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的美篇

天涯共此时

<p class="ql-block">继荣随笔之一二六 往事如烟(1)</p><p class="ql-block">孩提时代的戚墅堰(上)</p><p class="ql-block"> 常州东面有个戚墅堰镇,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能说出许多故事,文人们还能说出它的发源起始、繁荣、昌盛的历史。我在这里啥也说不出什么,既没有故事,更讲不出它的历史。说的只是小时候看到的一些景象。可能记忆有误,但大致印象还是不会错的。从记事开始就跟着父辈、兄长和熟人们一起去过数不清次数,稍大后自己去的就更多了,这印象印在孩童时代的脑子里,好像不会泯灭了。有几次去别处什么古镇游玩,在那里看到的不就是我们小时候上街看到的那些差不多的东西吗?好像我们小时候上街比现在的古镇要繁华、热闹、好玩许多,各种五花八门的玩意也比那些古镇多的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改变,现在好多东西渐渐的都流失了,有些已经看不到了,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常有人去什么古镇游玩,寻找遗失的店铺,寻找儿时的印象,寻找儿时的味道,寻找遗失了的风土人情和故事……。我就想着把我们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忆忆写写。就当是休闲娱乐,打发空余时间,如有谬误,还请知情的朋友们添加指正。</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哥哥教我怎样看地图,什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教我看比例图上的一个厘米实际是多少等等。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住的地方在地图上的哪里,哥哥就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给我看:“在这里,戚墅堰”。这么小的一个戚墅堰,在1:6000000(图上一厘米等于实际60公里)比例的地图上竟然能够被标出来,有些明显比它大的地方地图上都找不到踪影,看来这戚墅堰还是有点“名气”。</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戚墅堰街镇上很热闹,整个街镇在京杭大运河与沪宁铁路夹在中间,铁路南与运河中间还有一条连接戚墅堰与常州城里的石子马路,在这石子马路与大运河中间就是夹着戚墅堰的街,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老街了。这街面南边邻着京杭大运河,北面有通往常州的公路和沪宁铁路。沪宁铁路、常戚公路、戚墅堰老街、京杭大运河一位四条线都平行在东西走向的常州东区七八公里的平原大地上。沪宁铁路在戚墅堰有一个三等小站,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型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修理厂,所以在这车站停靠的客车的车次还很多。交通非常方便。水运很发达,早期靠船只运送物资旅客的年代,这水路的发达给了这镇得天独厚的优越。在这条街上,一条一里左右长的街面,光码头就有好几个。</p><p class="ql-block"> 从常戚路进戚墅堰老街的第一个路口就是一个武进第二人们医院,它沿着进入街口的南北整条路的西边一直到街口。这医院为附近人们一方健康平安,远近有求大多都到这里来就医。夸过医院门口马路一看就知道是一家银行,因为门口有那种特有的铁制伸缩移门。</p><p class="ql-block"> 镇子最西边是一个客运码头,虽然当时已经有火车汽车到这个镇子上了,但往农村去还没有公路,还是要通过水路客运。到礼嘉,去坂上,宜兴,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更远的地方等,还是要坐船过去的,每次到街上都能看到有人提着行李上下船,看来这客运航班班次还不少。紧挨着客运码头往东就又是个码头,码头是专门为街对面的成余面粉厂服务的。这个码头是整个街面上最大的码头了,沿河泊岸有二三十米长,每到交公粮的时候,河面上停满了船只,排着长队,等候交公粮。