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书永远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财富的源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重视阅读!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而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更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时代在变,但教师必须要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需要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扎实的学识是教师的从业之基,正所谓“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通过两个多月的培训,“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七期134班的全体学员已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本周是第十三周,本周的学习活动也非常有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篇章:党建活动、经典阅读、经典导读、名家讲座、读书交流、班级活动。 第一篇 党建活动<br> 5月26日星期四下午,在134班临时党支部带领下,全体党员、学员参观了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br> 首先,图书馆副馆长分别从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电子图书、中外文基础、核心数据库、图书馆的建造与布局、图书馆借阅及归还的程序等方面给我们做了介绍。 介绍完后,由副馆长和班主任沈修香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图书馆各个楼层区域,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br> 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云南省首家引进智慧图书馆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智慧信息墙能实时显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大数据,如馆藏分类统计、借阅分类统计、入馆人次统计,以及各种借阅排行榜。学校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除了纸质图书、期刊外,图书馆还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充分利用图书馆官网和移动图书馆APP等平台提供海量的优质电子资源,让更多的师生、更多的校友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和阅读海量的文献,轻松地管理自己的知识空间,可以收集、管理、分析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源,还可以进行分享、发布、传播等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入馆读者有5000人次以上。所有的入馆数据都显示在门禁旁的电脑上,可以分类进行多种统计,让人一目了然。 图书馆宽敞明亮,为同学们精心提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学习空间,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 经典阅读<br> 2022年5月23日至27日,134班全体学员在实训楼本班教室利用自读课、晚自习和课余时间自主研读培训以来的第14本书——《剑桥中国晚清史》,利用晨读时间齐诵《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br> 不断地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盈,让我们的文化“食粮”更丰厚,我们尽情享受着书籍对我们无声的教育,感受着它丰厚的知识内涵,吮吸它的墨香。嗅着书香,我们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第三篇 经典导读<br> 2022年5月24日星期二上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张永帅教授在同析楼2栋104教室为初中段(129-134班)300名学员导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张教授从《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讲起,为大家解读了本书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也给出了他的阅读建议、并推荐了相关的拓展文献。 通过张教授认真细致的导读,我们了解了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等。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了本书的大致框架,明确了阅读的目标,清楚了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和价值。 第四篇 名家讲座<br> 本周项目办一共安排学员们聆听了3场讲座,分别是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校长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培育时代新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尊理的《中华文明中的化学基因》;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化错养正,立德树人》。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三场讲座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场讲座各班均安排10名学员到主会场实训楼214现场聆听,其余学员则在本班教室内通过视频同步直播的方式学习。<br> 一、《走在行知路上——培育时代新人》讲座<br> 5月23日星期一上午,南京行知集团杨瑞清校长给我们带来了题为《走在行知路上——培育时代新人》讲座。杨校长从介绍南京行知教育集团基本情况开始,从陶行知先生的人生经历说起,杨校长以陶行知的精神为榜样,虽条件艰苦却让他甘之如饴,创办了自己的“行知实验班”。现实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却用“知行合一”的内在力量走出“三个困惑”。杨校长对行知教育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和陶行知先生一样的精神与品格。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句名言,杨瑞清校长在行知路上一走便是41年。“我要循着行知先生的足迹,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了学、上得好学”是杨校长的理想,“为农民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校长一直秉持的追求,杨校长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唤醒每个生命的内在尊严感和价值感”,他热爱孩子、赏识孩子,希望所有农村孩子都被认可、理解和尊重。学员们惊叹于杨校长波折而充满意义的办学经历,内心充满了敬佩,大家暗下决心,以杨校长为学习的榜样。<br> 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行进道路上的启明星。杨校长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他扎根乡土办个性化的乡村教育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学员学习。 二、《中华文明中的化学基因》讲座<br> 5月23日星期一下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尊理给我们带来了名为《中华文明中的化学基因》讲座。莫尊理教授从“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展开,为学员们普及了化学对人类进化历程的影响,他从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说起,向学员们介绍了先民们如何利用火开发和促进现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例如酿酒、制作瓷器和火药。莫教授从中国古代人类发展史出发,讲述了中国化学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推动作用。还以化学工艺中金属制品的冶炼为例,向学员们讲解了金属的发现和使用,讲解了化学对服饰的变迁、食物的发展历程、居住条件的改善、出行的便捷等方面的影响。 