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温铁军:</b><div>——我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做规范性的拳术研究的"学者"。因为这种规范研究,按照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说法,所追求的本来就应该是"一种片面的深刻"。我觉得这样研究的学问越精致化,就可能会离客观现实越远,我们的书斋学者这样研究下去,就可能难以解释现实。而我,由于得到了参与农村政策试验区调研的最好的机会,能够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花在用脚做学问上,就是靠长期下基层搞调研才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感性认识。不过,也许恰恰因为不懂多少理论,这是我的不足,所以,搞了20年的调研,到现在也不过只是收获了一堆困惑,因此,说买在话。我只能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困惑。</div>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微观现象、表层知识,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具体事件。比如中兴被加入实体名单,华为芯片断供、 猪肉价格涨了、菜市场买菜不送韭菜了。而另一类知识,是底层知识、宏观信息。是世界运行的大趋势、大规律,是时代长河奔腾的方向,生涩、复杂、信息量极大、因素极多。90%的人,关注表层信息,足够敏锐的话就可以作为谈资、经验,成为一个小圈子内的佼佼者。而10%的人关注宏观趋势,从而踩中时代的风口,预见风险。这本《解构现代化》,就是一本讲中国国情非常透彻、宏观又具体的书籍。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过往20年中国很多变革的底层逻辑,也能看到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些蛛丝马迹。它可能无法指导我们的短期行为,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长期的关键选择。了解过温铁军老师的读者,就知道这句话不是吹捧。 第一部分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br>第一章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br> 我2000年11月在墨西哥访问时了解到,那里的知识分子就强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墨西哥的普通劳动力价格比中国高3倍,在一般商品的生产中它就竞争不过中国。<br> 西方人在发达国家这个语境中所谈的全球化,实际上仅仅意味着只有一个要素的全球化,就是资本。而单纯强调资本全球化的背后,是反对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全球化;其唯一目的,就是保证大垄断资本的收益不断增加,它的收益只能从对资源的占有和对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夺上来。<br><br>第二章重复欧美经验?——无法复制的现代化<br> 还有谁能实现80%以上的GDP来源于金融投资为主的服务贸易?香港。世界上除美国外,只有香港的GDP的增加值中80%来源于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贸易。<br><br>第三章不破不立:解构现代化<br> 在墨西哥,农村的凋敝、农民的破产,事实上并没有随着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得到解决,并没有随着GDP增加、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迎刃而解。<br> 1998—1999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改变了20年前的提法。至少,“农业现代化”在咱们这儿大概是最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就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争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br> 300年的殖民化,欧洲本土总共移出1/4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占的殖民地便宜最大,移出人口也最多,大约1/3,其中最贫穷也最善战的苏格兰转移出去一半。结果就是欧洲人占领了其他的四个大洲,人口和资源的紧张关系由此彻底改善,资源环境空前宽松。<br> 欧洲有这样四个大陆的殖民地开发,产业资本的扩张带来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加之人口的大量迁移,劳动力就短缺(尤其在还没有形成现在这样大机器生产的时候),从而就能够形成劳动者的谈判地位,于是就有工人运动,就有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接着就有福利政策的提出,也就有了后来的福利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br> 如果由这个现实出发,你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希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城市里所有的这一套现代制度,包括现代经济,对那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小农经济高度分散的农村来说,仍然是不适用的。<br><br>第四章中国的战略转变与工业化、资本化的关系<br>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1975年前后,中国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资本积累,当然也要求对外开放;而其他没有完成工业化资本积累的国家,比如因为没有战争条件完成工业化的越南、老挝、阿尔巴尼亚等,它们当然跟不上,因此也发生了中国与它们之间的争论。<br> 一般条件下,中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农业和轻工业的交换才可能形成重工业的积累,但是因为朝鲜战争,仅仅三年中国就有了重工业。所以,这在当时就要求国家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你要这个重工业,还是不要这个重工业。