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美篇转发了《张家庄煤矿故事》中第二部分,光荣历史的几篇文章。光荣历史主要内容是两部份,一部分是介绍汾西矿务局从成立到现在66年的发展史和张家庄煤矿变迁史;一部分是介绍灵石县的由来和张家庄村的名院名人。汾西矿务局从1956年1月1号成立至今66年了,从年产100多万吨发展为年产原煤3000多万吨,年入洗能力3000万吨的主焦煤生产加工基地。汾西矿务局从老矿井报废,不断开拓新矿井,从灵石走向孝义,走向吕梁,逐渐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张家庄煤矿从小煤窑 走向汾西矿务局主力矿,经历了弱小、壮大、辉煌、报废、破产、重组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汾西矿务局勇于进取,开拓新矿,扩大造血功能,逐渐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张家庄煤矿位置在灵名县张家庄村,故介绍灵石县的由来,介绍张家庄村的杨家大院的发展史。这个大院还曾是煤矿办公处,一直是职工的住居处。张家庄村还有一个名人张文昂将军,解放后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给了我们生存空间,我们要记住她,感谢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贺守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汾西矿务局变迁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守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贺守纯老师根据有关资料、文章节选转发——主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汾矿集团何时从灵石搬介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1月1日 汾西矿务局宣告成立。是根据煤炭部太原管理局人字(55)1268号命令和山西省工业厅(55)工煤字354号通知,由地方国营富家滩煤矿同国营义棠煤矿筹备处合并成立汾西矿务局,隶属煤炭部太原管理局领导。董子俭任代理局长,王肇基、姚希崇,晋克功任副局长。下属有富家滩煤矿、南关煤矿、张家庄煤矿、两渡煤矿筹备处,发电厂、修理厂、介休洗煤厂筹备处、工干校和职工医院等九个直属单位。 局机关设立有干部科、教育科、总务科、生产科、机电科、技术科、保卫科、办公室、化验室、基建处等15个职能科室。全局共有职工4903人,其中有干部1144人,工人3560。全年计划原煤产量104万吨。 局党委1957年6月28日向榆次地委工业部呈送了《关于局部驻地迁移介休的请示》。批复后,局部开始向介休迁移,至9月22日全部由灵石县富家滩镇迁入介休县西关新址。 1957年9月23日 汾西矿务局在介休县西关新址正式开始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上个世纪的汾西矿业变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汾西矿务局富家滩煤矿康永祥率领云家坪掘进组开进了南关坑,在下有齐腰深的积水,上有淋头大水的情形下,突破三次封锁,苦战落山37天,书写了一段大爱汾西的传奇。1953年,南关坑冒水淹没了正巷道。康永祥在正巷道的一侧奋战三十余天建成水库,引水外排,三个被迫停产的工作面很快恢复生产,万人长巷都在传诵康永祥制服了“水龙王”的故事!康永祥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8月,汾西矿务局南关煤矿青年采煤队在“煤矿工人三件宝,大锤铁锹和洋镐”的年代,依靠炮采人工攉煤和“两头见不到太阳”的艰苦鏖战,出煤25万吨,创下了全国的最高记录。1961年山西省委调查组完成了关于南关青采队先进典型的调查报告,总结了该队连续8年超额完成任务且未发生一起死亡及重伤事故的先进经验,把南关青采队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队长史殿照和全队工友们创造的安全喊话、敲邦问顶、狠抓支护质量、新老工人结成互助对子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经验,开展的争夺红旗、连环战、对手赛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使一天一循环增加到两天三循环,环进度由2米增加到2.2米,全队80%以上的青工都成为掌握7种开外的操作技术的多面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煤炭产量。1958年,史殿照代表全队出席了全国青工代表大会和在北京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与汾西矿务局同日创刊的《汾西矿报》开辟“伟大的十年在汾西”专栏,用数字和事实反映汾西矿务局的变化。十年中,国家共投资8千万元用于汾西矿井的恢复和改建,新建投产5对矿井,10年共产原煤1000万吨。1959年,原煤产量达到230万吨,相当于1949年的60倍。1966年,山西省委推荐汾西矿务局富家滩煤矿为全省“学大庆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取得历史性辉煌成就的背后,汾西矿务局第一次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众所周知,汾西局成立时的富家滩、南关、张家庄三个矿都是在小煤窑基础上改造的,发展潜力有限。后来在灵石县境内新建的几对矿井又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薄,生产条件差,短短几年就停产报废。而且,富家滩、南关、张家庄三个矿加上新建的两渡矿,南区四矿的地质储量不足7000万吨,各方面条件严重制约着汾西的进一步发展。就在汾西决策者们殚精竭虑考虑汾西未来发展的时候,继1956年山西省地质局燃料地质队首次勘探汾孝煤田之后,1958年精查探明汾孝煤田煤炭储藏量达48亿吨。这一重要技术依据,促成汾西矿务局党委1958年作出在维持和发展南关、富家滩、张家庄、两渡煤矿生产的同时,迅速开辟汾孝区,加速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在汾西实施第一次西进战略的历史进程中,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杰出代表—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任汾西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刘仙舟在完成对南区小煤窑的技术改造之后,集中精力抓汾孝区开发与建设,参与主持了西区柳湾、水峪、高阳矿的施工建设、改造和扩建的全部工作。