莫教授讲到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徐寿及其家族对化学翻译的贡献,讲到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一生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讲到当代很多伟大化学家的时候,莫教授慷慨激昂,他说:“前辈犹如明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莫教授说化学领域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一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他们默默奉献的结果,他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化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也给我们带来了思想的启发、精神的鞭策和创造的思维。先辈们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和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br> 莫教授深入浅出地向学员们讲解了化学的本质,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运用到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把化学家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化错养正,立德树人》讲座<br> 5月25日星期三上午,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为我们带来了精彩讲座《化错养正,立德树人》。华副校长首先以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讲起,以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导入。他强调高明之处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明亮的眼睛。华老师从什么是化错?为什么要化错?怎么化错?教师怎么才能化错四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生动讲解。 1.什么是化错?首先先说说什么是化?他说“化”就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右边的人是倒着的,即为颠倒的意思。什么是错?差错:就差一点,这就是错了。那什么是化错呢?“化错”就是要把差错倒过来,寻找到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进而让差错再向前一步,“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在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阳光的人生态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化错养正,立德树人。<br> 2.为什么要化错?接着就是灵魂三问: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没有化错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没有化错何来真正的“过程教学”?最后总结: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br> 3.怎样化错?错是错,温暖地“容”,老师要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顺其自然,暴露差错;错不是错,要去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教师要学会拾错、分享、感谢。教是因为需要教,教是为了不教。<br>4.教师怎么才能化错?首先是提高读懂教材的能力,其次是提高读懂学生的能力,再次是提高读懂差错后的决策能力。 最后,课堂上温暖地化错,与其说是方式方法,不如说是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教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化错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创造的。 第五篇 读书交流<br> 5月27日星期五下午,初中段(129-134班)300名学员齐聚同析楼,在张永帅教授的组织下进行《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交流会。134班此次随机抽到发言的学员是:杨学全、马超、高伟、陈继勇、马志平。 五位老师分别从晚清被侵略的历史,也伴随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说起、阐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交流分享,让全体学员明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抱以谦虚的学习态度,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我们要不断向前,更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br> 第六篇 班级活动<br> 一、学业指导<br> 5月24日星期二下午,学业指导老师何颖到班级里对“我的教育思想”进行修改指导。何颖老师从学员教育思想共性的优点、共性的缺点、好的思想分享、最终思想上交要求、接下来的修改要点等方面进行指导。 何老师与部分学员单独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何老师的用心指导,学员们茅塞顿开,对困惑已久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路。 二、班级论坛<br> 5月24日星期二晚上,134班开展了以“我的教育思想”为主题的班级论坛活动。本次活动由许跃林老师主持 共有12名学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分别是:刘立峰、刘如琴、刘秀秀、刘燕、刘正卫、罗正平 马超、马志平、苏绍杰、孙凤飞、唐艳、杨宏早。大家围绕“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社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培训期间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提炼出的教育思想。班主任沈修香老师聆听了部分教师的交流并做了点评。 12名学员分享时语言流利、内容丰富,对“五好”教育思想都有独到的见解。其他学员用心倾听,认真记录,感悟着他们的思想。在交流结束后,班主任沈修香老师对教育思想重点谈了好学校应具备的要素,同时提出希望,希望134班全体学员珍惜剩余的培训时间,用心阅读名著来开拓眼界和增长见识,用心聆听专家讲座来提高境界,尽快完成自己高质量的教育思想,在培训结束时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班级交流<br> 5月25日星期三晚上,134班全体学员在本班教室开展了《剑桥中国晚清史》班级读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蒋在蕃老师主持。 首先进行班级游戏环节,接着进行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评委进行点评。本次交流发言的学员是:唐艳、马志平、陈继勇、苏少杰、苏宇霄。五位学员的发言均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阐述了历史学习对初中学生了解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必要性,旨在了解历史的厚重感,培养唯物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锻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拥有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次小班交流担任评委的学员为:和迪敏、蒋磊、杨洪、杨学全、余晓芹,每组学员交流发言后他们分别对学员的交流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四、体育活动<br> 5月26日星期四下午,为了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134班和133班自行组织了一场篮球友谊赛。<br>人生如篮,事事如球,篮球就是生活。传球是配合,投球是拼搏,带球就是为生计而奔波。有的人是球星,有的人是球王;人生就像篮球场,愿我们的事业像篮球架,高高在上;我们的爱情就像投篮,百发百中;遇到困难就像过人,无可阻挡;工作时就像灌篮,势不可挡。愿我们在人生的篮球场上,奋发努力,用汗水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其他同学也积极参加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活动。带着运动场上的精气神,学员们一定会在培训结束以后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期主编:付文斌 刘如琴 臧庆江<div>初审、美篇合成:张艳</div><div>终审:苏宇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