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赏析《素书》随笔</p><p class="ql-block"> (安康人周末读书会赵功筹)</p><p class="ql-block"> 在五月上旬读书活动时,我汇报疫情期间线上自由读国学《素书》的粗浅认识与体会,第二周有几位书友交流,已在网上查阅,还有的书友专去书店购买了书。引起的小小共鸣,使我兴趣更浓了,反复读(听)之,并将笔记整理成篇,与书友商榷,共勉之。</p> <p class="ql-block"> 一、《素书》之奇</p><p class="ql-block"> 《素书》又名《黄石天书》《钤经》《玉钤经》,依据《前汉列传》所记载,当年黄石公在圯桥将此书传给张良。后世的许多人认为,此《素书》来源于黄石公另一部兵书《三略》(也有称之为太公兵法的),其实根据张商英(北宋人,曾任宰相)原序载:秦人黄石公《素书》与《三略》本是两书。</p><p class="ql-block"> 张良其人:据《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亡韩国时,张良还年轻,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有说古时衡器相当于现在60市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徐州)躲藏起来(后有南宋 爱国将领文天祥 《正气歌》载:“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这张良椎就成了“名牌”,名气就更大了!)。</p><p class="ql-block"> 《素书》作者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也是一位隐士。他预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穷毕生精力研究的重大成果该传给谁呢?自然慎之又慎!当得知张良其人其事后,拟将此《书》授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下同)。</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对子房进行暗地考察,这就有了《圯桥进履》《圯挢授书》的典故:话说张良在他隐姓埋名之时,一天走在圯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走到他身旁的时候,居然故意把鞋子丢在桥下,并且对着这个青年说“小子,去桥下把鞋子给我取上来”青年虽然纳闷但是也照做了,结果在取上来的时候,这个老人直接伸出了脚让这个青年帮他把鞋子穿好,青年虽然既诧异又生气,但是看对方是个老人也不好计较,还是帮老人穿好了鞋子,结果这个老人只是笑了笑连句谢谢都没说的就离开了,正当青年觉得奇怪的时候这位老人又回来了,对着他说“年轻人,孺子可教也”并且告诉他五天后的清晨在这里和他会面。五天后的清晨青年果然又来了这个地方,这时老人已经在这里了,结果老人却很生气,说到:你和老人约定见面怎么比老人来的还晚呢?于是老人约定下一个五天后的早晨继续在这里相见,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次之后,青年终于早早地来到这里等待老人,老人见此情景非常高兴地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了一本书给了这个年轻人,并且向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回去好好读这本书,读懂了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之后一定会天下大乱,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功成名就。十三年后你将会在济北见到我,那时,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之后这位老人便消失不见了。这里的老人便是黄石公,而那个青年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张良。</p><p class="ql-block">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此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素书》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 《素书》至少教会了张良三样本事:第一、消解家国仇恨,把格局变大;第二、找到成功的正确途径,得遇明主而成帝王师;第三、告知功成名就后,如何退出。</p><p class="ql-block"> 至于张良为何不将《素书》传给儿子或他人?这是一个谜。相传,作者黄石公传书给张良时,有“四不传”的秘戒与“咒语”,即:“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或许张良信不过儿子,也没遇到合适的人,就只好把书带进了坟墓,藏在随葬玉枕之中。大约五百年后,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一本书,仅一个读者。带入冢中500年后还能重见光明,盗墓贼成功臣,这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真奇迹奇之极也!</p> <p class="ql-block">二、《素书》之神</p><p class="ql-block"> 《素书》之神以我手头资料可从五方面理解:一是这本书的作者黄石公最后成功得道成仙了,在道家的理念里他就是神,而《素书》就是这位神仙留下来的书。二是因为张良读了这本书,成功从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刺客,华丽转身成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成功辅佐汉高祖刘邦削平群雄、平定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后人更是评价张良为一代谋圣,但张良也只是悟透了这部书一到二成的智慧而已,可想而知,如果有人能潜心研究这本书,不知道会创造出多么巨大的丰功伟绩!三是刘邦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就是所谓的西汉开国功臣,号称“初汉三杰”,但只有张良建功立业后安然脱身,寿中正寝,殁于刘邦之后,另两位皆被刘帮“卸磨杀驴”治罪而亡,这不得不归功于借助了《素书》智慧。四是相传,唐朝一代名相狄仁杰读《素书》后,冷汗直冒;一代女皇武则天读《素书》后说:“如此心机,朕未必过也!”然后就把它废了,后流传到日本,又从日本传回中国。五是千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视它为“天书,”在民间更是传得神乎其神。