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初的一天,晴空万里,春意盎然。我在县城四处转悠拍照,发现在团结路东街学校和实验中学路段,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中间有一棵翠绿茂盛的老槐树,周围用花坛圈起来,将路分为两条,证明这棵槐树身世不凡。拍了几张照片,回到家一查发现竟是原位于东街东头路南的冠县第一高小校园中的那棵老槐树。我顿时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我1958年在这所学校读书,在这里曾留下我难以忘怀的少儿记忆。</p> <h3> 百年槐树,雄伟粗壮,英姿勃发。据冠县林业部门测量,此树已有300余年的树龄。</h3> <p class="ql-block"> 冠县第一高级小学, 前身最早为清泉书院,1829年(清道光九年)创建,地址在县城东南角城贤街。后县署被烧,移于书院,书院遂移于钱氏家祠。至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成贤街东首建考棚,考棚是清朝县内考试秀才的地方,当时是南门,三叉门楼,圆券门,白粉墙。清泉书院遂移于其内。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建立后,改称县立第一小学。1939年6月日军占据县城后,学校一度变为日伪进行奴化教育的场所。1945年7月,日军撤离冠县后,抗日游击高小搬进县城文庙,改名冠县第一高小。1951年,迁东门里路南原县立第一小学旧址。</p> <h3> 民国时期冠县县城图(局部),图右下角“考棚”即后来的冠县第一高小校址。中山东大街(东升路)即现在的团结路。</h3> <h3> 冠县第一高级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赵健民考入冠县一高读书,他和进步学生冯干才、沙延孝、朱广林等人一起涉猎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许梦侠、丹彤、王黎之、孙洪等人也曾入读该校。1932年夏,赵健民考取了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校中,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经共产党员姚仲明和济南市委书记宋天民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同时转党。 1933年2月为揭露国民党内部贪污腐化,争权夺利,危害民众,一高的学生在冯干才的领导下,发动了学生运动,王维群、沙延孝、朱广林、许梦侠、王志浩、郭策、孙洪等人积极参加了这次学生运动。1934年2月,赵健民利用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同冠县一些进步学生联系,宣传革命道理,先后发展了他在一高的下一级同学孙洪、冯干才、沙延孝、钱泊生、王志浩等人入党。</h3> <h3> 赵健民 冠县赵梁堂人,1928年考入冠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七级学生。1937年11月,他领导建立冠县临时工委并任书记。1938年后先后任中共鲁西特委书记、十支队营长等职。是冠县早期党组织、地方武装的奠基人。“赵三营”纵横鲁西,威名远扬,领导和指挥了著名的陈贯庄战斗等大小战斗100余次。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铁军,战淮海、渡长江、横扫大西南,为解放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赵健民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鲁西汉子,受到一代又一代家乡父老敬仰。</h3> <h3> 沙延孝 冠县申阎村人。14岁考入冠县第一高级小学,历任中共五支队总支委员、第一团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第三营(赵三营)教导员,一二九师新八旅22团第三营教导员。1940年10月,和赵健民率三营赶赴曲周县救援被日军围困的二营,激战中中弹牺牲。</h3> <h3> 朱广林 冠县北街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1937年9月参加冠县抗日游击队。1939年后历任城南抗日游击队队长、鲁西北地委《抗战日报》社科长、冠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冠县四、八、三区区长等职。</h3> <h3> 许梦侠 冠县许盘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小。1936年任中共工委委员,参与了“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的组建,1938年5月任冠县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后历任中共鲁西区第一地委书记、中共冀鲁豫区第三地委书记、中共冀南区第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h3> <h3> 丹 彤 冠县南街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小 。1938年后曾任冠县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鲁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冀南区第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h3> <h3> 王黎之 冠县朱霍三里庄人。曾任冠县、鲁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民运部副部长等职。