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池塘里的莲、鱼和猫

覌澜

<p class="ql-block">文:深蓝</p><p class="ql-block">图:观澜拍摄</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我家有园,围绕房宅呈凹形。为了有效利用这块土地,我在周围种了鲜花、果树和时令蔬菜,这样即能赏心悦目又能一饱口福。植物是要靠水来滋生的,可是赶上干旱少雨时节,须用自来水浇地。水是稀缺资源,将清洁的水不断地喷洒在土地上,用来换取物质与精神享受确实得失兼有。怎样解决土地供水不足的问题?我注意下雨时,大量清洁的雨水顺着阳台管道流失岂不可惜,何不利用漏掉的雨水变废为宝,即能抵御旱情,又能赏心悦目。于是我选择了葡萄架以东,樱桃树与海棠树之间的空地挖土修池,将阳台的输水管直接引进池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末夏初雨水渐勤,当汩汩春水不停地湧来,池中的水层渐次升高,我又适时种上睡莲、放游锦鲤,渐渐的水池周围热闹起来。蜻蜓、彩蝶、小鸟、青蛙皆来光顾。这时再回味“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妙趣,始知“纸上得来终觉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说我种的睡莲吧,那是在仲春时节闲逛花卉市场,不经意间买了一株植入池中。当时我还担心这么深的水会不会影响它的生长?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初始,水面上找不到莲的踪影,岂不知它一刻不停地在暗中浮动,渐渐地抽出嫩芽,形成叶片,一片两片三四片……然后就是一路疯长,直至晶莹寬大的叶片妥妥地占领水面,形成强大的阵容它才心满意足。真可谓水高一尺,莲高一丈。终于有一天一对尖尖小角立于碧水绿叶之上,就像一对即将诞生的双胞胎,又像是初入人间不谙世事的少女胆怯地张望陌生世界。终于粉蕊笑开,竟然是一株幽幽清香,出水凌波,美不胜收的双莲花。兴奋之余我赶紧查了“百度”才知道这并在一起双双盛开的莲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并蒂莲”!它的出现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意外得来的惊喜让我暗暗祝福它:该绽放就尽情地绽放吧!季节过了一切就不合时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莲被中国古人喻为“花中君子”。它“出水凌波滟,入泥拒尘挟”的品性深为历代有志之士所赞许。北宋理学家周敦义专著《爱莲说》为其铸魂。晚年,他在江西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院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已毕生心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极深,可以说有佛教的地方就会有莲花。所谓“花开见佛性″。这花即指莲花,花开即指修者达到一定智慧的境界。莲不仅仅亭亭玉立,还有“猛志固长在”的战斗本性。《封神演义》中敢打善斗的小英雄哪咤通体都是莲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深为莲的品格、节操所动情。他把莲比作书中最让人怜爱的黛玉和晴雯。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行“花名签”酒令,黛玉抽到一枝芙蓉,上题“风露清愁”四字,另一面是一句旧诗:“莫愁东风当自嗟”。当时众人笑说:“这个极好,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在红楼群芳中,论气质、才华和美貌也只有纯真高洁的黛玉可与莲般配。她真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从躯体到灵魂都一尘不染,她是贾府浊水中的一枝莲。曹雪芹借莲阐发林黛玉的品格、节操为读者所动容。任何人都一样,倘若放弃品格和节操,就丢失了灵魂。无论做人还是做官,若品格、节操短板,即使具备再高的情商和智商都可能一败涂地甚至万劫不复。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就是这类典型人物。</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把莲和鱼之间的游戏写的妙趣横生。虽然我家小池无莲可采,但是却有鱼儿嬉戏其间。一会儿出现在莲叶之东,一会儿到莲叶之西,一会儿欢跃于莲叶之南,一会儿玩耍到莲叶之北,深深感到鱼在水中的快乐。这情景不禁使我联想起《庄子.秋水》。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观鱼。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惠施从认知的真实性出发,认为人不是鱼,所以不能了解鱼是否快乐,这个命题中蕴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快乐只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情感体验,是不能从现象上看出来的,人与鱼不同质,所以无法相通,他所强调的是一个真实性问题。但是我还是赞同庄子。因为庄子从主观的情感体验出发,认为鱼同人一样,在水里悠哉悠哉地畅游是快乐的,这个命题所蕴含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与鱼尽管不同质,但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带有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人可以同化自然,所以也就可以与之相沟通,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移情作用。此刻站在池边的我似乎“穿越”两千多年前的“濠梁之上”,仿佛当面聆听先秦大师的哲思智辩,十分惬意。可是,我要引伸庄子的“鱼之乐”是鱼皆因饱食而快乐,却往往乐极而覆亡。为何?我做过实验。有朋友送我钓杆,闲时试着在池边垂钓。前提是我每天都要向池中抛撒足够鱼食,鱼是不会挨饿的。但是,我为鱼精选钓饵却是不知比饲料好上多少倍,专门在背阴湿地挖出肥大鲜嫩的蚯蚓,所以饱食之后的鱼谁都不愿意放弃高档次的享受机会,纷纷上钩被我钓来。当然钓上来的鱼摘钩后仍然放回,久而久之池中之鱼几乎都当过我的俘虏。有的贪吃者被我钓回三五次之多,水中的鱼全成豁嘴,乃至家人指责我搞恶作剧。鱼儿主动吞食钓饵是它的生存本能而无可厚非。那么人呢?其实动物的本能在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就是利益和欲望。恩格斯说过,人从动物脱胎出来的事实证明人永远不能脱离兽性。可见,欲望本身无法消除。但是人不能等同于动物是人与动物之间有本质区别。人是社会性的人,有复杂的社会分工,人还要接受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所以柏拉图在论述古希腊“理想国”的城邦时认为,按社会分工一旦从事政治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从事这份职业的人,他们灵魂深处有黄金,不需要现实世界的黄金。但是人一旦无限度追求利益,扩张欲望,不断挣脱道德和法律藩篱,放肆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黄金”,“欲望”因极限而转化为魔鬼,它会趁虚而入,来垂“钓”索取者的灵魂,将其坠入深渊而不能自拔。所以哲人苏东坡彻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盛夏时节,雨水勤发,池中之水涨满,游鱼也与池沿持平。一只浑身黝黄,毛色发亮的猫不知打哪儿爬过我家栅栏,许是受到池中鱼的诱惑,正虎视眈眈专注着水面。我猜它要有戏。果不其然,它见周围没有人影,突然一个虎跃跳上池沿,俯下身子,将爪子伸向水中捞来捞去,那样子像是一个纯真的娃娃,好可爱啊!它究竞是想吃鱼还是和鱼戏耍我猜不透,反正挺好玩儿。远在阳台的我瞅它捞来捞去,终究不得要领,竟然情不自禁的喊到:“蠢货!就凭这两下子还能摸到鱼?小时候没学过小猫钓鱼!回去取鱼杆呀,要不然我借你一杆也行”。我把猫真当成孩子了。专心捞鱼的猫偶听动静,警觉地缩回爪子,迅忽转身,怒目圆睁冲着我“喵呜!”一声吼起来。我猜可能是“讨厌,多管闲事儿……”之类的意思吧。由于我惊扰了它的好梦,从此我们之间结下樑子,每次相遇都远远地躲着我。我曾为讨好它几次送上美食以便缓和关系盼它再来。但它饱食后照旧不理我,全然不念我对它的好。它记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