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生平教育学术思想述略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乃是客观规律性之体现

李士金农夫

<br><br>李士金生平教育学术思想述略<br>——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乃是客观规律性之体现 <br>陈 璐(淮师文学院1709班) 李士金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br><br>本系列论文共27篇,其中20篇已经公开发表,可在知网等资料库查阅,因武汉疫情原因,其中7篇尚未公开发表,未来适当时候与所指导之学生毕业论文6篇一起联系发表之。<br><br>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无疑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性体现,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性学习成果或者心得,必然使得最有意义的话题得到发挥,每一个学生以前积累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必有差异,数十个学生探讨的某一学科内容,其侧重点必有不同,学生争鸣研讨,不但启发他们自己,老师认真倾听也会有所感悟,温故而知新,即使老师熟知的知识内容,同样会发现新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才学识德的要求很高,学生讨论的话题远远超出大纲的范围,老师具备渊博学识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br><br><br>关键词: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教育规律性<br><br><br><br><br>因材施教最重要却又最难实现其因在于存在无限复杂的学生状态<br><br>李老师对因材施教情有独钟,每次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情境都会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当他看到学生麻木的表情,总是摇头叹息,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老师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最重要,却又最难实现。其因在于存在无限复杂的学生状态。一个班级的学生很复杂,比如淮师1986级本科班的同学,开始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由于班主任周桂峰正直善良,在一段时间后,班级同学终于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意义重大,他们对班主任说出自己的心态变化。这是周老师亲自告诉我的:“我们班同学又喜欢你的课了!”换句话说,开始不适应,意见反馈到班主任那里,后来心态变化,又反馈到班主任那里。若是班主任心术有问题,在学生开始不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时挑动学生情绪,那问题就很严重,课堂教学可能为了不被心术不正者利用而满堂灌那些教学大纲规定的所谓知识点。到21世纪初期,中国的大学课堂真的很大,有一年我教美术学院学生大学语文课,在东校区综阶教室,那是5个班学生合起来的大课堂,这样的大课堂要始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没有任何可能性。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我发现那本《大学语文》的教科书中有一些问题,便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探索分析。教科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在学生听来是很新奇的事情,在老师引导下,他们真的发现了不少问题。这种思维上的震撼对学生的启发意义是巨大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学生必须主动看书学习,必须主动阅读教科书,主动探索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才是真正合格的“学生”。有人会问,学生的基础差,读不下去教科书怎么办?回答是:若自己连教科书看都不看,那老师在讲台上把教科书的内容讲给他听学生更不可能听下去,还不如按照他们现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无论获得多少成功和进步都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课堂,即使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和内容讲课,实际上却是因材施教,是温故知新,是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应付课堂学习玩手机自由散漫的被动听课局面。<br><br><br>我们同学发现李老师每一次上课的方式都有变化<br><br>作为学生,我们同学发现李老师每一次上课的方式都有变化,大家每次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挑战自我的紧张,时间过的很快。老师常对学生说:我们的课堂时间十分紧张,像NBA球赛一样,我们是以秒来计算时间的。考勤活动一般省略,特殊的考勤活动是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一边点名,一边请学生站起来说一句话,说的话要有意义,信息量大,切忌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尧舜禅让仅仅四个字,只需要几秒钟,可是给听众的信息是重要的,听众联想到的历史传说是丰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只需几秒钟便可说出来,大多数学生都记得这句话,温故知新,可以勾起对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美好回忆。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令人同情,也是一句话,蕴含的信息具有启迪意义。李老师引导学生,发言一定要具体形象,要富有哲理,要有个别性,比如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是红楼梦中很具体的描写尤三姐自杀的词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杀后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含蓄,使得悲惨的场面也透露着高雅的文学气息。因为发言具体形象,有个性信息,无论什么人听了都有积极意义,哪怕是红学专家听课,也会产生许多联想。这样特殊的考勤便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考察了学生的现有素质能力状况,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进了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课堂教学状态体现。即使如此,还是有个别同学上课走神,或者闹情绪。老师认为,每个班级中各式各样的学生都有,困而不学的学生是极少数,却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学生尽到最大努力后,只能避免与其发生矛盾冲突,老师不能为他一个人耽误许多同学的时间,暂时放弃是最好的方法。