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歌文苑》张志荣老师作品点评实录

春回大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点评预告</span></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冬歌文苑各位老师,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在临近2022年5月30日点评之时,刘恺牙医很高兴和文苑总编及编辑团队、写作者相约,本次点评由我主持;我是退休老兵,关注军人情怀;拜读张志荣老师多篇佳作,在那火热军营,那个年代,那些事的创作,以部队经历为创作题材,立意严谨,语言朴实,追寻历史,娓娓道来,作品有情有义,有感有志,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忧有喜,有滋有味,深度好文。《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印象深刻,恶劣自然环境培养了军人“吃大苦耐大劳”的素质。峥嵘岁月,帐篷营房,风雪沙尘,施工训练,牛粪取暖,军歌嘹亮,绿色军营里充满了浓浓的爱,读后给人以力量和美。我曾随兰州军区黎原将军青海高原行,部队调研亲眼目睹了高原寒冷、缺氧、缺新鲜蔬菜、无澡洗的极端困苦,高原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挥之不去。英雄群体锻造军魂,坚强意志,坚韧品格,特别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在世界屋脊创造奇迹。参建“五三〇”国防工程有130位烈士常年“留”在青藏高原,不可磨灭的信仰力量为之感动,深切缅怀!报备冬歌审核同意;感谢文友老师参与、阅读、支持、关注。爱就在群里,老师的爱使我们倍感温暖,诚邀各位老师准时相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 品</span></p> <p class="ql-block">主持嘉宾:刘恺</p><p class="ql-block">点评作品:《在青藏高原的那些往事》(散文)</p><p class="ql-block">刊发时间:2022年5月26日</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张志荣(甘肃)</p><p class="ql-block">点评时间:5月30日20:30-21:30</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冬歌文苑》平台全体文友</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各位文友大家好!我是今晚点评会主持人刘恺,经报冬歌老师批准,今天晚上点评张志荣老师散文《青藏高原那些事》下面请老师随心所欲发言,请大家注意节奏,让聆听者得到学习,让学习者得到提高。</p> <p class="ql-block">  <b>应传锋:</b>张志荣老师的《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应该说是那些壮举,那些流金岁月中的苦与乐,那些回梦魂牵的军人情怀,家国情怀等等。</p><p class="ql-block">只要有军人的守卫与付出,伟大的中国梦与民族复兴,才能实现。这些都是让人感动与难忘的。</p><p class="ql-block">向张老师致敬!也向当代军人致敬!</p><p class="ql-block"> 从字里行间看到张老师的文字功底扎实与叙事顺畅,字字句句热情饱满。</p><p class="ql-block"> 从心里流淌岀来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再经过加工,提炼,肯定是一篇好文章。</p><p class="ql-block">好文章读着让人感动与舒服。读起来值不值,读者说好,这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  <b>王树宾:</b>张志荣老师的作品,呈现了官兵们在青海高原的一幅幅艰苦而独特的生活画面,让读者如置身其中,深受感染和感动。不怕苦,不畏难,为的是守卫祖国边疆的安宁。高原官兵的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新的时期,尤其需要这种精神。作品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为作者点赞!</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72年5月30 日亲自批示的国防建设工程50 周年之际。“530”国防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那段难忘的岁月,留下难忘的记忆。今晚点评志荣战友写的《青藏高原那些事》纪念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张老师的叙述风格,读着他的作品,就象听他讲故事,讲人生经历,讲岁月磨难,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他沒有在乎沿途风景,却让人体悟欣赏风景心情。作者既精于对生活的观察,也善于用文字表达。四个小故事的亲历者、建设者,娓娓道来,栩栩如生,清清楚楚;他的灵感是沉淀感受,他的作品是厚重积累;一篇散文却能撩拨起有共同经历的时代共呜!</p> <p class="ql-block">  <b>白锦刚:</b>老师们好!主持人刘恺老师辛苦!</p><p class="ql-block"> 今天5月30日,文苑点评张志荣老师的佳作《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恰逢我们的老部队所执行的周总理亲批的伟大而光辉的国防工程-五三O工程批建五十周年,今天是个值得记住和纪念的日子,首先向青藏高原不朽的国家重点输油管线工程致敬!向施工官兵致敬!向参建的地方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致敬!同时也与作者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感谢冬歌大校及蔡副总编的特意有心安排!感谢老军人刘老师推选并主持!感谢文友们在点评中领略和感悟军人的奉献和荣耀!</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的非常有哲理-军人的牺牲何止在战场。