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商铺 <p class="ql-block"> 可以肯定地是,我是在那个叫郭家店镇的地方遇到我的童年和少年的。</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小镇上的几条马路上一片漆黑,寂静无人,只有闭店的商铺招牌下的门灯闪烁着发黄的亮光,给小镇带来一丝柔情,一份温暖,一句问候。</p><p class="ql-block"> 这个坐落在松辽平原上的镇子,据说始于辽金时代,高句丽人曾在此筑城(小城子、花城子)居住。清初为蒙王旗地,嘉庆年招民垦荒,始有山东、河北等地汉民迁入。20世纪初期,这里是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屯,因一户郭姓移民在此落户,并在镇郊开了一处大车店,故名郭家店。到70年代因工业企业的兴起,加上有102国道和京哈铁路的贯通东西南北,小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工商重镇。</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时镇上人口虽有七八万人,居然没有公园,也没有广场,对于孩童来说逛商铺,是消磨时光增长见识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镇子以穿城而过的火车道为界,分为道上和道下。镇政府和商铺大多坐落在道上,我家亦住在道上,所以我对道上比道下更熟一些。</p> <p class="ql-block"> 大车店,道上最北面的商家大概是大车店。始于清朝未年的东北大车店到八十年初接近尾声了。所谓大车店,顾名思义就是为车老板开的旅店,有点像古代的驿站。这车自然就是指骡马牵引的畜力运输车。</p><p class="ql-block"> 来自附近各个乡镇村屯和外地路过的车老板,在城里卸完车、装完货或者赶路赶到这里了,由于路途较远,贪黑赶不到家了,身子也乏了,肚子也饿了,大车店便是他们最佳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镇上的大车店沿着县城至镇子公路边上一个很大的院子,一大趟坐南朝北的瓦房,屋里是一溜烟的大炕。院子可以存放许多马车、牛车、驴车等各种车辆。</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进去过一次,看见南来北往的、走南闯北的车老板聚集在大嗓门山南海北的唠着。有的吃着从家里带的玉米面大饼子、大煎饼,还有的就着咸菜、大豆腐喝两口。顺墙放着一排马鞭子、马鞍子等马具。大院马圈里牲口们也歇歇脚,不紧不慢地吃着草。</p><p class="ql-block"> 那个画面与电视剧《闯关东》中情景有几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 北山供销社,从大车店由北向南走不远是北山供销社。供销社是一个“丁”字结构的砖瓦房。供销社里有布匹、成衣、鞋袜,文化用品,也有农村土特产。我偶尔去买读书的本和笔,顺便各个柜台看一遍,因为常来新进了什么新奇的商品我都知晓。一进供销社就有冷冷清清的感觉,经常是售货员比顾客还多。</p><p class="ql-block"> 小学同学栾瑞章的父亲在供销社当主任,他家在供销社院里居住,多次到他家和院里玩,里面有大库房。</p><p class="ql-block"> 从供销社向南走三四分钟是一个十字路口,西行是通往二小学、蔬菜六队和荆家屯的道路;东行是通往镇文化站、北山煤建、镇政府、镇招待所、二粮店和北山药房的道路;南行是通往二副食、理发店、北山饭店、北山旅社、邮电局、照相馆、电影院、菜市场和供电所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大跃新小铺,就在南行右侧的路口。是我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买酱油、醋、咸盐、给父亲买酒都在这里。酱油和醋都用大缸装,我看见他们一桶一桶往里倒酱油或者醋,我常常怀疑缸盖如盖不严,能不能掉进耗子,也怀疑往里掺水。这里最吸引我的是看上去就香喷喷的光头、饼干、香蕉酥等干粮,虽然买不起,看一眼也解馋。</p><p class="ql-block"> 小铺店员不多,常去都认得。那个斗鸡眼、不苟言笑的张姓男人,后来居然当了综合商店的经理。那个皮肤白皙挺俊的下乡抽到镇上的外地女人,令人意外的被豆腐坊院里孙姓人家娶去当了媳妇。</p> <p class="ql-block"> 二副食是凭票买肉必去之地,一到年节买肉的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谁认识卖肉的师傅多砍点肥肉彪子,那牛逼了。那时吃顿肉美死了,不年不节的想都崩想。记得那时的猪肉一等的(最肥的)1.14元一斤;二等的,0.98元;三等的(瘦肉)最贱0.85元。平时每人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一斤,春节二斤。