对于开发西区,刘仙舟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规划的实施者,为汾西的建设和开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1957年转战辽宁、内蒙、河北的东北煤矿第一基建局所属兴隆建井工程处划归汾西局领导,从此黑土地的东北男儿与黄土地上的男子汉们结下了几代人的奋战情结,伴随着汾西一步步茁壮成长,高高的井架一座座矗立在汾孝大地上,向我们展示着新时期的“吕梁英雄传”。 1963年1月4日我省汾孝煤田上出现第一座现代化矿井——柳湾矿斜井建成正式投入生产,揭开了汾西开发汾孝煤田的第一页;紧接着,1965年汾孝煤田上的第2对矿井水峪煤矿、1973年第3对矿井高阳煤矿相继投产。至此,经过十数年的艰苦努力,汾孝煤田3对主要矿井全部投产,占全局原煤产量三分之二的汾孝煤田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基创业期由此奠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汾西矿务局坚持改革开放,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了由南区向西区转移的步伐。1982年柳湾矿扩建的2号井建成投产,增加生产能力90万吨;1983年开工建设水峪矿旺家垣井,设计能力210万吨;对高阳矿竖井进行了补套;全局原煤产量1991年达到770万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改革的春潮中,汾西矿务局荣膺煤炭工业最高奖项“金石奖”,并创造了享誉全国煤炭系统工资改革的“两阳经验”之一的“高阳经验”。1989年,高阳矿采煤二队队长张树义荣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1990年,水峪矿采煤一队队长霍寿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下,1998年之后的三年中,煤炭市场出现逆转,市场疲软,价格下跌,加上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全行业经济运行整体下滑。企业人员多、包袱重和低硫煤资源严重匮乏等固有矛盾很快凸显,汾西矿务局生产经营进退维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汾西人审时度势,在企业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汾西人毅然决然再行战略西进之举,以低成本开发低硫煤资源,在并购离柳矿区小煤矿基础上技改扩建,分别用一年零六个月和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超常规建成了贺西、双柳两对15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 之后,由汾西矿务局改制组建的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又购并技改建成了年产60万吨的中兴煤矿以及曙光、紫金等一批优质低硫煤新矿井,使矿井生产能力逐年提升;汾西人抓住“关闭破产”的政策机遇,争取到国家破产补助资金,对四对衰老高硫煤矿井进行破产重组,使企业“柳暗花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家庄煤矿历史变迁(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成义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庄煤矿是中盛煤业的前身,2014年10月1日矿上编辑出版了一本《中盛煤业志》,本书详细记录了张家庄煤矿60多年的历史,本文就是从《中盛煤业志》的资料中节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张家庄煤矿的地理位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庄煤矿在灵石县境内,矿处距县城南5公里的张家庄村而得名,矿区紧靠汾河沿岸,大运公路、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线从矿区通过,交通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煤矿名称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952年6月,将集众窑、三同窑、合生窑、三盛窑联营为新民联营煤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953年11月,富家滩煤矿接管了新民联营煤窑,设立了富家滩煤矿张家庄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1956年1月,变更为汾西矿务局张家庄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1992年6月,山西省煤管局批准矿井报废,1995年3月撤销了矿建制,组建为张家庄综合开发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2000年更名为张家庄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2003年7月更名为中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筹备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 、2003年9月,晋中法院裁定张家庄矿破产,从批准报废到裁定破产用了十年多时间。