和平年代,军人除卫国戍边外,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执行急难险重任务,都有军人的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我们所在的青藏线部队,长年执勤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缺氧、环境极度恶劣地区,连走路呼吸都十分困难,工程部队就更苦了,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硬是靠手挖肩扛,艰苦鏖战四年,在永冻层下修建了1080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成品油输送管道,成了西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创造了世界建管线史上的奇迹,我们作为曾经的参与者,为之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我与张志荣老师,既是战友,又是同乡同学加文友,他的这篇作品,与他的为人处事一样,一以贯之的朴实平实,叙述的四件事在那个年代也是朴实平实地真实存在,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体验,但读之却激情涌动,尤其想到为建管线长眼永冻层下的130位战友、身带不同程度的高原病转业复员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名老首长老战友,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高原部队官兵缺氧不缺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p><p class="ql-block"> 五三0工程不朽,青藏线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b>孙海先:</b>海仙拜读了张老师《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这篇文章,有深度,广义颇深,好文必须“欣赏加点赞”。官兵在青藏高原恶劣自然环境下,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第三奇迹。”牺牲了“五三〇”工程官兵的青春,火热军营“五三〇”那种吃大苦、耐大劳不怕缺氧、不畏严寒、不惧艰险、勇于拼搏、善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文章以部队的经历为创作题材,立意严谨,语言朴实,追寻历史,娓娓道来,从头至尾一口气读完,作品回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帐篷营房,风雪沙尘,施工训练,牛粪取暖,军歌嘹亮,绿色军营里充满了浓浓的爱的画面,感动了读者,仿佛历历在目,好像就在眼前。语言朴实,文笔流畅,描写细腻。尤其是在高原寒冷、缺氧、缺新鲜蔬菜、无澡洗的极端困苦,高原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读者挥之不去感受到当年军营生活的不易,向张老师致敬!向您的战友们致敬!向参建“五三〇”国防工程中常年“留”在了青藏高原130位烈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  <b>王素荣:</b>读张志荣老师《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再读张志荣老师在青藏高原那些事,仿佛又看见当年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通过张老师分享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隆重纪念“530”工程批建50周年 ,让我们为青藏线老兵点赞!为英雄点赞!</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这批老官兵的人生亮点就是参加了周总理亲批的“530“国防工程,在青藏高原上为西南边防建设发过自己的光和热,当从张老师的笔端一起回忆当年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的身影,在思维的屏幕频频闪过,无法贬低,无法涂抹。因为,共同的岁月就是这一代英雄老兵的共同的财富,让我们把它锁在记忆的保险籍里,永久的珍藏,永远的铭刻,永远的怀念。因为,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燃烧岁月的诗,一幅幅靓丽典雅的画,一支昂扬奋进的歌。致敬,青藏线上530工程所有官兵!致敬,张老师!</p> <p class="ql-block">  <b>杨青:</b>感谢刘恺老师主持今晚的点评会,您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读了《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使我想到了一首充满浪漫爱情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不过张老师在这里说的没有美丽的姑娘,也没有浪漫的爱情。有的,只是当年在那个艰苦年代艰辛的工作、生活经历和难以忘怀的记忆。张老师以扑素的文字深情地记录了当年我们的军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都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这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无愧于那个时代,也无悔于当年的艰苦奋斗经历。那儿留有他们风华正茂的身影和无私奉献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一一睡觉是真正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建帐篷只是一种工作程序而已,而真正考验人的是睡觉,睡一晚上第二天起床被子上和脸上全是沙子。</p><p class="ql-block"> 一一吃一顿新鲜蔬菜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p><p class="ql-block"> “夏天一车烂叶,冬天一车冰渣”。因为长期吃压缩菜、鸡蛋粉、罐头等,官兵们缺乏维生素,导致指甲都出现凹状</p><p class="ql-block"> 一一取暖和洗澡是汗水换得。</p><p class="ql-block"> 拾牛粪取暖用的是休息时间。而执行任务时,从事的是土方开挖施工,经常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身泥。