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居山下小坑村

黄雪林

<p class="ql-block">  都说千年的流水,万年的山。一场地壳运动,在婺源乐平间耸起一座巍峨山脉——历居山。这里山川百里,溪流淙淙,茂林修竹,鸟语虫鸣,宛如世外桃源。小坑,犹如镶嵌在历居山脚下的一颗明珠,任时光蹉跎,把风霜月明揉进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  小坑的山,朴实而厚重。“其上山东至半有寺,曰半庵,又曰步云庵。有三峰其东西,二峰略卑微,仞履历岩居,虎豹步至中峰之岩。登高远眺,而鹰鹄皆俯首于其下,浩匕茫匕四顾,可遥见二余里”。最高峰历居寺,即便海拔不过700多米,可好比乐平的珠穆朗玛峰。林海百里,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北连婺源,南下乐平,而东望德兴。这里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蔽日,野兽四处出没,人迹更是罕至。竹林深处有人家,曹家里、庙里、官坑、大岩尖,几个小户村,散布在偌大的山坳里,时或飘过的袅袅炊烟,宣示山里人家的领地。历居山峰回路转,山岚耸翠,竹影疏松,虎啸猿鸣,气候宜人,俨然一个小庐山。“常有白云四垂,烟雾氤氲,其露汁如雨”。好像听惯了花开花落的耄耋老人,闲庭信步间,将风云融进山涧溪水,把甜蜜藏进青山白云。</p> <p class="ql-block">  历居山,早年建过垦殖场,也有过乡的历史,还是乐平最负盛名的国有林场,后来合并到洪岩镇。历居寺,对于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是难以割舍的情怀。拐过九九八十一道弯,历居寺扑面而来。掩映在崇山峻岭中的历居寺宾馆,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条件不及现在的三星级、四星级高档,可气温比山下低五到八度,这在几十年前,自然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初夏时分,该地生长着一种叫“丝栗栲”树,开着毛茸茸的白花,放眼远望,漫山遍野看到的都是苍翠中嵌着花团锦簇、如霜似雪的花海,如同一幅浓浓的油画。丝栗栲,又名栲树,古老的常绿阔叶珍稀树种之一,因其质地坚硬,当地人常用它来制作家具或农具。刀削石磨间,不经意中,一根根称手的扁担便送出山里,一头挑着小坑的过去,一头挑出小坑的未来。锯板厂、竹器厂,远离县城的山乡一时间热闹起来。历居山因此名噪一时。</p> <p class="ql-block">  小坑的水,灵动又多彩。小坑原名清溪村,亦称广溪里,因一泓清溪水从村中流过,“族于斯焉山之南,北皆清源清莹透澈。南泉旋绕村中而流,故号吾族清溪”。后因当地人叫溪为坑,遂改名小坑,迄今已有千余载。而这条清溪水源自历居山峰。据《清溪历居山记》:“瑶草琪葩,争为其妆者,殆不可数。由岩口,径北岭而下山断溪分”,一支往北流入婺源境内,一支南下,叮叮咚咚,踩着林间草甸,越过怪石峻岭,翻越十八道弯,汩汩甘甜流入寻常人家,自此小坑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山的淳朴。清溪水出小坑,又一路蜿蜒向南,流经胡村,转向段家,穿行项家庄,汇成清溪河,滋润广袤的乡村。金黄黄的千亩油菜,蓝莹莹的紫云英,碧绿绿的苗木,五彩缤纷。或许是徽商因子浸在骨子里,对于大自然的馈赠,小坑人倾情回报,在山腰修建发电站,在山下酿造盘圣曲酒,细酌入口,醇正绵长。杨梅、蓝莓、桑葚、柑橘各色果树,毛竹、油茶、高山茶,遍布山岗。或许是得益于森林资源很好地得到保护,这里的山水大部分都划入了洪岩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  小坑的历史,渊源流长。山村既有茂盛的绿色自然资源,又有古韵浓郁的人文景观,是古徽商往来乐平的主要通道。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农耕时代人文昌盛,商贾云集,逐步集聚了王、洪、曹等姓氏,世代相亲相融,繁华程度比肩古县衙——铜山港口。