</p><p class="ql-block"> 还有刚从食品厂加工生产馋人的麻花和面包,记得四两粮票,2毛一个面包,1毛8分一个麻花。</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粉条都经常脱销,记得曾经托人买过三斤粉条。</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元宵节,父亲下午3点多才想起来买元宵,我拿着钱到二副食,已经售罄,又跑到道下副食店也空手而归。</p> <p class="ql-block"> 北山饭店是我儿时去过几次的饭店,但是没在那里堂食过。父亲出差回来喊一声,谁去北山饭店给我买一盘肉炒干豆腐,我听声急忙抢先应承,我愿意跑道,为的是见见世面,看看都什么人下馆子。到饭店里在柜台交款开票,一平盘肉炒干豆腐一毛五分。等烧好菜,服务员会喊号码干豆腐,我拿着手里的一小截票,对上号码即可领走,我乘热装入饭盒。我家前院邻居李文军的母亲在这个饭店当服务员,见我来有时会用勺子多给一点。这大概是我记忆中最初的送外卖了。</p> <p class="ql-block"> 北山旅社里面是什么情况不甚清楚,但是门口有一个外地人在此修脚,我记得清楚。杨树下,一块普通的小木板上写着“修脚”二字,招揽生意。平日里,他端坐在从南方带来的竹椅上,带着眼镜,为人修脚。我不知道他姓啥叫啥?大概三四十岁的样子,穿着一件肥大的盘扣的灰布衫,大大的脑袋胖胖的脸,好像大肚弥勒佛,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小镇的企业很多,工人们易患脚鸡眼,他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有脚疾的工人们。</p> <p class="ql-block"> 菜市场,在电影院斜对面。由长长的两趟敞开式的房子组成,一面由蔬菜村使用,一面由大城子村使用。这个菜市场只出售两个大队自产的应季蔬菜,所以只有夏季和秋季营业。蔬菜的品种为东北常见的白菜、土豆、茄子、辣椒、白瓜、窝瓜、豆角、黄瓜、柿子、韭菜、芹菜、水萝卜、大萝卜,胡萝卜等。中午和晚上下班时是人多的时候。买菜的人自带筐、篮子、布袋或者空手拿着蔬菜,没有污染环境的塑料袋。蔬菜大多几分钱一斤,价格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很少有人吆喝,各个生产队的蔬菜品种也基本差不多。我家离蔬菜六队很近,拉菜的车从我家门前驶过,当天有几个菜品上市早早就知晓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最热闹的时候是附近村屯香瓜下市时,三挂大马车装着满车的香瓜被买瓜的人围着,里三层外三层,人们挑选着,询问着,说笑着,卖瓜人一不留神兴许被人顺走几个瓜。顺瓜大多是半大孩子,抓着脸一红丢下就走,成功了兴高采烈狼吞虎咽。所谓顺就是偷。 </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个人卖菜的,有院子种植蔬菜的人家自产自用,多余了送给亲属或者邻居,都是免费的。那时的蔬菜都是纯绿色的,柿子咬一口甜的,黄瓜和水萝卜脆脆的,这些是当水果享用的。香瓜更是又香又甜,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 大百货商店,在北山饭店的十字路口向东走下一趟街的路口即是。商店是临街三角形的砖瓦建筑,顶角处是大大的带玻璃的木门自动开合式的。这是小镇最大的商铺,可以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来形容里面的众多商品。来自国营纺织厂的布匹质好价优,有常用做衣服用的白棉布、黄棉布、蓝棉布、黑棉布、灯芯绒布,还有做被褥用的各色花布,大绒布,甚至高档地的确良、的确卡布,无论买什么布不仅要给钱,还有给布票。</p><p class="ql-block"> 有结婚用布多的人家或者把布票攒起来用,或者与人的布票串换用。当然孩子多的家庭,因为棉布不禁磨损,布票也不够用。那时的工厂都发劳动服,虽然也是棉布的,但是厚实耐磨损,特别禁用,是解决布票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农村人劳动强度大,费衣服,又没有劳动服,常常要打补丁。镇上的人穿着打补丁衣服的也不少,没人笑话,大家都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人穿着白净的的确良衬衫,加上年轻靓丽,那将成为一道吸引人眼球的风景线。除了布匹,大百货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成衣,高档漂亮,价格令人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烟台的北极星牌挂钟清脆的报时,上海牌手表滴滴塔塔的行走,红星牌、上海牌晶体管收音机里传出小喇叭的广播声,还有蝴蝶牌、飞人牌缝纫机有着迷人的身姿,这些紧俏货、奢侈品凭票才能购买,好像一个单位一年才能分几张供应票。