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提到诗词,我最初的印象是语文书上那几行短短的文字,还有课后的第一个练习:朗读并背诵全文。</p><p class="ql-block"> 我自小就热爱文学,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也不错。但直到读中学时,我都讨厌诗词。因为我觉得诗词除诵读之外,无特别的作用,相比那些情节丰富的小说,内含深刻的散文,诗词应该是文学世界中的“白开水”了!因此,即使在中考高考前夕,我也很少去复习诗词,不像班上有些同学那样去“咬文嚼字”,其结果呢,试卷上的默写题自然是靠记忆力吃老本,而赏析题就只能靠猜来应付了。但我仍然不重视,觉得做一回文学界的“五柳先生”又何妨?虽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总归是“有闻”的,孟浩然不是留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吗?更何况文学世界这么大,美景不少,哪顾得过来呢?</p><p class="ql-block"> 凭着对文学的热爱,我读大学时自然选择了中文专业,幸运的是,碰到了教古代文学的温春仙老师,她常常在课堂上讲李杜,谈苏辛,从他们的人生谈到作品,幽默风趣之中饱含着对文学大家们的钦佩,让我感觉古典诗词原来是有温度的!温老师要求同学们一个学期背一百首除绝句外的诗词,期末考试方能优秀,我竟欣然接受,丝毫不觉反感。于是用笔记本一首一首的记录,每日一诵,期末考试前自然轻松过关,看着我得意的神情,她微笑着说:“一百首诗词背后至少有一百个故事,你不去了解,又怎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呢?继而又怎能产生共情?这样,背诵也就失去了意义!要知道,这些小文字里可蕴藏着大智慧呀!” 温老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突然觉得,在学习文学的道路上,自己一直都是心安理得的接受者,从没有给予过别人丝毫,其根源还是缺乏当探索者的勇气!静下心来想:当年李白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苏轼亦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确实是“谁怕”?于是,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走进一个个文学家,了解他们的经历,也像当初抄写诗歌一样,把他们人生的历史抄在笔记本上。果然,当进入他们的历史后,发现越走进他们,越觉得他们不容易,对他们所写的作品也越发敬佩,感觉这些文字就是古代版的“人世间”!他们把某一刻的悲欢离合都浓缩在这五个或七个字上,可谓是字字千钧。</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仍然有坚持抄诗诵读的习惯,只要有时间,背诵成了消遣时光的新方式。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感觉这些经典与自己的生活更近了:夜晚桌前阅读,感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热闹;暑期离家远行,想起“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的不舍;老友意外相逢,遭遇“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尴尬;学生比赛失利,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安慰……原来这一篇篇经典真的来自生活中,古人在一瞬间留下的文字,真的能成为生活的情趣和启迪人生的智慧!耳畔又经常想起温老师的话语,在理解中觉得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于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孩子们爱上这优秀传统文化,编写诗词经典诵读小资料《古韵童声》,为他们讲好诗词背后的故事,每日早晨,当教室里琅琅的诵读声传来时,觉得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努力教好语文之余,自己也向生活寻找诗意,抓住一瞬间的灵感,陆续写了一些诗词,在执教《天上的街市》时,用自己创作的一首《采桑子》作总结:“忆昔灯影阅诗篇,梦行江边。不知谁言?晃然已渡银汉间。寒夜萧萧今又是,月影葱茏。柳起云烟,最羡繁星亮满天。”感觉既切合主题,又形式新颖。</p><p class="ql-block"> 而今,深受学生爱戴的温老师已经辞世,教了六年的学生也已毕业,真有种“此别又从何处去,风萍一任西东”的感觉!只能默默地把老师的关怀铭记心底,把学生的纯真留在记忆中,心里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还会出现无数个“语声虽异笑声同”的场面,但只要静下心来诵读诗词,往日的画面便从脑海中闪过,感觉他们并未走远,想到“一轮深夜月,何处不相逢”,便觉释然!</p><p class="ql-block">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我们不管走得再远,也要带上诗词,让这些穿越历史的温暖把人生点得更亮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