如果要,那就不得不以这个重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如果不要,那就得回到原来的新民主主义。<br> 由于朝鲜战争改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又因为朝鲜战争后中国不可能再进行国际交换,只能在国内进行强迫交换,国家不得不长期从农业中提取积累。因此,工农业剪刀差出现。<br>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初步完成了工业资本积累,开始实行对欧、美、日开放,之后农村的集体化制度就不能实行了。这个变化,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br> 因为在过去,政府是中国唯一的经济主体,所以不是企业,也不是农民,而是政府,在农业亏损的情况下从农业中退出,同时也放弃了对农民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br> 截至2001年,我国的M2与GDP之比竟然全球最高,达到160%,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这20年的货币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所谓货币化进程加快,实际上指货币经济快于实物经济的增长。<br> 人们只要尊重事实,那么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都不可能否认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主要是资本自由流动的要求。这在中国,也并不因所谓的意识形态不同而例外。<br> 因此,尽管我们希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但从国内资源紧缺的约束来说,中国走不成传统的西方式的工业化道路。<br><br>第五章中国能再争取20年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吗?<br> 而资本的全球化却意味着欧洲、美国、日本的过剩资本自由进入其他民族国家,占有本来属于各国民族资本通过资源资本化获得的资本收益。这就是“资本建制权”的实质。<br> 但苏联在集中统一、有限主权论的理念之下,所采取的行动就是一种对老牌帝国主义行为的复制:以国家的名义直接使用军队,比如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也包括20世纪50年代对匈牙利、60年代对捷克、70年代初对中国的关系的处理。<br> 以史为鉴,可知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实际上不过恢复了过去的手段:以国家的名义直接用军队来进行干预。<br> 里根之后的老布什政府当然看到经济空心化问题,便开始降低利率,一降就降到了2%左右,于是又造成资金外逃。没办法,就去打海湾战争。<br> 欧洲和亚洲的中国、韩国等经济没有严重“泡沫化”的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能够幸免于难,不是因为金融方面的决策或者技术上的操作正确,而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以制造业为主。<br> 国内外很多人希望人民币对外开放,但我认为如果现在开放人民币,很有可能重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厄运,这是因为我们的货币总量太小,<br><br><br>附一:中国改革走的是“第三条道路”<br><br>接着,从现象上看,还是由于供给不足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造成了1988年夏季的大抢购,并导致当年出现18.6%的物价上涨幅度。<br><br>这时,地方和企业在紧缩政策于1989年之际突然有政治条件实现的同时,又遇到资金成本突然大幅度上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终于使国民经济在l989年以后进入萧条阶段。<br><br>在土地纠纷非常尖锐的情况下,广东省政府发现一部分地区基层创造了农村股份合作制,经规范化在全省推开后,上访告状没有了。<br><br>第二部分“三农”问题:百年回望与新世纪展望<br>第六章我的困惑<br><br>我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做规范性的学术研究的“学者”。<br><br>第七章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br><br>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中国人,一个孙中山,一个毛泽东,都明确地讲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所以说,讲“三农”问题研究应该是从他们开始的。<br><br>中国最基本的国策除了计划生育之外,还应该再加一个,就是“就业最大化”,这应该作为一个标准。无论你发展什么科技、引进什么项目,是否能够带动就业就应该是评价项目的标准之一。这是咱们这个农民国家需要的第一个大政策。<br><br>第八章“入世”与中国“三农”问题<br><br>正是由于80年代开始的美国大规模的结构调整,资本经济取代实质经济,因此它必然要求资本自由流动。于是,在1986年,里根政府提出关税贸易总协定不应该再满足于一般商品的自由贸易,而强调把资本的自由流动纳入关税贸易总协定中来。但因为各国反对的力量很大,所以才在GATT之外再搞个“乌拉圭回合”,把美国的要求列入谈判。<br><br>因此,中国计算自己的粮食安全线,应该是以什么为基数呢?当然不能以总产量而应以商品量为基数。因为进出口影响的是成为商品的那一部分粮食,而不直接影响总产量。忽视这种国情,又怎能计算出正确的粮食安全线?以为中国是美国啊?<br><br>第三部分若干重要问题的去意识形态化讨论<br><br>第十章集建入市的交易成本与垫底制度——关于农地制度创新的思考<br><br>再看西南的贵州、重庆一带,农村人口一般都占80%以上,非农就业非常低,农民在土里“刨食”,那些地方普遍推行农地承包30年不变,其实从1981年分了地以后就一直没有变。这一制度安排产生什么样的客观效果呢?计划生育。<br><br>第十二章财政支农的概念和问题<br><br>记得1986年我在沈阳调查,那里只开放了20多天的农产品市场,沈阳市财政就受不了,因为商业、供销、所有的基层门店一概向上告急,正常的城市经济流程全部被打乱了,所以像沈阳这样的大城市只放开了20多天。<br><br>第十五章农村财税、金融改革和贫困问题<br><br>无论是哪一种商业化银行,在农村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水泵”,把农村的资金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