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东湖</p> <p class="ql-block"> 沁水县城南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省级地图上都找不见它的踪迹。村里住着56户人家,220余名村民,其中90%的人姓柳。由于经济不发达的缘故,这些柳姓人家盖不起现代化的新房,全部生活在祖上流传下来的古宅院里。村里随处可见高大雄伟的石造外墙、琳琅满目的明清陈设、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翰墨飘香的碑碣墓铭……这一切对村民来说,朝夕相伴,熟视无睹;但对于文化学者来说,这却是一个独特的人文文化空间,是一段鲜活的人文文化遗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权威单位的专家学者,不断有人到西文兴村访古探幽。</p><p class="ql-block"> 我在2001春年深入考察、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生活在古宅院里的220名柳氏村人,竟然都是唐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何以流落到偏僻小村?</p><p class="ql-block"> 现在,湖南零陵建有柳宗元纪念馆,广西柳州有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陕西西安有柳宗元墓。但稍微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柳宗元出自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故乡山西,百余年来却找不到任何有关柳氏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2001年2月23日,我们走进西文兴村,一眼就看到了两块古匾“河东世泽”和“司马第”。这无疑告诉我们村里的柳氏人家与柳宗元的血缘关系。翻开村里古老的《柳氏族谱》,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p><p class="ql-block"> 此外,村里的关帝庙碑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柳氏后裔,为什么会流落到偏僻荒凉的沁水历山间呢?</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是一代才子名吏。《山西通志.乡贤录》载: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市)人。少精敏绝伦,文章奇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鸿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裹行。王叔文、韦执宜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兴计事,擢礼部员外郎。俄贬之邵州刺史,又贬永州司马。自放山泽间,叹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谓功业可就。既坐废,不振,而文思日益深。如封建论,永柳山水记,虽史记无以过。故韩愈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也!”</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后人如何?我们可以从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找到: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日尚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柳宗元,清贫为官。表面上寄情山水,实质上心存优患。当年参与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伾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杀。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秘行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治,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见《河东柳氏族谱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长子仅4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方被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此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变卖家产,渡过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沁水历山间多了一户淡泊闲逸的隐者世家。</p> <p class="ql-block">复兴于明清</p><p class="ql-block">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西文兴”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业。</p><p class="ql-block">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又重新复兴起来。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人官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騄,沁水廪膳生,明成化十六年(1480)中庚子科进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1528)入国子监,嘉靖十一年(1532)中壬辰科武状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1531)赐进士出身,进京任医学训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正是由于柳遇春和他的祖父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由当时的沁水知县程南、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精等亲赴西文兴村为他们祖孙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柳氏子孙在外做官,自然会在家乡广置田产。《柳氏重修继志堂碑记》中有:“明嘉靖年间,世祖柳逢春……资产充足,产业坐大,始亲置南山东川山场庄田。”明末的西文兴村,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牌坊街,规整豪阔的四合院,玲珑剔透的绣楼,四季不败的花园,风光无限的观景台,气势磅礴的观河亭,香烟缭绕的关帝庙,俨然士的一座山中城堡。许多建筑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西文兴村遭遇了一次兵祸,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该村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经营盐和典业中获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阁、文庙、关帝庙,并在关帝庙的东西两侧新建了魁星阁和真武阁,建造了富丽堂皇的“中宪第”宅院。西文兴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p> <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民谣曰:富不过三代,清官不到头。又过了150年,沧海桑田。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了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与周围山村里的百姓,已没有多大的区别,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柳宗元这个人,只不过就是家谱图录上的那个老祖宗。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的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数人来到西文兴村,那座气势不凡而又破败不堪的关帝庙首先震撼了我们。继而又在一座大杂院里,惊奇地发现了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圣贤十哲图碑》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大画家文征明等硕儒名士的题刻,这些珍品都无序无序地堆放在院里,任凭日晒雨淋。同行的一位书法家心疼地说;这都是国家级文物。即使放到故官里,都是上等的藏品,为什么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王进此文作于2001年,发表在当时的山西日报,2002年收入王进文集《晋山晋水晋文化》。</p> <p class="ql-block">王进 发表于2001年3月山西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