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字体发展中的流派与风格之草书

蜜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书是快写的汉字书体。以篆、隶的结体和用笔写字无论如何也是快不起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一种省事省时的书体,于是草书便应运而产生了。它使汉字的笔画能简就简,能连就连。但“草书”的“草”,并不是“潦草”或“草率”之意,而是(“简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草书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因派生的母体不同,按其发展顺序,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今草、狂草亦可称为小草、大草)。章草、今草同时孕育于用笔结 体比较快捷的古代隶书之中,这从出土的很多汉简中可以看到。草书产生于古隶之后,广泛应用于两汉。 </p><p class="ql-block">1.章草:是带有汉隶特点的草书,产生于汉代。章草的特征是:结构平正,挑、波、磔分明,字与字之间无牵连游丝而独立存在。但每一字的笔画间却已有了萦带的笔势,置动静形态于字中,这是章草的最大特征;也是“今草”连绵笔势的前身。 </p><p class="ql-block">汉代善章草的著名书家有史游、杜度、崔瑗。史游传世的章草作品有《急就篇》。</p><p class="ql-block">章草这种书体,不同于篆书那样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同后来的楷、行、草各体那样为后世所惯用。章草自东汉中期开创至东晋即衰,前后仅经历了百数十年。虽然元、明书家偶有作章草者,不过寥若晨星而已。</p><p class="ql-block">章草是书苑中的一朵奇葩。善书章草者除汉、魏、晋 外,元代赵孟頫也写过《急就章》,明人宋克写的 《急就章》,笔法高古,亦颇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书坛上,已故书家郑诵先、王蘧常,他们那奇奥古雅的书风就是通过章草表现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但在中国书法史上,研究章草成就最大最有贡献的当推高二适(1903-1977年年),他自50岁以后,专攻章草,并致力于《急就章》的考证。他认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者则笔法亦与之变化人古,斯不落于俗矣。” 且“若草法由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他深感:“今人不作章草,竟趋今草,然今草学不好者多已渐成恶札(很丑的字),考其原因,实章法之久不传也。”这在当今书坛是很有见地的雄论。为此,他大声疾呼:“章法坠失已有千六百余年,若不及今整理,恐遂烟灭。”他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写成《新订急就章考证》一书,为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学的研究填补了一段空白。在高二适的传世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 章草笔意,其笔法境界高古典雅。 </p><p class="ql-block">2.今草:是不带有隶意的草书,由后汉张芝经过归纳整理提高,变章草为今草。今草的成熟期在晋代,至王羲之、王献之才真正完成并把今草推向了顶峰。 </p><p class="ql-block">今草的明显特征是:以圆转的笔势取代章草中的方折, 损去含有隶意的波磔,加强点画之间的萦带联系,体态流动。草书的最初功能是便捷求快,是以使用为目的的。后因字形流畅,艺趣天成,书写者文人居多,他们情思丰富,涉笔为美,于是草书便发展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书法欣赏艺术 (不是随便的胡涂乱抹),草书的使用价值反倒成了第二位, 艺术欣赏价值成了第一位。今草亦称小草,与狂草称大草相对</p><p class="ql-block">(1)王羲之、王献之流派风格:他们父子二人传世的草书很多,历代书家学二王这一派的人比较多。王羲之传世的尺牍墨迹比较多,如《姨母帖》、《奉橘帖》、《丧乱 帖》、《频有衰祸帖》等,其中《快雪时晴帖》行笔流畅, 字形秀美,被乾隆皇帝将其与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合称为“三希”。存放此三帖的地方,被乾隆命名为 “三希堂”草书在晋朝是鼎盛时期,传至六朝,渐次稍弱,至唐以后又有草书名家复出。 </p><p class="ql-block">(2)以晋人书风为主的智永、孙过庭的草书:这一派章法极有规矩,且是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孙过庭的 《书谱》,草字的用笔和意态活泼飞舞,是比较适初学者研究、临摹的。智永《草书千字文》,线条饱满, 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深得羲之家传笔法 (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世孙)。明代宋克的草书《杜甫壮游诗》潇洒飞动,也时有章草笔意。祝允明的《前赤影 赋》写得清风疏朗;担当和尚的草书也是难得的精品。清代阚祯兆也是草书名家,其草书《续建昙华寺碑 》奔放激越,翰逸神飞。 </p><p class="ql-block">(3)近现代最善草书并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于右任,其草书别具神韵,无论字大字小,均挥洒自如;毛泽东草书潇洒雄健,气势磅礴,有大家风范,风格直追怀素 ;高二适的草书功力深厚,力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达到了惊矫纵横、笔随神弛、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书法界誉为当今本出的草书大家。他们的草书各有流派和风格都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珍品。 </p><p class="ql-block">3.狂草:狂草是葟书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此境界的人不多。狂草较之今草,点画更简省、连绵,体势更恣肆放纵,方圆斜正不一,甚至结体肢解,上下字相并连属,有时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字体大小参差、 变化无穷。要写好狂草,其创作情绪也十分重要,不是什么时候想写就写得出来的,书写前一定要有创作的激情,所谓胸中勃勃,焉能作草。 </p><p class="ql-block">草书相传是后汉时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当时书家对张芝很为推崇。但至今仍不能得见其真迹流传,仅从唐代一些书论家的论述中知道张芝的草书与王羲之一派的草书区别不小。古人称张芝的草书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结构章法拱揖向背,从笔锋连带中可以见到顾盼呼应,贯串一气的精神。由此可知,当时张芝的草书作品和王羲之等晋人草书风格区别不小。王羲之等人草书传世作品后人见得较多,用“风流天成”四个字可以概括他们的草书风格,但我们仔细观赏研究二王一派的草书作品,发现 “狂”字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张芝的草书,从前人的书法著述中可窥见其作品已开“狂草”的先河。 </p><p class="ql-block">由张芝所开创,直到唐代张旭、怀素完善了“唐大草” “狂草”一派的草书风格。历史发展到了唐代,适逢颜真卿书法变革之际,有颜的成功可借鉴,加之颜体行、草书的伟岸风貌,是以捷径在眼前(旭、素均与颜同时代),古法 (张芝)可拟效,于是乎唐派草书终于在中唐以后,形成了和二王一派草书分庭抗礼的局面,并一直影响了唐以后的草书艺术。 </p><p class="ql-block">张旭(唐玄宗时人),才情奔放,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八人结为酒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描写他酒醉挥毫的诗句非常生动:“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我们由此可想见他寄情翰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时如醉如痴的狂态。他“酒酣不羁”, 信手挥洒,完全沉浸在书法艺术的玄妙境界之中。唐代另一 位大文学家韩愈,曾对张旭进行草书创作时那超乎常人的举动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 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又说他在写字之时,“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 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呼叫狂走之态,可能有如世界杯不足球球星射门进球时的激动。)但他这种狂走的颠笔,是在技法极为娴熟以后的“神境”,并非自始就“狂”起来的。他的书法根基很深,虽以草书名世,但他的楷书写得也相当精妙,《郎官石柱记》是他传世的楷书作品,其法度超越唐代很多书法家,历来论书者都给 予极高的评价。《唐诗三百首》中虽只选有张旭七言绝句《桃花溪》一首,但也足以说明张旭的文学底蕴之深 厚。所以历来论其书法者都不言其“颠”,而只言其严守法度,创新、挥洒,点泼放纵。在书法艺术中,他把形象思维、艺术联想这些艺术创作的特殊思维方式运用得极为充 分。他自己说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意”在刚柔相济,“神”在气韵连贯, 以点线传神。难怪唐文宗下诏以李白诗、裴旻剑、张旭草书为天下“三绝”。张旭的字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情墨趣,艺术境界相当高。我们从他的《肚痛帖》可以看出,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高度艺术境界,用笔结体变化莫测,劲健清奇。 《古诗四帖》用笔精妙绝伦,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常常是上下两字“连绵环绕”;章法安排上, 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运笔无往不收,毫无纤巧浮滑之气。张旭的狂草以博大清新 纵逸豪放的气概,显示了强烈的盛唐气象。他的艺术经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同时代(颜真卿、怀素都向他直接学习过书法)和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怀素(725-785年),唐时僧人,俗姓钱,长沙人。他是唐代継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他小时家贫,但仍精勤学书,无钱买纸,种万株芭蕉,用宽的大蕉叶挥洒练字,因此取居室名为“绿天庵”。另漆一只漆盘和一块方漆板练字, 由于每天刻苦不断,把盘和板都写穿了。写的笔头,堆积起来掩埋成冢,这就是书史上所说的“笔冢”掌故。为了学习书法,他不远千里走到长安,向颜真卿等人求教并讨论笔法。他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而悟出草书笔意。”颜真卿对此十分赞賞。他自己认为他的楷书出之于钟繇,草书出之于二张(张芝、张旭)。另外,素性灵豁达,嗜酒如命, 一月九醉,人之“醉僧”。他自己常说:“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有时酒酣兴发,就在寺壁、衣裳、器皿上任意挥写。素与张旭有“顛张醉素”之称。 </p><p class="ql-block">素传世的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色帖》 《论书帖》等。其中《自叙帖》是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雨,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自叙帖》前半段叙述他的学书过程以及受到的鼓励, 写得舒緩飘逸,从容不迫。写到别人对他的赞词时就狂态毕露了。终篇二十行,上下左右狂放之极。落年、月、日款, 是到最后高潮时戛然而止的。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墨大写意长卷画,也是一组感情奔腾的抒情曲。用抽象的点画与文字内容相配合表情达意正是中国书法的特点,至“顛张醉素” 得到了充分的发辉,为后世书法创作留下了极宝贵的楷模。 诗人韩偓曾作《题素草书屏风》,中写道:“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可见对素草书非常推崇,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草书的风神气韵。 </p><p class="ql-block">草书在晋人手中,风韵古法,尽得其致。张旭、怀素,虽然上承张芝,学习晋人,但他们知道草书不同行书,要先声夺人,不以气胜,则难以抗衡晋人,恰好他们理解 “气”字又正补充了晋人缺少的阳刚之气的“气”。在这一方面,怀素又胜张旭一步,如颜真卿所说“以狂继颠”。怀素草书对后世影响极大,“狂草”已经成为定体,遂使中国书法 艺术产生的动态美似“无声之音乐”美誉千载。 </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从张旭、怀素的狂草看,唐代的确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一代。特别是楷书、行书、章书、书法理论(如《书谱》等)发展到唐代,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其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书法作品流传既多又广,对后世的影响也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面对史实,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提出所谓的“卑唐”的观点,实在是非常有失偏颇的。 </p><p class="ql-block">最后须向学草书者进一言,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习字方法,以免学草误入歧途:首先要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才学草书,先学章草(今草之祖为“章草”),再写智永《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然后再上追二王,写《十七帖》 《阁帖》等,并多参看明人草书,如:宋克、祝允明、王铎 等的墨迹。这样才能取精用宏,参酌变化,初入学草书的门径。 </p><p class="ql-block">从上面的研究不难看出:字体的衍变是一个渐变、多变、错综交替的不断演进和变革的过程;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字体的发展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书法艺术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字体(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大浪淘沙的筛选,能留传至今的这些流派与风格,无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品,值得我们骄傲,更需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地认真研究学习。不认真学习传统,一味侈谈标新立异的“创新” 是自欺欺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