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1儿童节马上就要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老大老二想要怎么过?两孩子嘀嘀咕咕讨论了半天,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我们要过你小时候的儿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敢情是节日、生日、纪念日太多,都过麻木了,竟然想出这点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的儿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楞了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吧,让爸爸试着回忆看看,那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后”儿童节之“美食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波美食大潮中,我们常常揣着兜里的零钱,1元、2元或者5元,涌入校门口的小卖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糖果是绝对的“主力军”。</p> 跳跳糖:放入嘴里,糖里面包裹的二氧化碳小泡泡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打在舌尖上,感觉有无数的小精灵在嘴里噼里啪啦跳动,第一次吃跳跳糖的震惊,仿佛还在昨天......我个人觉得,跳跳糖就是童年的味道,带一点刺激、带一点未知、带着甜、带着好奇。<br><br>现在的超市里还能看到跳跳糖,我曾经买过一次给亲戚家小朋友,看他震惊得完全愣住哈哈,今年的儿童节,给两个丫头试试看,最关键是一定提前准备好手机,记录下这第一次吃跳跳糖的表情,等她们长大了,回看就是童年的样子。 大大泡泡糖:当时没有所谓的独立包装,就是那么长长的一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味道很浓郁,吹出来的泡泡只要不贪大,还是很厚实的,一段可以吹上很久,和朋友比着玩也很有意思。 口哨糖:顾名思义,长得像口哨,还能吹出哨音(不得不佩服当时的糖果-玩具厂家),又能吃又能玩的创意无限,只是我的印象中,总觉得舌头会被这小孔吸进去,比起吹哨,更像是舌头大逃亡~~<br><br>各类饮料也逐渐兴起。<br><br>娃哈哈,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儿童饮料。 每次想起娃哈哈,我总想起这首歌:<br><br>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哇哈哈,哇哈哈~(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因为太好奇这饮料和这歌的关系,我还专门去查过:《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原名就是《娃哈哈》,创作于1956年,而娃哈哈饮料是1987年生产的,如此想来,当时的食品生产商真的太有头脑了,直接利用现成传唱的童谣,打开儿童市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估计当时大家也都没有太强的版权意识~~<br><br>今天,娃哈哈还出了AD钙奶,也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了...... 健力宝:开启了我们的碳酸饮料之旅,很奇怪,感觉比可乐雪碧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今天查查,才发现竟然还有第二代、第三代。有点好奇,现在去便利商店是否还可以看到吗? 小浣熊干脆面:说到零食,绝对不能不提的,是风靡整个朋友圈的小浣熊方便面。说实话已经不记得包装袋的样子了,只记得脆脆的,嘎嘣一下,满口留香,和小时候偷吃奶粉(一定是吃,而不是泡)一样的香醇。<br><br>吃饱了就说说玩游戏吧。<br><br>那时候的玩具少,但是玩伴多。<br><br>这话听起来其实挺伤感的,现在各种发声发光甚至互动AI玩具是多了,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了,这也是为啥我要生二胎的缘故,至少孩子还有一个固定的玩伴。<br><br>今天的教育家强调“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的概念,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孩子们基本都是在户外疯玩,近视眼和颈椎问题也没有这样的低龄化趋势。 跳皮筋:女孩子们的最爱,基本可以确定的是,皮筋跳得最好的女生,大概率是最受欢迎的女生,是众星捧月,是A国B国加国时候,双方抢夺的“头号人选”。熟悉的旋律仿佛还在耳边:<br><br>“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跳房子:不挑场合,不怕风,随时随地可以跳起来的小游戏,今天也常常见到,还有很多可以在家里直接摆出来的跳格子工具,连用粉笔划线都省掉了。 弹弓:自制弹弓,是小男孩们的最爱,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会把弹弓偷偷放在书包里,带进教室,挨训罚站少不了,但没被骂过罚过,怎么算完整的童年呢? 打弹珠:小时候的彩色玻璃弹珠,可以说随处可见,打弹珠、用弹珠下跳跳棋,谁的弹珠更多、颜色更漂亮,都是骄傲的资本。我甚至随着表哥,拿弹珠在火上烤,以便让它褪色,当我拿到第一个烤掉色彩的“透明”玻璃弹珠时,那种“举世无双”的成就感至今难忘。当时从未考虑过什么叫做“安全”,然而今天自己当妈了,我是绝对不让孩子玩火的,就连玻璃弹珠也不允许出现在家里,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跳棋(像下面这样),不会误吞的形状。 我也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只是觉得,不是珠子的跳棋,好像没有那种“跳”的感受了。 扔沙包:记得小时候,抛起一枚军棋,看谁能抓住更多沙包,总让我们可以玩上一整个下午。上周大宝说学校里要求带沙包,心里竟然有一点感动,总觉得好像和孩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找时间可以一起玩一玩。<br><br>还有踢毽子、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些游戏,大部分还一直延续到今天。<br><br>除了吃和玩,还有很关键的仪式感,基本上每年儿童节,都是评优评先、发奖状发奖品的日子。 印象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拿到奖状,只是多和少的区别而已。<br><br>对孩子来说,这样的肯定真的很重要。当年站在讲台上领到奖状时,内心的骄傲真的到今天都还记忆犹新。<br><br>今年我就打算给两姐弟各准备一张奖状~姐姐是疼爱弟弟好榜样,弟弟是关心姐姐小能手,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这就是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当我们给孩子正面的评价时,就会引导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是这样的,让她充满信心,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br><br>奖品当然也很重要,主要是文具一类(貌似到今天,也是奖励本子笔和橡皮) 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橡皮,估计当时的工艺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形状和色彩,就靠印制不同的图来区分了。现在实体店可能已经买不到了,网络上还能看见。<br><br>古老的操场和放学回家的路,在记忆中微微泛黄,那份简单纯粹的心情,也仿佛被日益浮躁的竞争所掩藏。<br><br>很想给孩子们念一首木心先生的诗《从前慢》,告诉她们,妈妈小时候的儿童节,和你们今天的儿童节,也许最大的区别在于心境吧:<br><br>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br><br>好了,突然画风有些伤感。其实,被父母陪伴和爱着的每一天,不都是儿童节吗?哈哈!我们这些80后的老儿童,也永远都是父母心中长不大的孩子啊! 还有我们这个叫“斗”。 这个叫“宝”。 这个就不用说了。 这个叫“chua三声zi三声儿”。 这个叫“推圈儿”。 这个叫“抽老婆”。 现在还有听磁带的吗? 集体放电影,现在还偶尔见到。<br> 大锅台,大灶。 缝纫机还有用的吗?<br> 童年,我们什么都没有,漫山遍野四处跑,但我们不觉得苦,我们记住的只有快乐。<br><br>现在的小孩子,虽然人手一个iPad,手机玩得比我们还溜,但他们的童趣笑声也少了很多。<br><br>我们小小年纪就拥有了全世界,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眼前,珍惜当下,你们可不要把世界缩小到一个个电子小屏幕中,你要去看世界——致“我们”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