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舞台上的“芭蕾”——读邬邦生舞蹈人物画

腕稿意象

<p class="ql-block">邬邦生(1935-2021)艺术简介</p><p class="ql-block">邬邦生先生1935年生于广东怀集县,腕稿堂主怀阳山戈,大专学历,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艺术库》编委、国家一级美术师。1957年以来先后任广州部队文化教员、舞美组长、美术创作专干。1968年以来先后任湖南省美协创作部部长,为湖南省画院、省书协、省九歌书画院创始人之一,首任专职副主席、副院长。1993年调入肇庆市文联任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书协理事、肇庆市美协、书协、市画院名誉主席、院长。</p><p class="ql-block">邬邦生先生以中国人物画创作为主,擅画鹿画舞兼工书法,创作甚丰。国画《课余》、《离村时》、《守纪模范》、《比学赶帮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支部建在连上》、《夜过山村无蹄声》、《狮韵》、《雷雨声中》、《自撰诗联书法》、连环画《沙田路上》、《戴手铐的旅客》、《三峡神女》等多件佳作入选多届全国综合美展、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被刊入国家出版的《东方红》、《中国美术全集》、《国际书法名作大观》等大型画册,部分书画被全国名胜景区刻制匾联、碑刻、壁画,并在国家文化部在境外文化交流中入展、出版和获奖。2012年被评选为当代全国30位最具学术价值的花鸟画家,2013年被肇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肇庆市文艺界首批“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央电视台、湖南、广东、凤凰电视台先后录播《邬邦生中国画艺术》、《邬邦生画鹿画舞品赏》专片,艺术誉传海内外。</p> <p>课余 1972</p> <p>离村时。1972</p> <p class="ql-block">夜过山村无蹄声</p> <p>雨霁边陲 1979</p> <p class="ql-block">水墨舞台上的“芭蕾”</p><p class="ql-block">——读邬邦生舞蹈人物画</p><p class="ql-block">文/董振涛</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审美观点不同,选择也不同,看邬邦生的国画新作,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舞蹈人物画。</p><p class="ql-block">艺术作品,真实感与艺术性同在是很难得的。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就是它的可信性。艺术作品的真实感,不等于写实,不等于画什么像什么。所表现的题材、对象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画作中内含的精神,是作者对生活感悟后的升华,是其艺术化了的思想,是再创造的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中期,邬先生在部队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因为他被部队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时,学习的就是舞台美术专业。在文工团工作的几年里,他除了自己的工作外,挤出较多时间到排练厅,看演员们排练。他边看边画速写,搜集了许多创作素材。日积月累,他对舞蹈演员的各种动作熟记于心,对演员肢体的运动规律也了如指掌。这些就是画家进行创作前,非常必要的生活积累。因此,这样的作品才有真实感。</p><p class="ql-block">看邬先生的《健之风》、《藏舞》等,都可领悟到他在舞蹈人物画上所下的功夫,它们即有真实感又有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艺术性与真实感,是一对相悖相依的两个概念。所谓艺术性,是升华自然、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是理性的客观世界,到非理性的主观思维的提升。是画家用审美的标准和情趣,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提炼、概括、美化的艺术过程。从而,给观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p><p class="ql-block">艺术性虽依赖于生活中的真实感,但它又与其相悖,否则就无艺术可言。而艺术性就要考核画家的艺术修养、生活积累和创作的敏感性,以及画家创作思维的驰骋空间。</p> <p class="ql-block">邬先生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研究,他总结出:“我画写意舞蹈人物时,取其大造型、大动态,从特定的角度抓住瞬间的美。”他的话虽不多,一听便知画家是追求“概括”之美、“瞬间”之美。</p> <p class="ql-block">所谓“瞬间”之美,应该有动感因素于其中。从邬先生的舞蹈人物画作品看,它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却没有静止,是画面动作的延续。如他的《健之舞》,一个演员平伸双臂,踢起右腿的动作,却让人马上感觉到他的腿放下后,紧接着就会做出另外一个优美的动作。再看《风动流波》画面所表现的是一位迈着很小步子的演员。然而她那一面耸起,一面松弛的肩膀,加之那扭动的腰肢,仍然有一种婀娜起舞的动感。这显示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后的感受,以及他艺术思维的敏感性。他说:“要想画出舞蹈人物的灵动美,须抓住人物的身段美,对那些手舞足蹈、服饰飘动的美态,加以夸张提炼,表现出意动天机、神合乐章的意境。”</p><p class="ql-block">1961年邬先生开始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基本是属于西画范畴的。它需要很强的写实能力,后来,他还搞过版画创作,这些都是他从事西画创作的艺术经历,为他的“中西结合”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68年邬先生受命参加军事题材创作,他创作的“决战衡宝”、“南国曙光”都是采用了中国画的形式。然而,中国画的用色较之西洋画,有很大的局限性。为适应画面内容和效果的需要,“决战衡宝”少用色,以墨色变化表现画面的严肃、庄重、严峻的感觉;“南国曙光”则采用丰富的色彩,将胜利的场面、曙光的灿烂表现得十分完美。</p> <p class="ql-block">邬先生的舞蹈人物画,是水墨形式的写意人物画。他讲究色彩的淡雅亮丽,在人物的脸部、手部及裸露身体的部位,大胆使用接近皮肤颜色的复色,用颜色代替墨色,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和隐约的明暗的处理,是中国传统的没骨法与西洋水彩画法的灵活运用,创造出意境清新、乐赏陶情的邬氏舞蹈人物画,真可谓水墨舞台上的“芭蕾”。</p> <p class="ql-block">邬先生的绘画,从技法到境界还是强调了中华本土文化的特质。他施用浓墨,以求画面之沉稳、厚重,使淡墨和颜色显得更亮丽,更畅快;他施用淡墨以求画面的灵动、协调,起到西画“中间调子”的作用。他作画力求墨色之浓淡互补,重而不滞,淡而不浮,轻重合宜,动静相依,达到了中国水墨画较完美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读邬邦生先生的舞蹈人物画,就毫无这种不协调的感觉。因为他不生搬硬套,不是强行的“拉郎配”,而是利用自身的修养、长期的艺术探索,将中国水墨和西方“芭蕾”自然的嫁接在</p> <p class="ql-block">编制:广东省肇庆腕稿堂</p><p class="ql-block"> 编辑摄影:梁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