</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有一台收音机,得边敲边听,向阳院的事故、岳飞传等好些故事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来的。</p> <p class="ql-block"> 二粮店,就在大百货的西边。这里是距我家最近的粮店,还记得拿着红皮粮本买粮的情景,很多的时候都需要排队。按照供应标准每人每月一斤大米,二斤白面,还有少量的高梁米、小米,余下的都是玉米面。那时管大米、白面叫细粮,细粮是给老人吃的。孩子们主要吃粗梁,那时基本是天天玉米面饼子、玉米面窝头、玉米面糊涂,吃得见了玉米面胃就反酸。到加工点换一点玉米面面条也是一种改善。</p><p class="ql-block"> 过年过节能吃上一顿大米饭或者蒸馒头、包饺子,吃到嘴里美到心里。偶尔父亲出差从外地带回几斤挂面,泡点酱油拌点大酱,特别香。</p><p class="ql-block"> 父亲认识二粮店的姜主任,得到有过几次用玉米面的定量买几斤高粱米照顾,心里感激不尽。记得一斤大米1毛7分5;白面1毛8分5;玉米面7分;高粱米1毛;小米1毛2分;豆油8毛。</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手攥着5块大票买粮,排到窗口开票时发现5块钱丢了,当时眼泪就流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顺着大百货向南走,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地势北高南低,路过日杂商店、木制品厂、劳动服务站、派出所,就到有人看守值班的火车道口。</p><p class="ql-block"> 越过道口就是道下,道下也有许多商铺,如道下百货、道下副食、红旗饭店、道下煤建,除了生产资料商店、五金商店、澡堂子以外,其它与道上大同小异。 </p><p class="ql-block"> 五金商店,在头道街上。全名应该叫五金交化商店,主要供应工厂五金电料、工具、轴承等常用机械配件,与老百姓生活关系不大,商店里有修理收音机的柜台,我去过几次修理收音机。这里出售永久、飞鸽、红旗牌响当当的名牌自行车,都是摆设,一般人搞不到自行车供应卷,望车兴叹。父亲利用工作之便,为在四平207医院住院期间认识的一个四川老乡,买了一台永久牌自行车,把我们羡慕够呛。</p> <p class="ql-block"> 道下临街一户人家很特别。他家在道口与头道街连接的匝道转弯处,也就是生产资料商店东侧,面向大街开着两扇老旧的木门。这户好像有两个老人和一个男青年、一个女青年,都过了成家的年龄,均未婚配。他家与众不同地饲养了一只奶羊,还经常把自家闲置的农具、生活用具、用品摆放在门口售卖,这些东西看着有些年头,说明这户人家过去家境殷实,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 澡堂子在二道街,造纸厂对面。标准老式澡堂子的风格,很大的换衣服和休息的大厅,洗浴大厅里记得好像有两个泡澡的池子,一个滚烫的热水、一个温水。池子用白色瓷砖镶嵌。大厅举架很高,起码有两层楼高,屋顶有四面的窗子,打开时屋里聚集的热气可以迅速的飞走。透过窗子玻璃可以看到天空中游走的白云。洗澡的人要换上木屐进入澡堂,走起路来格叽格叽地响,这令我想起日本人穿着和服走路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这些商铺除了供销社、日杂商店、生产资料属于县社大集体的,其他都是国营的,因为体制原因加上物质匮乏,尤其是老百姓手里没钱,根本没有消费能力。无所谓服务好坏,能买到已经不错了。在商业系统上班是很不错的工作,干净、轻巧、体面、没有夜班,有时还能帮到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这些国营的、集体的商铺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还原于市场原来的本色。一些商铺以个体户方式存在着,虽然是夫妻店,但是品种繁多,价格合理,服务愈加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家二小学西的那道街,临街人家原来都是平常百姓人家,现在几乎都开起了烤肉店。纯正的羊肉,不掺假,足斤足两,烤法特别,远近闻名,吸引了吉、辽两省及外地的宾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与烤肉来一场美丽的邂逅,请到最西面的烤肉店--隆佳园。这家店是我同学家开办的,夫妻两个诚实厚道,童叟无欺,老板娘还可以给你来一段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阿庆嫂唱段,字正腔圆,有模有样,把你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洗尽铅华,小镇恢复了往日的恬静安宁,垂柳轻扬,依然那样朴实无华而又妩媚柔情。昨日的繁华与喧嚣,已是遥远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