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端午时节话端午</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带着沧桑走过两千多年,它蕴含的文化智慧依然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还体现着对亲情的牵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端”字的本义是站得中正,《说文解字》说“端,直也”;《广雅》说“端,正也”。“午”也是“端”,端端正正。端午节,又称天中节、蒲节、正阳节、女儿节等,又叫端阳、五月端。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是中国古人的防疫健康节,也是迎来夏收的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敬钟馗这些历史人物,以及划龙舟、插艾草、沐兰汤、吃粽子、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有人说端午节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有人说他曾经在端午节吃了八个粽子,吃伤了;还有的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有留存于世《天问》;还有的说,他家乡的粽子好吃,那是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阳是礼仪之乡,讲究礼尚往来,有来必有往。例如:春节是女儿给父母拜年,即“小看大”;正月十五父母给女儿送节,即“大看小”。端午前后的礼节相对比较集中,小满前后的“看麦黄”;端午前后的“送端午”;夏至前的“看忙罢”。端午节又叫“女儿节”,民间习惯上称“送端午”,尤其是新婚第一年作为娘家人万不能马马虎虎的。过去,出嫁的女儿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父母很少了解女儿家的情况。端午正是夏粮收获的季节,娘家人选择端午看女,一是担心闺女在夫家受苦,二是也想让女婿来帮忙给自家收麦子。每到端午,娘家人就包粽子、炸油糕、蒸花馍,并带上时令瓜果去看闺女,一则为女儿长脸,二来可解相思之苦。顺便和亲家拉拉家常,交流一下各自家里的情况和夏收情况。如今,人们不用担心嫁出去的女儿吃不好饭,但由于走亲访友可以联络感情又能了解交流各家的情况,端午看女作为一种习俗在农村仍然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小孩子来讲,很喜欢过端午节,不仅有美食还可以疯玩一阵。端五的头一天要早早睡觉,因为第二天要早起,大人在睡觉之前要用五颜六色的纸张,叠上一个个好看的“葫芦”。第二天,小孩要随着大人趁着天刚刚亮朦朦的时候,去沟边地里割艾蒿,回来和纸做的葫芦一起插在门框的上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晨出去的时候,要拿上父母早已经准备好的粽子和煮熟的鸡蛋,鸡蛋涂成红色用五色线吊在脖子上。小孩子们见面后会玩一种游戏,两个人拿着鸡蛋互相撞击,被撞破鸡蛋的小孩有的还会哭出来,赢了的小孩便开始趾高气扬。有的妈妈会精心编制“五彩线”系在小孩脚腕、手腕和脖颈上,据说这样可以防病祛灾,带来好运。回家之后,要用艾蒿泡水洗脸,也可以防病去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公共卫生防疫节”。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从气候来看,农历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渐入盛夏,湿热弥漫,是灾疫流行之时,五毒蛇开始活跃,这些都容易给人带来意外事故,小孩子无所顾忌,抵抗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伤害,细心的大人们在端午这天会为孩子们带香草宝消灾防毒。香囊、艾叶、雄黄酒被称为是端午三友,也可以说是端午公共卫生防疫的健康三宝。端午这天,大人们会为孩子挂上香囊作为“护身符”,也有的会给小孩眼睛、耳朵等处涂抹雄黄酒以防害虫侵扰,这也是过去人们预防瘟疫的一种重要手段。香囊多用各种中草药制成,如芳香化浊的苍术、麝香、冰片、牛黄等等,香袋的形状也各式各样,上面绣有花、草、虫、鸟等,款式精美,给节日增添了无限情趣,还有清香、驱虫、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的端五都会与三夏大忙不期而遇,三夏大忙、龙口夺食,这是庄稼人最忙碌也是最不敢懈怠的时期。过去,生产力低下,从小麦搭镰到颗粒归仓要持续近一个月。人们的生活往往是:“跟着碌碡吃几天,二三月里是荒年”。过端午吃粽子是有新媳妇的人家难得的招待亲家的美好画面,对于一般人家是不敢奢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豆糕是儿时最甜蜜的回忆,那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任何零食,绿豆糕属于奢侈品,只有那些在城里“干事的”亲戚才能带来绿豆糕。绿豆糕十分香、甜、糯,口感松软、细腻,还有绿豆淡淡的清新。外观也十分诱人,每次都想吃很多,但家长都只拿几块出来,说不能吃多了。当时心里想:“我长大了一定买很多绿豆糕,吃个饱”。粽子也是小时候端五比较喜欢的美食,尤其是粽子中的糯米红豆沙馅,是我最喜欢口味。吃完后满手都有粘手的糯米汁,很难擦掉,需要花很长时间洗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过端午节看到有人吃粽子,我已是垂涎三尺不停地咂嘴咽唾液。回家后壮着胆子,怯怯地给父亲说:“大,我想吃粽子。”父亲沉着脸回复:“哪个牙想吃呢?