中国传世的谋略书很多,不过大都是排兵布阵的军法书,但《素书》是全方位讲做人如何顺应天道,取得大智谋的。商战、职场、兵家都可读读看看,若是读通读透,都能从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三、书之切入点</p><p class="ql-block"> 我买的《素书》是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雅瑟编著),在网上有人说:性格太直的人不能读《素书》,我自认为性格太直,加之上班任务重,没时间读这样大部头的书,放在书橱里凉了七八年。疫情期间,读书会安排自由阅读,加之整理书橱,随便翻翻几本遭“冷遇”的书,偶读此书,细看才知,这本“大部头”书,正文只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类似"语录"体,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大量篇幅是原文注释与辅以解读之故事),流传甚广,影响很大。温家宝总理曾在当年的记者会上引用书中“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的名句,以守信约。</p><p class="ql-block"> 《素书》的素字,本指未经过加工的细密的本色编织品。但在道家学说中指的是道的本色,是天道本来的样子,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根本规律,所以只要读懂了这本书就可以掌握世界运行的法则。书中开篇讲原始: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老子《道德经》第38章也讲了此五字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p><p class="ql-block"> 下面提示读《素书》的三个切入点(原文附后):</p><p class="ql-block"> (一)、十句经典名言</p><p class="ql-block"> 《素书》是中国谋略第一书,句句经典名言,读懂一句,受益匪浅,在这仅提示十句修身正己名言,供欣赏:</p><p class="ql-block"> 1、短莫短於苟得: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p><p class="ql-block"> 解读:《大学》云: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p><p class="ql-block"> 2、长莫长于博谋:最长远的方法,莫过于善思多谋。</p><p class="ql-block"> 解读:俗语说:“放长线钓大鱼。”</p><p class="ql-block">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p><p class="ql-block"> 3、安莫安于忍辱: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 解读:《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p><p class="ql-block"> 4、幽莫幽於贪鄙: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p><p class="ql-block"> 解读:贪婪鄙陋会让人利令智昏,一心想着怎么贪图获取,结果往往是以身殉物。</p><p class="ql-block"> 5、乐莫乐于好善: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p><p class="ql-block"> 解读:民谚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p class="ql-block"> 6、神莫神于至诚: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p><p class="ql-block"> 解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p><p class="ql-block"> 7、明莫明于体物: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p><p class="ql-block"> 解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 8、吉莫吉于知足: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份知足。</p><p class="ql-block"> 解读:有所求,就是不知足,而总是去求,那就是总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不满足,不满足就有抱怨,怨天怨地怨家人,悲天悯人自寻烦恼。</p><p class="ql-block"> 9、苦莫苦于多愿: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望太多。</p><p class="ql-block"> 解读:古人历来强调戒除欲望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10、悲莫悲於精散: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p><p class="ql-block"> 解读:在谋事建功方面,如果不能精诚专一,就会事不成而悲伤。在养生保身方面,如果大量耗散元气,就会百病生而悲痛。所以说悲莫悲于精散。古人对专注非常重视。对一些小事,若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都不能做好,更何况大事了。</p><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同</p><p class="ql-block"> 《素书》第六章中有著名的“十六同”,不足百字,以极其精深细微的观察力和大智慧,说尽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本质。下面每四句一释:</p><p class="ql-block"> 01、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p><p class="ql-block"> 字面意思是:有共同理想志趣、目标追求的人之间,会彼此珍惜对方,而且会互帮互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都怀有仁善之心的人之间,会互相关心对方,替对方担忧。在一起为非作歹、共同作恶的人之间,必然会成帮结伙、分工结党。