</h3> <h3> 孙 洪 冠县烟庄赵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小。1936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交通员。1937年10月,由省委派回冠县组建抗日游击武装。1938年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政训处主任。1942年调任鲁西第三军分区后勤部政委兼卫河工作团团长。1945年后历任中共永智县委书记、冠县县委书记 等职。 </h3> <h3> 王维群 冠县贾镇王辛村人。1930年考入冠县第一小学,1936年夏任中共冠县特别支部书记。后历任中共冠县工委、县委、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委员等职。</h3> <h3> 王志浩 冠县清水镇柳行头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小。1939年任筑先纵队营指导员,后历任中共冠县县委书记。1945年任中共冀南区组织部长等职。</h3> <h3> 郭 策 冠县朱霍三里庄人。曾就读于冠县第一高小,1932年因领导罢课被学校当局开除。1937年10月参加鲁西北抗日游击队。1938年4月历任冠县抗日政府文书、冠县县委委员、县敌工站站长、冠县代理县长等职。</h3> <h3> 钱泊生 冠县东街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1935年2月任中共鲁西特委组织部长,以后历任中共冠县县委组织部长、中共鲁西区委、冀鲁豫区委宣传科长等职。</h3> <h3> 马景汉 冠县万善马王段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小。1938年先后任中共冠县县委宣传部长、七区区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6年3月后历任中共冠县县委书记、中共武训县委书记等职。</h3> <h3> 于树菖 冠县王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1935年6月,参与组建了冠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王村支部,任书记。1939年起历任冠县五区区长、九区区长等职。</h3> <h3> 于少畬 冠县辛集于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1937年起历任中共堂邑特区书记、十支队机枪营二连指导员、游击二营营长等职。</h3> <h3> 任长山 冠县南街人,16岁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曾在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壮烈牺牲,年仅24岁。</h3> <h3> 于龙 冠县王村人,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1935年6月,任冠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王村支部组织委员。1938年起历任冠县五区区长、十区区委书记等职。</h3> <h3>(鉴于篇幅,以上人员的简介,只节录了本人在冠县的简历部分)</h3> <h3> 冠县的回族姑娘,是鲁西北抗日阵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她们思想开化,追求进步,勇敢泼辣,早早便投身革命,活跃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在血火交加的岁月里,她们中不少人勇敢冲破传统的藩篱,和抗日名将、著名领导人结为革命伴侣,并肩作战。为此,“七大女婿”的佳话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突出了贡献。 <br> 然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历,那就是“冠县第一高级小学毕业生”。</h3> <h3> 从此,冠县境内开始有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共产党的活动。之后,有许多学生在这里受共产主义思想启蒙后走上革命道路。建国后,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这里成长起来。像当今著名诗人高福林、著名文学家任金光、著名企业家冠星集团董事长王凤朝、冠宜春酒业董事长杨立庆等等都曾是此校的学生,学校逐步成为鲁西北培养和造就革命者的摇篮。 <br> 百年红色学堂,自然当之无愧!</h3> <h3> 石金铭,冠县五里韩村人,1957年—1959年任冠县第一高小校长。1987年4月任冠县人民政府县长。</h3> 王孟法,1963年任冠县第一高小校长。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第一小学改名为冠县城关公社东街完小,五年级毕业生在学校瓦屋礼堂前合影留念。</p> <h3> 赵健民老人每次回到故乡,都会到母校看一看。当年的小学生已变成80多岁的耄耋老人。当看到群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们,赵老仿佛回到了他当年在校读书的情景,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h3> <h3> 赵老每次来到母校,都会走遍校园,观看学校的一草一木和教室里一桌一凳,仔细询问学校的发展情况。</h3> <h3> 每次见到陪同的县领导、学校师生代表,赵老都要提议在学校当年的老槐树下合影留念。</h3> <h3> 2000年,赵健民老人为扩大学校规模,分别给省有关领导和当年老同学丹彤在北京做领导工作的儿子丹笑山写信和联系,争取了新建教学楼资金45万元。</h3> <p class="ql-block"> 冠县第一高级小学50年代改名为冠县城关完小,至“文化大革命”前一直归县管理,是县唯一一处直属小学。