嘴张开我看看,把人一天都要忙死,你吃了五谷还想吃六谷!去,把牙磨利了再说。”在那贫瘠的年代,从我记事起,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在最繁忙的三夏度过,大人们忙得灰头土脸,回来洗把脸,一脸盆清水瞬间浑浊不堪。就连吃饭都是在匆忙中随便一吃,吃完饭还得抓紧时间休息。我常常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父母劳动回来时,会在沟壑崖边顺手捎带着割些艾草插在门楣上,说是以此辟邪,满院子弥漫着奇异的芳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过端午节几乎没有吃过粽子,后来似曾吃过一回,那香甜的粽子刚挑起了我的味蕾,只几口就吃完了甜甜的糯米,连粽叶都舔了个干干净净。吃完后还像一只饥饿小猫看还有没有。母亲说,每人一个粽子没有了。可我还在咂嘴回味着那唇齿间的余香。至于佩戴香包也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从不敢有所奢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感觉端午节与庄稼人无缘,也没有人提及屈原的故事,两个星期的忙假真的就是个忙,大人忙收种,小孩拾麦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端午节依然是与三夏农忙最较劲的时候,这时的端午节,人们也会到街道上买点粽子、油糕之类,将就着吃些满足一下孩子的心愿,也算过了端午。后来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大部分人都会在端午节买些油糕过节,黑池街上的油糕摊从早到晚排起长队买油糕。清楚的记得,2000年我们结婚的第一个端午节,岳父、岳母给我们送端午,粽子、油糕、、油条、花馍各有60个,还带来竹门帘、凉席、凉枕头、电风扇等夏日用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五月端五正是小麦上场碾打的万忙时节,人常说“闲时吃到腿上,忙了吃到嘴上”,意思是:闲暇时节想着法变着花样去吃,忙碌时只要能吃到嘴上就不错了。三夏大忙家家户户心急如焚实在是无心去吃,但出于礼仪的需要走亲送节又不得不吃,常常顾此失彼。特别是刚碾出的麦子还堆在场里,还得走亲戚吃饭,纵有很好吃的美食,对大人来讲这时吃饭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看天气,若是在饭时遇上大风暴雨,眼看一年的口粮就要被暴雨冲走,这时便顾不上斯文,筷子一丢翻身跨上自行车立即往回赶,即使是走亲戚的白小馍撒落一地也顾不上捡拾,豁出命也要狂奔到场里遮盖加以保护。端午节常常是村民们集体耽误了。所以,在合阳端午节又叫“耽误节”。大人们见面总会会调侃说:“端午过好了没有?”对方会笑着回答:“耽误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小麦种植已经不是过去的家家户户成十亩,很多人家多年都不种小麦改种经济作物了,加之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昔日热火朝天的“三夏大忙”、“龙口夺食”场景已经被联合收割机田间奔驰代替,农村“大干三十天,颗粒要归仓”的劳动画面都变成手端一壶酽茶电视前追剧或者手机上玩抖音的惬意生活。不过,端午节是仍民间普遍重视的一个节日,所带的物品更加齐全、更加讲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将至,街头、商场的各类粽子、油糕摊的油糕、艾蒿一捆一捆都早早准备停当,等待人们来选购。小时候,曾幻想啥时候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是如何过端午的?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和家人奋斗到城里来,看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粽子”,吃着香甜的“绿豆糕”,却怎么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端午节吃粽子的来源是感恩祭祀,粽子是丰收的黍子做成的贡品,在人类享用之前,先抛入山上、江中,请大自然享用,而纪念屈原仍然是后来才有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粽子的最初含义是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黍子的丰收提供了粮食。有了粮食才能养育人类,才有人类的繁衍生息。这种对大地、对自然感恩的情愫,养成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安于故土的观念,再加上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本意是干干净净、端端正正。过去评价妇女们包粽子的水平,比的就是谁包的粽子端正,有棱有角又玲珑可爱,这样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去祭祀屈原这样人品干净方正的先贤。端端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端午节更重要的含义,应该是提醒当下的我们要做一个端端正正、光明磊落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扬传统文化,留住端午乡愁。过端午要以“节”载“道”、更要以“文”化“人”,让我们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虹媒资讯整版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