码头上搁着好多的跳板,交公粮的人们挑着装满粮食的箩筐往粮库里送,成余面粉厂(我们也叫它粮库的)门口外有过磅秤重记数的人,到门口有个看守的人就会把一根竹签插入挑担人的箩筐里,我一直没搞明白那竹签是干嘛用的,起一个什么作用。不是交公粮的时候这里也比较繁忙,常有船只停靠在码头边装卸与粮食有关的货物。有工人扛着大麻袋包进进出出很频繁,上船下船的运来送往,一派繁忙昌盛的景象。还常常看到有豆子,麸皮等东西散落在地上。运河边粮库大门的东边二三十处还有个小一点的门,那时候供应的粗粮一般都在那里出售,有一年我与哥哥去买分配的粗粮山芋就是在那个门里买的。</p><p class="ql-block"> 粮库码头往东去,河边就落落续续房子多了起来,河边的街面房开始一间连着一间的都连在了一起。这里的房子有许多是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在河水的浅滩上用木桩打在水里,上面架着木楞,房子就造在木楞上。沿着街面过去,两边都是商店,沿河的店面进深都比较浅,因为大多是在河沿上造起来的,所以那一边的店面一般也都是不大,没有什么规模,老虎灶(烧开水卖的摊)到是在靠河边的有两家,一家在东街万安桥的桥垛边,一家在中街处。只有到了中街,河边街面才有几个像样的房子,照相馆就在那里,那照相馆是个二层小楼,下面是一个橱窗和开票处,那照相馆的橱窗里还放了一张我邻居“三好学生韩✘发”的放大照片呢。拍照是在楼上,那木制的楼梯走上去“咚咚”地响,楼上地板上人多了走上去震动的有点厉害,真有点为它的安全捏把汗。中街河边街面附近有一个门面有近十米长的水果行,这水果行与别的店不同,它前面临街是一排排门,店的后墙也是一排排门,退下排门,后面就是运河,有水果要进店了船就靠在店的河边排门处,一筐筐的西瓜、黄金瓜,苹果、梨子就直接从船上抬进了水果行里了。同时,街面上已经等着的小商贩不等货卸完就迫不及待的拉着一筐筐自己要的货,算是选定了已经属于他的了。这水果行不是水果季节的时候也做其它的生意,大白菜、萝卜等等的大宗菜也有从那里在船上驳上岸来的。</p><p class="ql-block"> 整个一条街上,靠街面坐北朝南的店面占主流,成余面粉再进去就是一个很大的供销社,那里面有卖许多品种的货,农具、农药,炉子、铁锅,碗筷瓢盆,绳子箩筐,木桶、缸缶,草帽、凉席,火油柴油。好像南北货都有卖。还收购蓖麻子,收购动物皮毛,兔子毛,黄鼠狼皮等等。傍边一个服装厂整天“哒啦啦,哒啦啦”的缝纫机响声老远就知道能听到了,近处的药店里静悄悄成了明显的对比。德兴馆,茶馆,农具店,面馆,五金店,小百货店,副食品店,竹匠铺子,牙医馆,卖梨膏糖的,杂货铺,新华书店等都在靠河街面的另一边。还有清华池浴室,修车行,布店等等,其中的新华书店那房子好样与街面上的其它房子不同,看着好像特别坚固,门面就一个普通的房门那样大,可都是用的石料砌出来的门筐,就像是个石库门,看着就特别坚固,给人有一种像是金融行业的地方,书店门面不大,到了里面却方方正正有一个蛮大的空间。里面的图书也不少,墙上、半空中还挂满了各种画。后来新的大街造好后就搬出去到大街上了。记得“文革”的时候我还在老街的新华书店里买过那时候很流行的,很精致的彩色年历片呢,两分钱一张。</p><p class="ql-block"> 整个西街比较宽一点,过了粮库后向东,里面就开始拥挤起来了,街镇的运河边上都是房子,就是那种那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用木桩支撑的屋子。</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上街,每次都像赶集那样拥挤,早晨街面上人流熙熙攘攘。赶街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商铺里到处是人,有卖农器具的,卖布的,铁匠铺子买锄头镰刀的,面馆里吃早点的,有茶馆里聊天的。街面上开着卖秤的铺子,卖香烛的小店,还有棺材店,这棺材店门口还常年有个老头摆了个铜匠摊,修锁、配钥匙,修汤浦子(一种取暖用的铜质扁园的装热水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茶馆店里人头攒动,桌子旁坐满了人,进进出出的人大多还夸着个好大的篮子,有的是空的,有的放着才买的农器具,馄饨店里坐满了人,馒头店、糕团店热气腾腾香味飘出了店铺让人垂涎欲滴,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去东街一个很小很小的一个杂货铺里买东西,那店里有我们小孩喜欢玩的“洋片”(一种比火柴盒大一点印有彩色图案的硬纸片。