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农民,——前园子村民闫万仁的奋斗人生

徐长玉

<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30日下午,在连续考察了前园子、崖畔沟等几个自然村后,已是黄昏时分,考虑到来一趟不容易,我继续独自朝崖畔沟后沟走去,来到不远处一个叫做韩坪苔的自然村。村里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闫万仁。</p> <p class="ql-block">  闫万仁,志丹县杏河镇前园子行政村崖畔沟村民小组人,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父亲便给取了个唤作“五成”的小名。从此,提起“五成”,周达方围几乎无人不知,反倒他的“官名”竟鲜为人知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55岁的老闫虽则只念过三年书,且穿着陈旧、邋遢,操着农活,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腰板端直,谈吐不凡。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农民,或者至少不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我看你倒像个干部。除了穿着,和拿在手里的工具,哪里能看出你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被误以为是下乡干部后,我凭着对他的第一印象,“针锋相对”地说。</p><p class="ql-block"> “真是地道的农民,只是没怎么干过农活。”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那你干什么着来来?”我问。 </p><p class="ql-block"> “小年先在银川闯了3年,接着在兰州混了10几年,啥也没混下。十几年前,带着老婆娃娃回到老家,又瞎混了几年,才算走上正轨,现在办个养猪场。”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啊呀,那你还是个有故事的人哩。我能不能到你猪圈里看看?”我一边好奇地说,一边脑子里像过电影似的联想到《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和王满银三个人物。“也许他就是这三个人的合体吧。”</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的老家,我现在的家和养猪场都在山上了。”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那太遗憾了,我还得回延安了,今天来不及了。”和他互留了信息后,我只好与他匆匆告别,并相约下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  5月15日,再次前往前园子村考察时,原本是要去老闫家的。但由于在小高山逗留时间太长的缘故,特别是拖女带孙,实在不方便,到老闫家看看的计划只好告吹。</p> <p class="ql-block">  5月29日下午,利用回老家参加侄儿儿子满月宴的机会,我独自驱车再次来到前园子行政村考察。在村支书老父亲家短暂逗留后,绕过一道沟,径直来到整座山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老闫家。</p> <p class="ql-block">  在弄清村子的地理方围,并察看了新旧猪舍、饲料房和化粪池后,老闫把我邀请回卧室,像讲述别人的故事那样,异常平静地给我回忆了他大半辈子坎坷不平的人生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弟兄多,老人光景不好,只供我念了3年书,就撤回家务农。好不容易跟人学了个毡匠手艺,结果后来越来越没人擀毡了。实在没办法,1985年,17岁的我,只好投奔出嫁在银川的姐姐,在这里,我一闯就是3年,主要是跟上人做泥瓦工,一天能挣1块来钱,将把自己供住。1987年,我离开银川,投奔在兰州工作的我父亲的亲哥哥,就是我大大。在这里一混就是10来年。开始是卖菜,一天能挣5块多钱。后来,去了一家饭馆,先给人当伙计,后给人当厨师。再后来,饭馆的生意不好做了,就转行当装卸工。在兰州的头几年,我干得还算不错。期间,我结了婚,成了家,还生了2个娃娃。谁成想,后来,我被人骗进了传销组织,误入了歧途……</p><p class="ql-block"> “2003年,摆脱了传销组织后,我带着老婆娃娃,回到老家。先是跟着大哥学唢呐,当吹手,到处应事。后来,吹手生意也吃不开了,我就买了三轮,在周围到处跑得给人揉玉米、粉洋芋、打饲料。期间,我还学会了电焊手艺。但几年下来,挣得钱,除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外,一分钱也没攒下。”</p> <p class="ql-block">  “你的经历真丰富!都可以写小说了。特别是你虽然文化不高,但敢于在外边闯荡,这就不容易!更何况,你居然还学会了那么多手艺!真让人佩服!”我由衷赞叹道。 </p><p class="ql-block"> “唉,人说艺多不养人,真的!学了这么多本事,都没发财。”老闫叹口气道。</p> <p class="ql-block">  “养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言归正传地回到了此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直到2010年,我才开始办的养猪场。”老闫答。</p><p class="ql-block"> “咋办起来的?资金是哪里来的?技术问题是咋解决的?”我打破砂锅地问。</p><p class="ql-block"> “1万块钱从一个人手里转过来的。资金是赊的,你该晓得我的网名为什么叫白手起家了吧?”老闫无奈地笑说道。</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我不顾家人的反对,下了决心,离开韩坪苔老庄,在脑畔山上,修了一院地方,盖了一个猪棚,建了一个饲料房,总共花了40来万元,材料、资金全部是赊的和借的。”老闫回忆道。“那时会儿,虽然我穷得叮当响,但周围人提起‘五成’,都还可补我了。所以,要赊多少,赊多少,想借多少借多少。”</p><p class="ql-block"> “至于技术,我一开始就瞎搞了,后来就跟养猪的人打问了,再后来就自己看书了,听快手了,反正10多年下来,我啥也懂了。”老闫得意地说。</p><p class="ql-block"> “你养的猪属于什么品种?”我问。