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代有位大禅師释号青原惟信的曾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刚来到这世间都是懵懂无知、纯洁无瑕的,人们告诉你这是“山”,这是“水”,那么在他眼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这便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p><p class="ql-block"> 可是人总会长大,这时你会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复杂,山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是单纯的水,孔夫子说:<b>“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b>yào)<b>水。”</b>原來这"山水"是和人心相联系的。这时候你会产生很多困惑,见人事纷繁,感人世间是如此复杂!是是非非、名利交织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是非境界。</p><p class="ql-block"> 从"是非境界"的懵懵懂懂到认清世界的本质,这个过程便是有所成长的。而这样的成长,一般人都会经历,但真正能认清"是非"的也很少!更难的是第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汲汲营营了一辈子,最后才恍然发现一切不过是虚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我们已不复当年的纯真了。</p><p class="ql-block"> 世间万物,犹如过眼云烟,这种返璞归真的认识,便是人的一生一世的至高点也不过是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b>那些的聖賢哲人,那些的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他们在经历了若干的苦难艰辛之後,而他们的人生有了更高层面的"认知"!已达到了人生的第四重境界——</b></p><p class="ql-block"><b> 今吾所讲的,这便是超越佛家三境界,是冯有兰先生所说的在“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之上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b></p><p class="ql-block"><b> 然,</b><b style="font-size:18px;">書法艺术所追求的便是这"天地境界"——</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墨舞天池。</b></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困在第二重境界就等着上"天堂"了,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而再上到第四重境界携同庄子心境而升华融于"载道"的書法艺术时,北宋大文豪苏轼便是这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正如他在临终时曾给儿子苏过留下的一首诗一样。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此诗名为《庐山烟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诗境即是山水空灵的佛家三境界,而他的書法则早已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墨舞天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淵海鴻藝舘國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题西林壁</b></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