自己动手修了两条沟,把热水和凉水引到池子里,建成了一个无墙无门“自动调温”洗澡池。</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指战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青藏高原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第三奇迹。”</p><p class="ql-block"> 向张老师学习、致敬!</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下面请张志荣老师分享创作心得。</p> <p class="ql-block">  <b>张志荣:</b>《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一文的创作背景与目的</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冬歌大校总编,琅琅部长总编,蔡泗明、倪宝元、赵继平副总编,孟芹玲、孔秋莉、焦红玲编审,石瑛、赵春辉主编,严圣华审校及冬歌文苑平台工作室的全体老师们晚上好!尊敬的主持人刘恺老师晚上好!尊敬的冬歌文苑平台的各位老师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530”国防工程批建50周年,非常荣幸将拙文《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被编辑推送到每日8条作品的头条,而且被刘恺老师选为10日一评内容。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各位老师参加点评。并真诚的欢迎各位老师对《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我于2018年8月经老乡、战友、好友白锦刚推荐,经冬歌总编同意加入到冬歌文苑平台群,近四年了。近四年里在冬歌大校总编、琅琅部长总编的指导下,在各位编辑老师的斧正下,在冬歌文苑平台群里的老师的关心支持下有87篇小文被冬歌文苑平台推送。所幸的是我的拙文《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被推到头条,而且被刘恺老师选为10日一评作品,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惭愧,高兴的是“好事”成双,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惭愧的是我的拙文并不出色、并不优秀,还有很多不尽人意和瑕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刘恺老师让我谈谈本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意图及思路,其实这篇拙文构思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今年5月30 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72年5月30 日亲自批示的国防建设工程批建的50 周年(被称为“530”国防工程),在“530”国防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往日各种媒体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过宣传报道,已广为人知。为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冬歌文苑平台文学顾问、我的老乡、战友白锦钢在战友群里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倡议在“530”批建50周年时,利用各种形式做一宣传纪念。以前我已经写过几篇纪念文章,感觉没有题材,但我又想作为一个“530”工程建设参与者,一位老兵不能没有行动,所以就想用拙笔记录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旨在体现高原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军事艺术片叫《西部没有雕像》,它是一部震撼人心之作,描写两千公里青藏高原战士的生活,虽然高原不是前线,但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比前线更艰苦,她告诉观众虽然西部没有雕像,但让世人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到处矗立着西部军人战斗业绩的丰碑,并傲立在寒风刺骨的青藏高原上。我们就是青藏高原部队的一份子,她也是我们部队的真实写照。所以我的目的就是通过我的拙笔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记录下来,确定了四个小题,也就是四个生活方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帐篷营房伴我行》,从好奇到失望,好奇的是帐篷“房子”是在我面前展示出一种方块加直线的最美风景画,失望的是向往的营房才是简便“房子”,而且经常搬家,在山上四五月份晚上还冻人,睡觉要“全副武装(穿着衣服睡)”,到驻地格尔木还“享受”“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待遇”,睡一晚上第二天起床被子上和脸上全是沙子,反映居住条件非常艰苦。</p><p class="ql-block"> 《新鲜蔬菜奢侈品》,部队常年在海拔4500多米以上的地方执行任务,新鲜蔬菜非常稀少,要想吃一顿新鲜蔬菜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特别到了冬季,餐桌上只有窖藏的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有人形容从蔬菜生产基地拉一车菜到部队住地是“夏天一车烂叶,冬天一车冰渣”。因为长期吃压缩菜、鸡蛋粉、罐头等,官兵们缺乏维生素,导致指甲都出现凹状。</p><p class="ql-block"> 《就地取材来取暖》,海拔4500多米的地方,五六月份晚上气温非常低,必须生火取暖,因为山上缺煤少柴。取暖只能用罐头盒子里盛上柴油,放到炉子里燃烧取暖,既浪费,又不耐烧。为了节约燃料,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驻地山上捡牛粪,反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p><p class="ql-block"> 《地热澡堂洗战尘》,为了解决官兵洗澡的问题,官兵们想方设法,利用地热解决洗澡的问题。