宗祠、戏台、民居、牌坊、古井,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当属胡氏宗祠——华安堂。循着风雨侵蚀的青石阶拾级而上,迎面便是一面巨大的木构造的影壁,突兀地立在前大厅,正厅掩映在古色古香的杉木清香里,以佐证古人的风水情怀。左右厢房的门板在破“四旧”时被拆了个精光,看上去有些空荡荡的。环顾偌大的房子,柱子上、橼条间、花板里,布满沧桑的木雕精雕细琢,非常华美,有深雕、浅雕、圆雕、透雕等形式,松鹤柏鹿流利清新,水榭楼台运笔如刀,人物戏文朴茂苍秀,山里人间线条分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花鸟鱼虫活灵活现。丝丝入扣的木雕技艺,透着浓浓的历史味道。正中央,用青石板砌成的天井,泛满一层青苔,一对水缸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站在天井中央,可仰视上空,接天地灵气,有古朴之风,沧桑感油然而生。淅淅沥沥的雨珠,自屋檐下滴成一条线,流进古天井,好像穿越时空,老宅的千年风霜,电影回放一样。整座民居,呈长方形,四周高、中间低,远望极像大大的禾戽斗,四水归堂的架构,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先辈的匠心、古人的睿智,都在一砖一瓦的脉络中弥散开来,绽放徽州文明的光芒。华安堂——独有的中式歇山式建筑,被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华建筑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小坑,或许是见惯了刀光剑影,才有了远离世间喧嚣的祥和。赓续徽州古韵的山村,秀满山川景致的山村。2017年该村喜获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号,2019年荣获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摘得了国家级林业“金字”招牌。对于这些名头,兴许外人看得很重。可小坑人从没有过多的喜形于色,在他们眼里,还有什么比得上耕读传家的祖训?更没有徽州文化的诗书卷气重要。</p> <p class="ql-block">  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演绎一代代的家国情怀。据《安定胡氏宗谱》记载:明代两州府台胡仲梿,字汝器,天资聪慧,从小骑在牛背上读书,过目不忘。洪武三年考取乡秀,洪武六年任河南高邮同知州位。洪武十三年封侍郎,诰授黄州府两州府台,生活简朴,清廉奉公,爱民如子。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垦荒造田,深得当地百姓拥戴,并为其立祠。皇帝钦点的清乾隆进士胡翘元,任职翰林院期间,编撰《易经》八卷、《周礼会通》六卷等书目,参与《四库全书》的修葺,书法也自成一体,堪称大家。后官至光禄寺卿。因为刚正不阿,为奸人所害,尸首分离,皇上追查凶手未果,感其功德,命人造金头银颈,着令秘密安葬,至今不知墓在何处,也算得上青山有幸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人口不满两千的古村,古戏台、石牌坊,马头墙、三字朵,青石板小路,鹅卵石小径,四百户人家的巷陌,深邃而绵长。弱弱的大唐遗风,始终无法吹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声声呼唤,大漠孤烟直,金戈铁马气如虹,八旗铁蹄践踏的南明梦碎,圆明园的火光,映红列强的狰狞嘴脸。。。青山依旧在,溪水千古流。老历居山乡政府大院,落寞的有些年头,别具一格的民宿,草坪,石凳,小桥流水,云卷云舒。电石火光之间,古道驿站边,如帆的酒旗呼啦啦作响,“混天麻仂”的义旗只剩记忆的缕片。董氏节孝的教化,孕育新风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农家书屋,古村遍开文明花。名不见经传的小坑,易经卷起的风,不经意地吹拂两百多个春秋。可又有谁会想到,“五百里之内不为官”的奏章,乾隆帝青睐有加,近代官员异地交流的先河,原来存盘在这个赣东北腹地的小小村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