破产后的2004年3月重组为中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盛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2008年10月16日,更名为中盛煤业分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张家庄煤矿的主要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张家庄煤矿设计能力年产煤30万吨,1959年产煤56.34万吨,实现利润239万元,创造了建矿以来历史最高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张家庄煤矿累计生产原煤1130多万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曾经有三次创造了安全生产一千天的纪录,特别是1987年6月13日至1990年3月8日第一个安全生产一千天,受到山西省煤管局和汾西矿务局的重奖和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红旗掘进队队长史振才1956年荣获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掘进队长武丕杰1961一196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出省劳动模范。 高级工程师姬君一在1979年10月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1973年3月10日,长三队成建制,全队80多人和搬运工20多人调入汾西矿务局新矿井高阳矿。1984年10月,矿长、书记、副书记、生产矿长,各科室主要领导,五个成建制组队近700职工,调太原煤气化公司炉峪口煤矿,支援太原建设。 2003年,为报废的张家庄煤矿找出路,矿务局让承建了交城县境内的中兴煤矿,张家庄煤矿大部分职工转入中兴煤矿。 培养矿工人才,支援其它矿建设,是张家庄煤矿的一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庄煤矿60年的发展,确实是一部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离不弃、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 中盛煤业在原张家庄煤矿的基础上,盖起了楼房,硬化了街道,绿化了环境,增设了文化设施,随着共和国的步伐前进。在那块难忘的土地上,留下的职工、退休人员和家属安详、快乐、幸福地生活着,我向他们致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11月2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守纯老师转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刘东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石县张家庄镇的杨尚文家族,世代繁衍兴盛,在耕读,治家,为官方面,卓有影响,位居灵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列。杨氏一族能够长盛不衰,除杨尚文言传身教对于杨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后代的兴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外,杨氏家训的制定也起到了极强的内在约束和推动作用。杨氏家训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书为本,耕田为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慕贤淑,男思尽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慷慨仁慈,济危扶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品修行,敬谨从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修自立,报本追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勿遗祖德,勿坠家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经之遗,競競世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积善余庆,天长地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氏家训短短64字,语言简洁,易于理解,便于诵读,牢记于心,有利于家人遵守和实践。高度概括忠孝仁爱之大义,修身齐家之要旨于一炉,把读书务本作为第一要务,开宗名义。男女平等,对家族中女子恪守妇道,从善从良也做了要求,在封建时代提出了女子要有才更要有德的要求,十分难得。珍惜荣誉,立品立身,以正家声,从而培养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高目标的奋斗方向,为国为社会尽忠竭力。杨氏家训是这么说的,杨氏家人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用行动努力恪守祖训,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行为,至今为人赞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尚文,字墨林,号仲华,1807年(嘉庆十二年)生于山西灵石县张家庄村。父早亡,侍母甚孝。短短五十年人生中,他却能勤学不辍,博览群书,虚怀敬友,遍交一时贤士。如近代思想家、地理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张穆、书法家何绍基、陈颂南等人,足见其志存高远。且尤精于书法、金石、图绘、成为当时之名士,均是其座上客。所以在《辞海》《丛书集成初编》《山西人名大辞典》《晋中历史人物》《山西省藏书家传略》《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灵石县志》等书中均有专门条目论述,也足见其名不虚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尚文在道光年间刊印的大型丛书《连筠簃丛书》,计十二种一百一十二卷,集他一生收藏、书法、刊印之大成。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地理、金石、声韵、数学等。且雕板精美,并由张穆校勘、作序,何绍基题签,民族工业创始人张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一书中极力推荐。《连筠簃丛书》在道光年间一经刊印,即受到时人高度赞誉,学者争相收藏。一是因为刻该丛书,杨尚文先生请名匠刻版,编校认真,印刷精良。线装包角,天头地脚较大,四周单边,界行清晰,小字双行,黑鱼尾,纸张好,为细白棉纸,开本大(16.7cm×27cm);二是请名家诸如张穆、孙锡等作序,以及当时书法家诸如何绍基、许瀚等题签。