反映了官兵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办好事的一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所以通过四个小事让读者了解我们高原兵的生活,了解那个年代我们部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广大指战员不怕缺氧,不畏严寒,不惧艰险,勇于拼搏,善于吃苦,无私奉献,克服重重困难在青藏高原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第三奇迹。</p><p class="ql-block"> 同时让世人记住在参建“530”国防工程中有130位烈士常年“留”在了青藏高原,永久的守护着这条“乌金哈达”,也有部分指战员带着各种高原病复员回原籍,有的甚至早早的离开了亲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点评使我学习提高的好机会,我一定认真对待不足,虚心接受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为冬歌文苑平台的建设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0日 晚 </p> <p class="ql-block">  <b>李文龙:</b>张志荣老师写军旅生涯的作品值得一读。在青海高原住帐篷,吃蔬菜,洗澡,取暖那些事,都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虽然如此,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军队是一座革命大熔炉,在那里锤炼过的人,什么艰难险阻都不怕。我也是一名军人,想起那些年在内蒙古部队当兵,我们去中蒙边境进行战备施工,脸晒黑了,双手磨出老茧,与青海高原一样也很艰苦。但是 那个岁月锤炼了我们的思想和意志,完成了祖国赋予我们的戌边任务,大家都十分快乐。军旅生涯奠定了一生的坚实基础,非常难能可贵!张老师写军旅,写人生,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老兵的深厚情感。难忘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经常回忆在部队的生活经历,首长和战友们对我的帮助支持将永远铭刻在心中!谢谢张老师的作品与我们分享。</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0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b>蔡泗明:</b>张志荣老师也是咱们“冬歌文苑”里元老级的资深作者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作品的特点是从朴实里见思想见精神。《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大概也是这样的,用了四个显眼的标题,写了在别处可能很平常,而在青藏高原上却很珍贵的四件事,张老师的文字很沉稳,也非常有意义,并且,好像都融入了文末插图里的那面来自于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锦旗了!</p> <p class="ql-block">  <b>林春国:</b>读张志荣老师《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一文的浅感</p><p class="ql-block"> 在青藏高原的部队,居住的是自搭的简易帐篷营房;吃的是压缩食品或保存在地窑里的“老三样”蔬菜;在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下,取暖的是就地取材(捡牛粪)浇柴油燃烧;洗不了澡,就自引地热水,建澡堂洗战尘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军人们不畏严寒,不惧险阻,善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军人迈向胜利的印迹!仿佛是平常小事,但都是军人坚强的毅力使然,为了迎战“530”国防工程而奋勇向前啊!这种精神与毅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 文章分四节叙述,条理清晰,细致入微,有血有肉,正能量十足,充满中国军人的激情与燃烧岁月的担当!向张老师学习致敬!</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解放军工程基建兵种“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设方针,当时部队建制约50万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防建设建立功勋。1983年9月15日,2万工程兵将士在深圳特区脱下了军装———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两个师7个团的兵力集体转业到深圳,支援特区建设。创造世界建设速度一一深圳速度。</p> <p class="ql-block">  <b>邬晓华</b>:在“五三0”国防工程胜利峻工50周年纪念日,点评张志荣老师佳作一一《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特别有意义。此作以四个小故事为串联,讴歌了边防高原勇士战天斗地的拼搏奉献精神,几处细节感人至深一一帐篷营房,新兵睡中间,睡觉不脱衣,捡粪当柴找不到营房,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130名烈士长眠国防施工线上……高原边防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惊天泣地!幸福生活来不之易!我想,缅怀的意义在弘扬先辈的精神,创造新时代新业绩!致敬张老师好文!</p> <p class="ql-block"><b>  宋钰:</b>各位老师从贡献的情怀上,忘我的精神上,从文章的写作特色上都分析得很透彻啊。末学不敢再多言了。文章犹如电影一般,为我们回放了真实的工程战士们的生活。感人,动人!</p> <p class="ql-block">  <b>清泉:</b>岁月不会忘记——读张志荣老师《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环境造就人才,衰世造就豪杰,时代造就英雄。