尤其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背景下,任课老师头上有许多婆婆,老师尽到关心爱护的责任后,个别学生还是执迷不悟,那就只能让他在未来现实中自我领悟真理。李老师每次不惜花费心血培养学生十大能力,当看到极少数学生还是应付了事时,总是抓着自己的头发,这时候,血压是会升高的。当学生抓住机会表现出积极学习态度,大声发言说出富有启发意义的经典名言时,浑身血脉贯通,天人合一矣!老师说,看着那些渴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生,便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多年的应试教育把青少年已经搞得残疾不全。李老师多次对学生说:为什么你们一出教室大门,互相说话,哈哈大笑,声音那样的大,课堂发言时却畏畏缩缩呢?好好的孩子,活泼泼的孩子,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变得残缺呆傻。极少数人睿智的话语,在普遍残疾的病态人性社会中失去流行的基础。<br>老师经常说自己认真听学生发言很有收获,还说只要学生发言具体细致形象,教育部专家来听课也会感到淮师大学生真的是大学生,说的都是事实情况,比如探讨红楼梦,学生发言涉及名著原文细节,专家听了必然得到启发,至少是温故知新,好书不厌百回读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无疑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性体现,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性学习成果或者心得,必然使得最有意义的话题得到研讨,每一个学生以前积累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必然有差异,数十个学生探讨的某一学科内容,其侧重点必然不会相同,学生的争鸣研讨,不但启发他们自己,老师认真倾听也会有所感悟,温故而知新,即使老师熟知的知识内容,同样会发现新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才学识德的要求很高,学生讨论的话题远远超出大纲的范围,老师具备渊博学识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老师要善于点评,善于引导,发现错误要及时指正,学生研讨的许多细节内容老师最好比较熟悉,但不可能完全熟悉,甚至有从未见过的知识内容。教学相长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性体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师生互动,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对老师的德行要求很高。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激励后进,又要特别关心那些基础薄弱,意志力分散的同学,这要操很多心,烦很多神,甚至还会发生矛盾。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个班级就是社会的缩影,各种非理性的言动思虑在学生中都可能出现。<br><br><br>个别学生打小报告必将损害师生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br><br>李老师告诉我们,同一门课程,比如中国文化概论,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研讨,教学方法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门课各个学科的学生都开设,老师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城环、传媒、历史、体育、美术、中文、教育、音乐、外语等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过这门课,老师认为大抵是文科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更重视这门课,更爱听老师讲述研讨,中文历史教育的学生文史基础较好,组织教学的效果容易获得,体育、音乐的学生文史基础差,不容易理解,学习态度也因此变差。这时候,课堂教学的方式便要调整变化。面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方法随之变化,是很常见的情况。集体大声发言的方法是从物电学院的中国文化概论课堂开始的。这种方法只是某一次课用得较多,其它次课适当运用。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探讨相关内容,比如物电、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城市环境、传媒、教育、外语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研讨中国文化概论的各个章节时,可以根据其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论说。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的自己知识结构状况进行讨论,中国文化的范围很广大,其中的每一章的标题概念也很大,比如“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教育”“语文”“文学”“艺术”“科技”“衣食”“礼俗”等,包含的内容很广,学生可以用其所长来探索学习其中的具体内容,研讨的内容必然远远超出教科书抽象的叙述。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教科书的编写往往成为争名夺利的产物,问题成堆,容易误导学生。千万不要以为按照大纲和课本上课把知识灌输给他们就行了。若是他们能够感兴趣听老师满堂灌这些书上的所谓知识点,那他拿到书便会自己读下去的。调查发现,不但课前很少有学生读《中国文化概论》教科书,即使进入课堂教学阶段,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认真读下去。因材施教不容易啊!你面对的是受到应试教育为升学分数奔忙十多年的学生。各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一,天赋不一,个性差异很大,现实人性体现之品行复杂。老师首要的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弟或者朋友看待,爱护、关心、培养,这是原则性的前提。即使老师有此德行,又有渊博的学识,杰出的演说才华,也不要以为每个学生都会理解你的爱心、领悟你的睿智、欣赏你的才华,这就是现实状态。一个班级中有极个别的困而不学的学生,心理异化,你爱护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培养提高他的素质和能力,他还是不高兴,还是不开心,还是会逃课,他看你就是不顺眼。这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人性状态。极好的学生少,大多数学生有培养提高的潜能,对老师的苦心孤诣还是感受得到的。极个别学生的困而不学,嫉妒优秀同学的课堂展现,其言行会影响全班的学习氛围。若是这类学生打小报告,胡说八道,在中国社会教育体制背景下必将损害师生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之成果。<br><br><br>

学生

老师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课堂

同学

教学相长

李老师

教科书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