那纸片上印有谜语、古装画,识字图案等的纸片)有搭炮纸,有小炮仗。那店主是个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腿脚不好,所以我们喜欢去做他的生意,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很小很小的生意,小小年纪就知道那人很可怜,有了怜悯之心。</p><p class="ql-block"> 除了街两边的商铺外,街面的路中间还停满了各种卖货的摊位,其实更多更热闹的是停在街面路上的临时摊位。他们的参与,把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有卖竹器、竹篮子竹椅子、和一些竹农具的,卖各种农副产品的,有卖菜的、卖芝麻、黄豆的,卖渔网的,卖鱼钩鱼线的小摊位,有修钢笔的小摊位,有修伞的地摊,有看小人书的摊位,一分钱看一本,修鞋的皮匠摊,修理锅盆的铁皮匠。有推着小车卖熟山芋的,大声吆喝买狗皮膏药的,修脚拔刺挑鸡眼的,放在地上卖清仓物资的。五花八门,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这景象清明上河图上是不是也表现出来我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一直往东这街就到了一个石桥,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后来有一回在报纸上看到,说是叫万安桥,这万安桥垛边上也都是房子,这房子现在好像还在,过了这桥这街面就不热闹了,那里有一家卖缸卖坛和缶盆碗的店,大的缸都放在店外的门口,还有一家卖豆一类物品的像是粮食店的商铺,去过一两次后就再也没有去看过。到是往前走去有一座横跨京杭大运河的石桥很是古色古香,看着就知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宽阔的大运河,在这里被这桥的一个不大的桥洞给拦小了,向东流去的河水在桥洞的上游湍急的组成了一个个漩涡发出了“呼呼”的声响,我们站在远处看着纤夫们从桥洞下的专门留给纤夫的石板通道上拉着沉重的船慢慢的过往,心想,他们每天要这样拉着船走多远的路?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吗?后来每次听到一首叫作“纤夫的爱”的歌就会马上想起儿时看到的这些拉船的纤夫们。我想,那胖胖的演唱者要是看到纤夫如此的苦难还会满脸带着笑容高歌吗?难道是爱情的喜悦?爱情的力量让纤夫充满了笑?</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人很善良、很关心别人、很有爱心、也好“管闲事”, 每当我们想要走近河边去看看,或在桥上那低矮的围栏上往下看,就会有人“呵斥”我们,让我们离开,担心我们小孩子出危险。也许正是有那些好心人的“呵斥”,才使有些孩子幸免于难。看看现在,当有人遇到了为难事,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有些路人熟视无睹的冷漠,真的是很留念那时候的人善良厚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戚墅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码头不见了踪影,运河边的房子全部拆除了,加宽的运河用钢筋混泥土浇铸的驳岸高高地已经超过原来街面水平有半人多高了。昔日的繁华热闹变的萧条冷清。只有东街处路北面的几间老房子还有点原来的相貌,饭店布庄竹匠铺都已烟消云散不见踪影了,到是还能看到有一个茶馆和一个秤店,也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旧址了。那跨越京杭大运河的石拱桥也不知拆移到哪里去了,取代的是一座高高的平桥。那运河到是被放宽阔了许多,大型的火轮拖着长长的船队让河里的水泛起的波浪哗哗地打在驳岸上,翻腾出许多的浪花。这古老的运河正在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戚墅堰小镇,也许是全国古镇的一个缩影,它完成了自己的辉煌使命,走向了新的征程,留给人们的是回眸一笑的甜蜜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2020-7-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