1965年,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8人。其中初小8个班,高小7个班,教职工34人。1969年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后,一高归东街大队领导,由贫下中农管理,校名改为东街小学。1971年后,曾附设初中班。1978年,中学班搬出,学校改建为冠城镇中心小学,由冠城镇联合校直属领导。1987年,学校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2人。</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而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回首身后跌跌撞撞的经历,总有一些光阴难以磨灭的东西留在我们记忆之中。自1963年7月我从高小毕业考入冠县一中后,一直没有回到过母校看看。但6年小学读书片片断断的记忆,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2016年3月,我携带相机,凭着少时的记忆,重踏学校大门,想找回当年的感觉,才发现当年的教室、操场,已经面目全非。2005年9月,因扩大发展等需要,学校已搬至建设路以东双拥路以北,老校址成为耶稣教人员活动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当年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校西北角高台上的一座高大瓦房古建筑,已不见踪影,旧址变成了排排家属院,这座古建筑当年称为礼堂,也当教室使用,房子前面很大一片高台,学校每次召开师生大会或文艺表演活动都会在这里。此时此刻,脑海里仿佛映现出了当年我和同学付春山两人合演双簧相声的滑稽动作,甚至耳边还响起台下一阵阵同学的欢笑声。我是1958年开始上小学,最初是在西街小学读书,两年后转来第一小学学习,当时的三、四年级在小学的路北民房梁家大院上课,到五、六年级才进入这个校园学习。我们是二十级,校长分别是石金铭和王梦法,班主任是李鸿泰、王玉春,记得老师还有张西远、任怀德、王纪兰等。同班同学有陈风梅、任希俊、步保平、吴秀芳、刘加一、任义新、郭凤梅、郭凤环等等,有一大半都已朦朦胧胧记不起来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唯一没变得就是当年的这棵老槐树还默默的生长在那里,只是粗壮了许多。这棵槐树长在学校大门内西面,依稀记得当年树上挂着一个铁铃铛,每当下课的铃声一响,各教室的学生像撒鸡窝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蹦出来,或去厕所或作游戏,学校顿时像开了锅一样,欢乐声一片。上课的铃声响起,校园马上像按下了静默键,恢复了平静,教室又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如今铁铃已不在,钟声亦飘远,只留下孤单的老树在那里期盼和坚守。它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不记流年,细细倾诉光阴的故事;它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栉风沐雨,默默画作一圈圈年轮。一批批、一代代学生从它身边走来又走过,走向全国,走向了远方。</p> <h3> 2005年9月,学校搬至双拥路以北,建设路以东,名为冠冠县清泉街道东街第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 51487m2,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育特色鲜明的县一流小学。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两千一百余名学生。</h3> <h3> 整洁的校园,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丰富的校园文化,滋养着学生心灵。</h3> <h3> 学校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德润童心,和润正气”为办学理念。</h3> <h3> 以“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学校蓬勃发展”为愿景,形成了“乐教润生 勤研善创”的教学风格。</h3> <h3> 2019年8月,东街学校和冠县实验中学在冠县第一高级小学原址上相继开工建设,东街学校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而象征百年红色学堂精神和风采的那棵老槐树被保留下来,门前团结路路面的拓宽,使它像一棵神圣的卫士,耸立在路的中央,苍老而茂盛的树枝俯视抚摸着两座现代化新型学校,又一次见证了百年来冠县教育的巨大变迁。</h3> <h3>东街学校和实验中学相拥而建,其中共用的塑胶操场就是原第一小学校址。</h3> <h3>冠县东街学校</h3> <h3>东街学校教室一角。</h3> <h3>冠县实验中学</h3> <p class="ql-block"> 一砖一石可辩当年,一草一木更叹今朝。冠县第一高级小学这座百年红色学堂,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及走进社会主义伟大新时代,已有193年的历史。期间虽经数次蜕变,却千锤百炼,更加炉火纯青。它造就精英无数,培育桃李满园。历史与文化在此积淀,耕耘与收获在此交融。茁壮的百年老槐树是它光辉形象的象征。让指尖滑过岁月的沧桑,让我们的记忆成为永恒。 </p><p class="ql-block"> 作为它千万名莘莘学子之一,我衷心祝愿母校东街小学早日创建百年名校,祝愿东街学校、实验中学,祝愿家乡的教育继续谱写绚丽华章,再次创造金色的辉煌。</p> <h3><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