更重要的是他所遣丛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较高,更为后人称道。正如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辑印的《丛书集成初编》一书提要中所述评:“连筠簃丛书,十二种,百十二卷,清道光杨尚文先生校刊。尚文嗜金石、善图绘,尝有刊书之志,时平定张穆(石州)课其弟子言(尚志)于其家,因为之董理,所刊凡十二种,如《元朝秘史》《西游记》,在历史地志中极有价值,《群书治要》为久佚之秘籍,《癸已存稿》亦时贤之名著,而《镜镜钤痴》乃百年前研究物理之书,作者因得风气之先,而为之流播者,亦可谓之先知先觉矣,每书冠以石州序言,署签者并为当日书家之何绍基,亦足见其审慎不苟矣”。此提要可谓基本准确、评价甚高,广为别书引证。对此丛书,张之洞《书目答问》一书曾予推荐,《辞海》《辞源》《中国丛书综录》及《补正》《山西人名大辞典》《晋中历史人物》《灵石县志》等书中均有记载。可见其影响之大,是集精、博、实用与罕见为一体的善本丛书。他集一生心血刊印成的《连筠簃丛书》,现被国内各大图书馆及古今藏书家作为古籍善本珍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刊刻古籍丛书佼佼者,旧志称其为“名动京师”的文人,恰当不过,实为中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尚文先生在北京东华门外“春晖园”居住(今北京大栅栏附近),寓所名“连筠簃”,有居小屋而研究、流布历史文化之意。这与他所刊丛书之名相符。他的书斋名为“澹静斋”,显然取意诸葛先生“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时人评其曰:墨林素有富豪名,设典肆七十所,京师呼之为“当杨”,挥手万金无吝色。可见其经商有道,取利有方,又仗义疏财,由商传文乃一代之豪士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尚文还在家乡创办书画班,请名家制书画笔墨,至今传于世上,其曾孙杨德裕先生至今有珍藏。可惜杨尚文先生英年早逝,假使天增其寿,成就肯定绝非如此,实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家计中落时,仍笃志不渝,刻成大型丛书,为发明经史,裨益实用,弘扬祖国文化。而书付印之前竟不幸辞世,令人生叹!而其弟杨尚志护其灵柩返故里途中,海上遇暴风,棺柩翻入海中,尚志为救兄棺毅然跳入海中,不幸也随兄而去,年仅36岁!同胞兄弟,死生相依,海纳魂兮,天复何急?何绍基先生所撰墓志铭中称:兄爱其弟慎择名师,弟敬其兄跬步相随,涉江入海将以窥宇宙之奇,岂意望洋而俱逝。其辞文血泪书就,海天同悲。杨氏兄弟墓志铭文也堪称有清一代兄弟合葬志之唯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昉,杨尚文之子。不喜科举,只好科学,通英、法、德、日等八国外语,曾出访美、法、德等国考察。爱好照像,并有摄影专著《朗山杂记》,为中国摄之先驱。山西大学文学研究所李豫教授在1995年香港第130期《良友》杂志上撰文介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杨昉在家乡,曾因为民请免赋税,被十八乡村民合赠“惠及枌榆”之匾。杨家素有济贫博爱之心,自制药品,施舍穷困人为常事,杨家自制的“人生再造丸”,光绪年间价值高达一两银子一颗,足见其珍贵,据说受赠送人家至今仍有珍存的。这就为杨尚文先生的成长和成功在家庭背景环境上找出了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刊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除自身的天赋因素外,一脉家传的传统道德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杨尚文曾祖杨士藩官至五品(诰授奉政大夫),可谓身居高官,但无骄奢之态,一惯好善乐施,睦族恤邻,捐资办学培养人才,能视金如土。曾在路经赵城途中拾金三百余两后,原地等回失主,悉数归还,此事传开后,后人遂将此处唤作“还金处”。又在赴京途中,过河北井陉上奄村时,见山路异常崎岖,商旅难行,乃个人捐资,拓修道路,终为坦途。郡守赠匾“宏开觉路”褒之。至今此路人们仍称为“杨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流逝如梭,灵石张家庄杨氏家族以及杨尚文的文化影响一直传承至今。而今,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如何继承、发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值得深思。杨尚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穿越时空的目光,与他的名字一样,注定了他和文化不可分割,命中注定和文化有不解之缘,这是其一。杨氏一族深厚的家学,严谨的家风,严格的家训不仅是杨尚文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石,也是整个杨氏家族繁衍生存发展壮大的试金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加。中华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正己正人,渡人渡己,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携带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基因,每一位炎黄子孙也都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在细微的生活小事中,在强有力的家风家训的约束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文昂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军名将张文昂(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贺守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文昂(1908~1979),原名张勋,灵石县张家庄人。14岁考入太原国民师范,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为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民国15年(1926)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6年(1927)9月,太原各学校进步青年在国民师范礼堂举行大会,阎锡山出动军警包围会场,张文昂与参加大会的3人一同被捕,关入山西第一监狱。