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教育的变革体现的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意志。当下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成为当下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价值。由此,我们的信息科技课程应运而生。</h5><h5> 为了更好的理解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更多内涵,罗庄区信息科技团队在教研员毛洪艳老师的带领下,珍惜每一次课标解读的研讨会,认真思考,不断学习。在2022年5月29日,我们又一起共同聆听了熊璋教授的第五次课标解读报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议通知</h5> <h5> 本次会议,熊教授从教师层面的“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师”以及学生层面的“新课堂、新学习、新生态”两个层面展开解读。</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课程</font></h1> <h5> 信息科技是本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国家课程,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熊教授指出,“新”的意义不仅如此。</h5> <h5> 新的目标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熊教授指出,中国的教育要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信息科技教育方面,由跟随、到同步、再到领先,这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目标。中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主阵地,社会和家庭同样也需要辅助配合学校。</h5> <h5> 当今时代已经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数字时代相关的战略文件。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需要承担为中国培养具有优秀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下一代。</h5> <h5>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也理所应当的体现其时代性,尤其是信息科技课程更应该体现出其责任的担当,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和责任感。</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课标</font></h1> <h5> 新课标强化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面向下一代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h5> <h5> 熊教授从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境案例、学业质量五个层面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h5> <h5> 素养表现是课程标准的起点和终点,是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后续的所有设计,都是在指向素养表现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也反映了逆向设计的思想。</h5><h5> 本学科的共遴选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来支持学科素养的落实。其中熊教授详细介绍了每条逻辑主线的关键要素,如算法分为“问题、描述、分解、解决、执行、评价”,这为我们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的实施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h5><h5> 内容承载主题。熊教授指出,中小学教材不同于大学教材,相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化,中小学更重视主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素养潜移默化的嵌入教学内容当中。</h5><h5> 情境案例照顾全体。熊教授指出,以往的教材只关注了发达城市的学生,对偏远地区的广大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孩子们没有做过飞机、高铁,他们没有这种真实经历,很难对此类情境产生共鸣。因此,新课标更关注对全体学生。我们一线教师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此种原则,无需去过分的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更关注学生身边的情境案例,更关注情境背后的素养,让学生的思维有着落处、生长点。</h5><h5> 学业质量评价。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更关注素养表现。新课标提出了美好的愿景,这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评价才是指挥棒”,这不仅对学生是,对教师、学校皆是如此。</h5> <h5> 新课标的研制,并非线性的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不断的迭代和优化。这种迭代优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不论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实施,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迭代优化。</h5> <h5> 熊教授指出,由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体现了课程服务于素养教育,体现了课程关注全体学生,体现了关注探索和创新。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的发布,确立了课程地位,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国家任务,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备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的下一代贡献自己学科独特的力量。</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教师</font></h1> <h5> 教师才是教育落实的最终实施者,是教育的最后一公里。</h5><h5> 新课标的发布,使以往的副科教师变成了主科教师,广大的信息科技一线教师万分激动,终于扬眉吐气。随着信息科技课程地位的提升,信息科技教师的挑战也随着而来。以往单纯的教教操作就万事大吉,现如今不仅要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更要考虑信息科技课程赋予的育人担当。课标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教材资源的建设、教学的实施更是教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h5> <h5> 新课标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新天地,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新平台,为广大优秀教师引领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机遇。熊教师勉励一线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心态、探索创新的动机、协同共进的能力。同时,熊教师指出,本轮课程改革,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具备“双核要素”,包括本学科的要素和信息学科的要素,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大教师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共同组成一支专业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这样,我们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才更完善和健全。</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课堂</font></h1> <h5> 信息科技的新课堂更关注素养,而非操作,信息科技课程并非必须到机房才能上课,传统的本宣科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信息科技课程。新的信息科技课堂,更关注师生的互动,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素养全方位的设计课堂。</h5> <h5> 信息科技的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熊教授从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综合化四个关键词给予了详细的解释。熊教授勉励我们一线教师要有探索和创新的动机,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建设好信息科技新课堂。</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学习</font></h1> <h5> 熊教授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到个体而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这些都是学习的目的。在新课标视角下,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会包括提升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培养学生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使学生在新时代更有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h5> <h5> 有了上述的学习目的,新的学习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由兴趣到求知欲、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解决一个问题到举一反三、由探索到创新。熊教授以“手机刷脸”为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为我们讲解了这四个学习转变。</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生态</font></h1> <h5> 熊教授指出,生态是复杂的、综合的、变化的。我们信息科技课标的发布、教材资源的开发以及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课,仅仅是生态的生根。师生素养明显成长才生态的成长,随着生态的成长,有朝一日,我们信息科技课程的师资队伍日趋强大,教学改革日趋深入,这才是我们信息科技课程生态的茁壮目标。</h5> <h5> 熊教授对如何建立良好的新生态提出了自己更多的建议。如由课标到教材,再到教学的逐步落实;如开展各类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等等。</h5> <h5> 熊教授对今天的报告做了总结。从显性的6个“新”和隐性的3个“新”全面深入的解读了信息科技课标。</h5><h5> 最后,熊教授勉励我们要把教好学生、培养下一代、提升自己、搞好教育改革、引领信息科技发展、引领义务教育发展融为一体,并期待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得到新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h5> <h5><br></h5> <h5> 两个小时的学习,罗庄区全体信息课教师都认真聆听,深入思考并在会后提交了自己的听会思考。</h5> <h5> 这不是一个开始,也远非结束。本次课标的发布,如果要追根溯源,教育部印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算一个明确的起点,再深究原因,还是社会的发展。同时,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高中的课标早就有所体现,所以,义教版课标的发布,不是一个开始,只是义教阶段的一个“明确”。同时,课标的发布,也并不是课程实施的终点,正如熊教授所言,信息科技课程,还需要有课程资源的研制,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上,才算落实了国家的教育方针。</h5><h5>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的发布,是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变革,我们一线教师应深刻认识信息科技学科赋予我们责任的重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落实好这一变革,为学生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乃至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