读了《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这篇散文。我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和洗礼。张老师笔下的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事情”,都引起了我轩然的“大感动”。以小博大,用小传情,把小感人的写作手法,起到了见微知著的表达效果。深深折服于张老师高超的创作水平和精湛的写作艺术。</p><p class="ql-block"> 五三0工程建设的战士们缺氧不缺精神,缺食不缺吃苦,缺用不缺朴素,缺住不缺知足,与恶劣的环境斗,与艰苦的条件斗,与肆虐的风沙斗,与独特的气候斗,与人迹罕至的旷野斗,为那个难忘的岁月和艰难的经历递呈了一份感天动地的答卷。五三0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战士都宛如挺立在青藏高原的一株柳,无惧风雨,不畏严寒,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伟力的震撼和感召。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是担当作为的标杆,是无私奉献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暗礁和岛屿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梦想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把热血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正因如此,五三0工程建设的战士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崇高抱负,爱国情怀在青藏高原这块荒凉贫瘠的戈壁滩上绽放出了绚丽的傲对碧空的青春之花,并以执着的梦想和满腔的热血浇灌。</p><p class="ql-block">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些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绮丽诗句不正是五三0工程建设中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吗?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可颂可扬,彪炳日月,永载汗青。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气概书写华章,以顽强不屈的意志演绎精彩,以宁折不弯的毅力创造奇迹。无愧于时代的召唤,无愧于青春的抉择,无愧于生命的怒放,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岁月也永远不会忘记。向敬爱的张老师致敬!向参与五三0工程建设的全体战士们致敬!向“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致敬,是它磨练了五三0工程建设的全体战士们的气魄和胆识!</p><p class="ql-block"> 风餐露宿饮艰难,斗地战天尝苦寒。了结总理人间事,不负韶华非等闲。</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群里文友老师一心一意坚持创作,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我也是从这里成长的,通过辛勤累积,不歇息的挖掘可贵闪光题材,久而久之就会有创新灵感;系列作品创作可能会有所成绩。</p> <p class="ql-block">  <b>摩涅:</b>读张志荣老师散文《在青藏高原那些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散文记述了5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藏高原修建一条能输送多种油品、长达1080多公里的国防管线,即“五三○”工程的亲身经历,以及承担这项工程建设时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悲壮昂扬的基调赞颂了我军官兵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回顾了戈壁沙滩流动的帐篷营房、平时吃不到新鲜蔬菜导致指甲变形、自捡牛粪点燃御寒、自挖沟渠引地热洗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整整三年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创作没有选择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去还原这项工程的全貌,而是从更具人道情怀的角度,展示在高原缺氧、缺少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取暖洗浴生活设施的环境下,指战员们经历了怎样恶劣的生存困境,是怎样的勇于拼搏、善于吃苦、战胜艰难险阻,最终怎样完成了艰巨的工程任务,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这一奇迹。作者用近乎纪实性的手法,平和、详实地描摹生存状态的贫瘠和精神状态的充沛,由此展开叙事线索和局部细节,交织出令人震撼和深思的奉献内涵和军人豪情。</p><p class="ql-block"> 《在青藏高原那些事》对卓著功勋——常年留在青藏高原的130位烈士,和那些带着各种高原病复员回原籍、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英雄们投以深情的回眸,不仅体现出作者对国防工程的敬意、对部队战友的怀念,也凸显了历史书写的细腻与真切。</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善于驾驭多种主题的散文创作。《再忆我的老连队》令人动容,《被“青睐”的自行车》给人久违的亲切感,《市场巡查中的那些事》再现了工商干部26年执法生涯,《葳蕤》溢满天伦之乐,《我与苦苦菜的情缘》让人徒生踏春兴致。</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诗歌创作同样五彩缤纷。