足以让我写下吟咏不停的诗句,写在我回忆的诗笺上,也能成为一段段永久的回忆,那是怀念绵长的故事,隽刻在我的岁月诗笺中。</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因为想念家乡的母亲,脑海中总有她笑吟吟的笑脸,和她老人家忙禄的身影,节日的前夕她老人家就开始包粽子了,还在电话里叫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回家拿粽子,她已经90岁了,还在为我们操心,电话里那熟悉的声音让我倍加挂念。</p><p class="ql-block">爱上端午节,更爱妈妈包的粽子香味,也更是怀念小时候在家时,那最淳朴最纯真的记忆,还有小院小屋里飘出的粽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