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拐弯抹角”

大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古建筑中的“拐弯抹角”</b></p><p class="ql-block"> 今日穿行在扬州古巷之中,邂逅一民居建筑工地,正在按传统的古建筑工艺建房,工匠们恰在砌“拐弯抹角”。只见木弓高耸、垂线绷直,青砖定制、铭文铸图,灰浆细腻、墙平缝严。凡2米以下拐弯处抹去90°角,变成两个45°角的斜面;而2米以上处,又由飞翅形雕砖缩放叠砌恢复为90°拐弯。工地和工具虽简陋,但工艺却叫做一个讲究啊!</p><p class="ql-block"> “拐弯抹角”这个词众人皆知,但可能有人还不知它原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用词。“拐弯”是指街巷在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处改变方向,人们行进时一般都沿着90°墙角的房屋拐绕过去。“抹角”就是在街巷拐弯处,把房屋的直角改建成斜面或圆弧状,这种人为地把墙体直角抹去的形式被称为“抹角”。它广泛应用于传统古建筑中特别是民居建筑中。</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古时的街巷大多狭窄且纵横交错,特别是在巷口拐弯处,房屋的直角拐弯不方便行人,一些大型农具更是很难直来直去通过,特别是牛马车更不可能拐直角急弯,且还易造成房屋墙体碰撞损坏。可当房屋的90°直角被人为改建成斜面或圆弧形时,街巷拐弯处便多出了一些空间,使得拐弯时有了合理的角度和缓冲,这不仅很大地便利了来往的推车、挑担的行人,而且即便是扛着长长的竹竿和木料,赶着牛马车也能顺利地拐弯通过了。因此,“拐弯抹角”的精巧设计和使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p><p class="ql-block"> “拐弯抹角”的建筑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切掉一角,砌成一个斜平面;有的砌成一圆滑的圆弧形;还有的下半部分是斜角或圆弧形,而由下往上用叠加手法逐渐铺放再现直角,使之更加美观。但不管是那种形式,要义都是把两面墙体交汇直角地方的下部分棱角削掉内缩,方便来来往往的车辆、农具和行人通行,实质是利人利己。</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要义和实质中还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哲学观。古人十分重视天人合一,遵从自然。建造房屋时,先祖们首先秉承的是家族兴旺、谦逊礼让、秉礼处世与邻里和谐的理念,即所谓“存天理”。不曾想,“拐弯抹角”这一古人的建筑方式或叫建筑词汇却逐渐变成了我们现今生活中的形容词:比喻说话办事绕弯,不直截了当。可当我们复原它古建筑的本意时,却发现它又一下子成了古建筑文化中谦逊礼让的具体物象。这种以“物”化人的建筑方式和心理表达,充分体现了先贤们博大的胸襟和谦逊礼让的生活态度。“抹去一角”、“拐弯让地”,更显胸襟豁敞亮,更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也道出了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的道理。由此可见,“拐弯抹角”一词,在古建筑中竟还蕴含着谦逊礼让的心理表达与诉求,它处处体现着一个“礼”字,这恰恰说明了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同时,也为能有后人传承古人的传统建筑工艺和礼让精神而感到庆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