清雅的《芍药》沁人心脾,古浪县的《油菜花》诗意盎然,瑰丽壮阔的《抓喜秀龙》气势雄浑,《寒衣节》情真意切,《冬梦》质朴而明敏,《天壶》给人力量和启迪,《抗击疫情你我他》彰显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这些富有情绪感染力和思想感召力的作品总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共情,每每读来,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b>李创乾:</b>各位老师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五三0工程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选择点评张志荣战友的《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既是佳作分享,又是岁月回忆。我谨以五三O工程参与战士的名义,向主持今晚点评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记叙的是生活,颂扬的是精神,铭记的是历史,歌唱的是祖国。</p><p class="ql-block"> 在我团退伍老兵开展纪念活动之际,《冬歌文苑》先后推出《红柳一样的军人》、《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等纪念文章,甚为感动。值此,谨致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现谨为文友老师提供几张照片,以便增进对我们团队的了解,以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b>白锦刚:</b>今天,老部队所有战友群刷屏:纪念“五三0”工程批建五十周年,往事可追忆,激励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  <b>张守权:</b>张志荣老师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军旅,献给了高原,献给了边疆,献给了祖国。由此,情感的归处便一生与其相随,从他多篇文字里,我们读到的都是这种情感。也由此在他的身上凝成了一种精神,即奉献、乐观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并由此达到一种人生境界,真诚,善良,坚韧。这种境界始终在提醒他、鞭策他,让他不忘保持和秉承上述的情感和精神。</p><p class="ql-block">这也许正是我们该向他学习的地方吧,起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当然,还有一大批像他一样守卫、建设边疆军人们,都值得我们敬仰!——老糊涂</p> <p class="ql-block">  <b>高莺:</b>530工程,太难了,住难、吃难、睡难、取暖难。这么多的困难,生存的保障都存在问题。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指战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青藏高原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第三奇迹。伟大、震撼、很受教育!致敬老师!</p> <p class="ql-block">  <b>李品刚:</b>军旅岁月铸军魂/千里高原铺油龙/帐篷牛粪地热浴/世界屋脊献青春</p> <p class="ql-block">  <b>高兴兰:</b>许多往事都已逐渐淡忘,唯有青藏高原承担“530”工程的那些事是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用四个片段回忆修建530工程的艰巨性。首先是住房——帐篷,张老师把帐篷的形、功能、如何搭建等介绍得很详细,越是详细越显环境条件差,气候恶劣。</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环境下,要吃上新鲜蔬菜是很不容易的。由于气候寒冷,取暖靠拾牛粪 ,洗澡靠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解决。</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下,全体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青藏高原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创造了第三奇迹,让读者感动!</p> <p class="ql-block">  <b>杨青:</b>从高原军人的身上我的感悟是:吃苦,既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吃苦不单单是为了财富,为了财富,有的苦能吃,有的苦不能吃或不愿吃,但是吃苦的本身就是一种既得到就不会失去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假如说你很可怜,那你一定是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有这种财富。</p><p class="ql-block"> 没有饥饿的经历,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得可悲和可怕。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为了生活而打拼,但是如果打拚了还是吃不好,睡不好,他能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高原军人即是在吃不好睡不安的环境中干成了1080公里的输送管线,对吃不了苦的人来说,吓就吓死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既是国家的财富也是他们个人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b>  王素荣:</b>何其有幸,感恩遇见当年青藏线530工程官兵,当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文苑这群当年的老兵,感知他们一如年轻时的战斗,吃苦,奉献和战斗精神,又有什么度不过的难关呢。感恩遇见!感恩各位老兵老师!致敬!</p> <p class="ql-block">  <b>孙海先:</b>青藏高原搭帐篷/条件艰苦铺油龙/萝卜青菜小米粥/国家建设立战功</p> <p class="ql-block">  <b>马作言:</b>读了长心木老师的文章,让我们把记忆定格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值530工程批复建设五十周年之际,不由对参加这项国防工程建设的广大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肃然生敬!