而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人之间,必然会相互探访、相互寻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从相互陌生、到能够走到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他们之间必然有共同的纽带相互连结。同志之间会相惜相助、相互配合;同仁之间会惺惺相惜、彼此关爱;同党之间则会相互分工、共同作恶;同爱之间则会相互吸引、共求其乐。</p><p class="ql-block"> 02、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p><p class="ql-block"> 字面意思是:有相同长处的人之间,特别是两个都具有美丽容貌的女人之间,相互嫉妒、相互轻视甚至仇视,是必然的。同样具有超群才智的人之间,必然会相互谋算对方,彼此之间展开谋略上的较量。具有相同权势地位的官员和贵族之间,必然会相互排挤、彼此倾轧、争宠争权。同处于一个利害关系中的人之间,必然会相互猜忌、相互防范、相互攀比。攀比,以及由此带来的嫉妒,是人性中最难克服的弱点。世人都以对方不如自己为荣,以自己胜出对方为乐。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总是跟自己地位处境相同或相近的人去攀比,一旦相互之间的差距变得不再是同一个级别,攀比心也就随之消失了。比如:马云和比尔盖茨是世上最有钱的人,但世上绝大部分人不会跟他们相攀比,而是只跟自己身边同一阶层的人相攀比。当今的人尤其见不得身边的亲戚朋友超过自己,而且越是亲近的人,内心的嫉妒就会越重,尤其是往日地位和财富相同或者不如自己的朋友,突然发达了而且远远超越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03、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p><p class="ql-block"> 字面意思是:有共同话语、相同诉求的人之间,会相互呼应、共同发声。有相同气场、相同境界的人之间,会相互感知、心心相映、共同促进。类别、地位、阶层、处境相同的人之间,会相互依存、抱团取暖、结成团体。有共同道义、相同高尚品格的人之间,必然会相互珍惜、相互亲近。这是说人的社会性。人都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人在世上不可能离群独居、独自谋生,每个人都必须是团体、阶级中的一分子。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竹林七贤”“戊戌六君子”等等,都是共同利益、兴趣和目标结成的团体。而这四句话,则是指引你在现实中如何判别周围的人在哪些方面与自己有共同点,以及共同点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共同效应。</p><p class="ql-block"> 04、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p><p class="ql-block"> 字面意思是:处于同一困难处境中的人之间,会共同面对危难、一起扭转局面,相互扶助配合、同舟共济。有相同愿望目的而走在同一条道上的人,会相互成就对方也就是成就自己,共同实现愿景。拥有同一门技艺、手艺的人之间,会相互窥探对方的秘诀和独到之处。在某一方面都很独特奇巧的人之间,一定会相互争胜、一较高低。“同甘苦、同患难”。同一个战壕里的叫战友,同一个危难中的叫难友,同一个牢房里的叫狱友,同一个道场里的叫道友。这类人都会以相互扶助为主流。相反,“同行是冤家”。都是文人,会“文人相轻”;都是匠人,就会争夺市场和名誉;都是绝顶高手,就会“华山论剑”,争夺天下第一的名头。</p><p class="ql-block"> (三)、读懂书中“四不”,避开生活中“四祸”。</p><p class="ql-block"> 一是不妄言,避口舌之患:</p><p class="ql-block"> 《素书》有言:括囊顺会,所以无咎。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乱说话,这样才不会有过错。老话说,“祸从口出”。对于任何人来说,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惹来祸患,让自己付出代价。而对于不善说话或者说话不懂分寸的人而言,嘴巴更会成为招致祸根的“门户”。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言语不慎而引起怨恨,甚至招来性命之忧。因此,《素书》也说:以言取怨者祸。那么,言语之祸如何避免呢?《素书》支招:不要随便说话,说话要顺应时机,更要讲究技巧。管住嘴巴,顺应时机,谨守说话的规则,既照顾了别人的面子,也照顾了别人的利益。如此,你说出的话,别人不仅挑不出毛病,而且还爱听,自然就能避免口舌之患。</p><p class="ql-block"> 二是不贪利,避天怒人怨之祸:</p><p class="ql-block">《素书》提到,“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做到恪尽职守而不荒废,恪守信义而不改变,遭到非议而不卑不亢,利字当头而不妄贪。尤其是“见利而不苟得”,广东有句俗语,叫作“贪字得个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古往今来,见利起意者却大有人在,因为太过贪婪,惹得天怒人怨。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殊不知,这太过贪婪,将“贪”变成了“贫”。利益面前,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倘若一个人太过贪得无厌,想要占尽所有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人的怨恨,而积怨过多,总有一天会惹来祸端。所以,成大事者,皆能在利益面前,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甚至不惜利。</p><p class="ql-block"> 三是不嗜欲,避免牵累之祸:</p><p class="ql-block"> 《素书》有言: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意思是说,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古人常说,“无欲则刚”。一个人倘若有各种不良嗜好,而又欲望太多,那多半会在欲壑难填的路上越走越远。人生的诸多不如意,皆因嗜好太多、欲望太满。放不下功名利禄,难免要在滚滚红尘中挣扎,难得安宁。其实,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欲望太多而得不到满足,内心浮躁难安所致,而人生的诸多不顺,也多是自身的不良嗜好所致。所以,人活于世,当注意自我反省,克制自己的欲望,别让整个人跟着嗜好欲望跑,避免牵累之祸。</p><p class="ql-block"> 四是不傲慢,避免凶险之祸:</p><p class="ql-block"> 《素书》说:慢其所敬者凶。