</p><p class="ql-block"> “母猪叫北京黑,是黑猪,种猪是从美国引进的,叫杜洛克,是棕猪。我主要养母猪,种猪只有一头。”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选这个品种?为什么要以养母猪为主?”我接着问。</p><p class="ql-block"> “这个品种适合咱当地养。像我这个猪娃,和外地贩卖回来的比,同样大小,农民宁愿多掏50块钱,也要买我的了,放心么。”老闫说。“养母猪,赚的是猪娃钱,一个是猪娃食量不大,等到大了,就能卖了,省饲料钱。另外,猪娃不愁卖,附近农民普遍有喂猪的习惯,年年都要买猪娃哩。我的市场就在农村了。”</p> <p class="ql-block">  “1头母猪的寿命有多长?一年能下几窝?每窝能下几个?”我啥也不懂地问。</p><p class="ql-block"> “母猪的寿命8-9年也能活下来了,但老了产的儿子质量就不高了,一般上了4年就处理了。1头母猪1年能下2窝,前半年1窝,后半年1窝。最多的时候,1窝19个都下过,但最后才捞住4个,一般1窝下8-9个最好。”老闫耐心地讲道。</p> <p class="ql-block">  “效益咋样?”我好奇地问。</p><p class="ql-block"> “唉,不能提了。一开始可好了,规模达到100多头,一年挣30来万元。后来,太不稳定了,一年30来万元都赔过。”老闫无奈地说。</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问。</p><p class="ql-block"> “主要是猪娃的价格波动大。便宜的时候,1个猪娃才卖200来元,连成本也包不住;贵的时候,1个猪娃甚至卖过2000元。”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咋样?”我关切地问。 </p><p class="ql-block"> “前年挣了18万元,去年挣了4万元,今年半年快下来了,也就挣了1万来元。今年,猪娃的价格比较合适,一个600元左右。差不多有一半的利润,主要是我的规模减下来了。”老闫平静地说。</p><p class="ql-block"> “那还可以。”我安慰道。</p><p class="ql-block"> “唉,不瞒你说,我现在还欠20多万账着哩。”老闫再次叹了口气道。</p><p class="ql-block"> “为啥?”我问。</p><p class="ql-block"> “当初人家那么相信我,给我借了那么多钱,我该不能不还吧?拿什么还哩?挣的钱都投在猪圈里了,银行又贷不来款,不借高利贷行吗?这一借,当初的钱是还了,可这10来年下来,我光高利贷利息就出了30来万元,你说我挣的钱都到哪里去了?”老闫更加无奈地说。“好在,这几年,政府还可以,我的高利贷全部还完了,现在欠的都是公家银行的钱,利息低。”</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现在要转让你的猪圈,能转多少钱?”我继续问。 </p><p class="ql-block"> “去年有人给50万元,我没卖。”老闫多少有些欣慰地说。</p><p class="ql-block"> “这不就好了,假如转上50万,还了银行贷款,还能长20多万。这不就是你养猪11年赚的钱吗?再说,这11年,你养家糊口,还有供孩子上学,不都要花钱吗?这些钱不都是你养猪的收入吗?”我替老闫算起账来。</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这10来年养猪把钱挣了,老婆娃娃就说没挣。”老闫有些委屈地说。</p> <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有啥考虑了?”我继续问。</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的猪棚建得不够合理,刚才你也看了,我又建了一个新猪棚,准备把产房和育儿室分开,另外,准备引进新的自动化设备,适当扩大规模。”老闫胸有成竹地说。</p> <p class="ql-block">  “你的娃娃咋样?”我把话题转移到了我感兴趣的教育问题上。</p><p class="ql-block"> “我共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杏河修理摩托着了,媳妇在延安陪孙子上学着了,两个自己在延安把楼房也买下了。女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在西安找了一份工作,收入还可以。”老闫说。</p><p class="ql-block"> “这不都是你挣下的吗?”知道老闫的两个孩子都务正且都能自食其力后,我高兴地说。</p><p class="ql-block"> “儿子让我把养猪场卖了,和老伴啥也不要做了,和他都去延安,款款停下,我不同意。”老闫自言自语地说。“人一辈子不管做成做不成,总要拾砍了么,用你们文化人的话说,就是要奋斗哩么!”</p><p class="ql-block"> “你说得很对,习总书记都说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么。你的人生活脱脱地应了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我由衷赞叹道。“就像著名作家老舍、路遥和我说的那样,一个人力车夫拉车的劳动,一位农民种地的劳动,与一个作家写作的劳动、一个教授讲课的劳动都是一样的。作家和教授的劳动应该受到尊敬,人力车夫和农民的劳动同样也应该受到尊敬。人力车夫与作家、农民与教授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 “这点,用我教了一辈子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能证明:生产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固然不同,但都要消耗无差别的体力和脑力,都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我暗自思忖道。“一个人,不管有没有文化,也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就值得尊敬。”</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一切像闫万仁一样的普普通通、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农民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作者:徐长玉,陕西省志丹县人,大学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