一条铺设在“生命禁区”的输油管线,镌刻着当年参战广大官兵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攻坚的汗马功劳!青藏高原上的这条生命大动脉是勇士们用生命和血汗支架铸就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永远激励人们昂扬奋进!</p><p class="ql-block"> 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点评,特别的追怀,特别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特别想说上几句。</p> <p class="ql-block">  <b>赵春辉:</b>过去只听说在青藏高原从军戍边当兵苦,那里气候十分恶劣,生活条件又非常艰苦。正常的驻守都感到困难,何况还要参加工程建设。读了张老师的《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才真正了解了当兵的不易。作为一名服役了14年的老兵,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张老师曾参加过格拉输油管线工程(“五三〇”工程)建设,洒过汗流过血,为工程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张老师深情回忆“五三〇”工程的那些往事,不由令人肃然起敬。今天读来令人震憾,让人感慨。全体指战员克服住帐篷、吃白菜、牛粪取暖、地热洗澡等各种困难,硬是在青藏高原修建了一条1080多公里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第三奇迹。你们创造的奇迹,将永远载入史册,彪炳千秋!向老兵张老师致敬!向伟大的“五三〇”工程的建设者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  <b>白锦刚:</b>歌曲《西部好儿郎》 ,老部队青藏兵站部部歌:</p><p class="ql-block"> 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月亮</p><p class="ql-block"> 娘知道这里不是不是杀敌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灯光</p><p class="ql-block"> 儿知道娘在三月三月花中把儿想</p><p class="ql-block"> 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灯光</p><p class="ql-block"> 儿知道娘在三月三月花中把儿想</p><p class="ql-block"> 娘可知儿在六月雪地里把娘想</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b>王兰生:</b>主持人及各位老师、文友晚上好!今天恰是5月30日,今晚对张志荣老师回忆五三0国防工程批建50周年的佳作《在青藏高原的那些事》,进行点评学习,可谓独居匠心,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退役老兵,首先对当年青藏线建设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130位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鞠躬致哀!同时也向作者——张志荣老师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从住、吃、洗澡、取暖4个侧面,展现了当年青藏线建设者们,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折射出了他们“三个特别”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无疑是对当年奋斗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当代人最好的激励!如能加重施工场面的描写,文章的感染力会大大增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群里曾经当过兵的人不少,我们应该向张志荣老师学习,多写一些反映咱当兵的人当年战斗生活的故事,让《冬歌文苑》也成为一个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前几天我就曾写过一篇《梦里常闻战歌声》的小文。我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的长期影响,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像军队和军人那样,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发扬“两不怕”战斗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积极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b>张志荣:</b>铁军千里齐奋战,创造奇迹在青藏高原!黑色大动脉向世人诉说战士的骄傲,军人的勇敢!数万铁骨男儿威震青藏线,抗缺氧战严寒,攻艰克难不畏险。血火考验“五道梁”,生死搏斗“鬼门关”,以气吞山河之势谱写前无古人之壮丽诗篇,创造人间奇迹、跃上世界之巅!</p> <p class="ql-block">  <b>刘恺:</b>各位老师精彩点评让人意犹未尽,在这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渡过愉快的文学交流盛宴。祝文友老师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激情的灵感,捕捉生活的新颖,追寻难忘的往事。感谢张志荣老师对自己的创作分享,感谢《冬歌文苑》总编及编辑团队,今晚点评会圆满结束,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附:冬歌文苑2022年5月份点评主持人名单</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栗 梅ll江苏</p><p class="ql-block"> 5月20日:王素荣ll山西</p><p class="ql-block"> 5月30日:刘 恺ll甘肃</p> <p>留言精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