意思是说,怠慢、轻侮那些本应受到尊敬的人,定会招致凶险之祸。而“所敬者”,不光是指那些才德兼备的人,也指长者、前辈。对人怀有起码的尊敬,乃是建立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法则。倘若一个人在家不孝亲,在外不敬长,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还会遭到厌恶和唾弃。</p> <p class="ql-block"> 四、赏析之浅见</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太直的人不能读素书,解释是:因为自古成大事者不拒手段和小节,说《素书》全是教的手段和方法,是一部拿不上台面的书,由于太过真实和残酷,所以在近千年时间被列为禁书,不让百姓读,那些做官的、经商的都在读,它教你用反向思维去思考事物,快速找到捷经,用手段达到目的。它追求结果,讲究变通,王道不行,则实施霸道,不同于传统的国学讲道不讲朮。这本书满满的都是做人做事的方法论,是能够培养逆向思维、变通能力的书。</p><p class="ql-block"> 换一种说法,《素书》犹如双刃剑,利剑出鞘,利剑锋芒,君子得此件,造福天下,小人得此剑,祸及天下。而这本书就好比这样一把利刃,它是一部不可说的书,写透了人性和事物本质,由于太过真实和残酷,所以一直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和推广。它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务的智能之作。</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单就文言文字面而言,难度并不很大(指字词句过关),但要理解真实意义就太难了,我认为它囊括了道家、儒家还有诸子他家的要义,提炼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精髓。因而理解《 素书》要有 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孟子》和其他诸子言论,还有类似《老人言》、《增广贤文》、《围炉夜话》、《菜根谭》这些书籍辅之,活学活用,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p><p class="ql-block"> 秦朝终止了中国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个民族的封建王朝,秦王赵政自封始皇帝,但是这个王朝只延续了十五年。秦朝遵循的是法家思想,其中含有一些极端的部分,这就导致秦朝虽然名霸天下,却出现了很多不当的治国策略。后人所熟知的焚书坑儒、强本除末以及一系列反人道的刑罚,加上当时封建阶级严重,让百姓对秦朝的统治阶级产生极大的不满。最后让秦朝从一个大国很快走向灭亡。</p><p class="ql-block"> 刘邦灭秦立汉后,统治集团汲取秦朝灭亡教训,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从刘邦到惠帝、吕后时期,大臣萧何、张良(素书的道家黄老思想)的建议在政治上起到显著作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养生息实行无为而治,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p><p class="ql-block"> 景帝后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无为而治不适应当时社会统治, 至汉武帝时,大臣董仲舒建议并大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圣人)、孟子(亚圣)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至今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1000个人读《红楼梦》就有1000个林黛玉,我说100人读《素书》一定会读出100个版本来。</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学习古文化(书籍文章),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辨别标准,按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论来鉴赏,去伪存真,去糟取精。在当今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当下,疫情肆虐,美帝霸权横行,乌俄欧美战争冲突,世界矛盾白热化,“三战”一触即发。直面时代最紧迫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从历史纵深和哲学高度作出历史抉择、给出中国答案,体现出大党大国领袖对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系统性思考,彰显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立己达人的广阔胸怀,为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注入了新的滋养,中国古老智慧或许是当今治理乱世之“良药”。</p><p class="ql-block"> 尝能如此,把《素书》学深学透,运用自如,不敢保证你能成为张良一样的救世奇才,至少也能鹤立鸡群,成为职场中的黑马、当今社会俊杰之才!</p><p class="ql-block"> 2022.5.31日于悟禅书屋</p> <p class="ql-block">附:原文(共六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原始</p><p class="ql-block">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正道</p><p class="ql-block">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求人之志</p><p class="ql-block">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本德宗道</p><p class="ql-block">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遵义</p><p class="ql-block">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安礼</p><p class="ql-block">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毙。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