先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改判为15年徒刑。民国23年(1934)转送反省院,强迫进行“感化”教育。民国24年(1935)6月,获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25年(1936)日军进犯绥东,威胁山西。阎锡山为了保住地盘,维持统治,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采取一些抵抗措施。同时网罗人才,起用一些进步人士,做“发动民众”的工作。遂被任命为“自强救国同志会”民众委员会总干事,参与牺牲救国同盟会的筹备组织工作,任总会执行委员。10月,薄一波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指派,到山西领导牺盟会工作,并成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发展抗日统一战线,为成员之一。次年,出任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团政治主任。七七事变后,教八团合编驻祁县的军士一团、二团、教九团等各一部分,组成山西抗敌决死第二总队,任政治委员,是新军创建和发展的重要领导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27年(1938)初,二总队开赴洪(洞)赵(城)地区整训,扩编为决死二纵队,任纵队政治委员。发动青年参军,搜集国民党溃军丢弃的武器,使部队由原来的1个团发展到8个团。为壮大抗日武装,改编临汾、洪洞、灵石、汾西、孝义等县的游击队为保安团,任团政治委员,归属二纵队建制。部队由八路军总部派干部帮助整训,学习游击战术,提高作战素质。兼任六专署专员,参与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在管辖的15个县,支持八路军和地方党组织建立抗日政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28年(1939),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企图消灭新军。新军领导人识破阴谋,于12月6日宣布成立抗日拥阎讨逆总司令部,兼任司令员,由韩钧任前敌总指挥,带领决死二纵队辗转奋战,转移晋西北与八路军一二0师会合。后历任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总指挥续范亭)、晋西北行政公署高等法院院长。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绥军区联络部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交通厅副厅长、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交通部办公厅主任兼中共党组副书记,交通部航务总局副局长、局长,公私合营民生轮船公司副总经理,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1年8月,调第八机械工业部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党组书记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身陷囹圄十几年。1979年6月平反出狱,9月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起:张文昂、平遥的雷仁民、华侨抗日英雄王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灵石县由来(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 成 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最南端,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在灵石县城北门外,有一所特别的去处叫“灵石园”。灵石园里有灵石亭,灵石亭由五根抽象的锻压有传统纹饰的铜制天神形立柱,托起雕刻有艺术化天象的穹形顶,灵石在亭内安放,灵石亭以台阶、绿篱和水系、涌泉围衬,整个场景尽显庄重与灵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灵石县志》明万历本记载,灵石出土于隋开皇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其时,文帝杨坚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并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当地有传说,“灵石”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炼石,女娲因怕被共工盗走,便将它抛入晋阳湖中,古代的晋阳湖波涛汹涌,无边无际,是大禹治水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当年文帝从长安出发北巡太原,行至雀鼠谷时,谷狭路窄,帝辇难行,便命御林军傍汾开道,不想在河道里挖到这块巨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对“灵石”进行了考察和化验,高1.6米,直径1.5米,体积2.4立方米,硬度5.5-6.0,比重5.3,重6.8吨,有磁性。新鲜断面呈银白色,端口参差,条痕黑灰色,磨光后表面光滑照人,经酸浸后,呈现密密麻点,成溶蚀孔洞和凹坑。经分析,其含铁量96.17%,其余镍、钛、锰等含量均不达1%。化验测定为来自太空的“铁陨石”,亦称“陨铁”,为全国第二大铁陨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石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陨石命名的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美篇是《张家庄煤矿故事》之十五,与大家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5月3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