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崔霄/文.图.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炎炎哪快活</p><p class="ql-block">那坡感驮邀君来</p><p class="ql-block">泉涌山谷洞中流</p><p class="ql-block">阵阵凉风惹人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口吸尽天中云</p><p class="ql-block">丹桂塔水儿童嘻</p><p class="ql-block">莫道边关无胜景</p><p class="ql-block">感驮风光赛仙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驮岩位于广西那坡县城北约500米处的后龙山下,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感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广西那坡县城北约500米处的后龙山下,呈天然洞穴,故称"洞穴遗址",现存遗址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文化堆积约400平方米,2000年7月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驮岩遗址首次被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97年8月至2000年9月,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和我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及整理,共挖掘探方十三个,揭露面积380平方米,发现墓葬三座、灰坑一个、用火遗迹多处,完整的陶、石、骨、蚌、铁器千余件,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的变化,感驮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三期。从文化层堆积情况推断,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感驮岩遗址的发掘是广西地区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独特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牙璋的发现、证明感驮岩遗址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也为越南北部冯原文化牙璋的来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感驮岩遗址的发掘填补广西史前文化空白,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古代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驮岩位于那坡县城后龙山山脚,洞口向外敞开,高约15米,额刻“吸尽天云”4个大字,岩顶石壁斜伸入内,斜壁下便是一个上百平方米的洞厅。岩口有人工建造的山门1座,门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青砖砌墙环护。墙壁上的字画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门外两侧置石狮两头。过山门后,通过右厢房月亮小门即可进入洞内。洞内有石柱、石笋、石幔、石花,或似观音坐莲,或似飞禽走兽。洞内右侧流出一道泉水,清澈见底。沿着出水口进入内洞,洞道宽窄不一,幽暗而冰凉。有人进去500多米,尚未到头。据史载,感驮岩在宋代便是当时镇安峒主的官署。明清以来,官宦豪绅、名人文士常来游观,在洞壁上留下许多题咏和字画。1957年、1997年在洞内出土了一批石斧、石凿、石针等石器。原来,感驮岩是古人类活动的地方。岩前有一个汇集数股清泉而形成的碧绿平湖,宽约3000多平方米,湖边垂柳成荫,更有亭廊相配,方便人们游息。湖心偏西的一块大盘石上,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丹桂塔”,有小桥与湖岸连通,塔高15米,六角形,3层,飞檐,塔顶葫芦用三合土塑制,塔门向南。内有木梯通至顶层,每层大门均有对联。一层门联是:“宝塔崇隆,宛若群山集岚;龙潭浩翰,依然万派朝宗”。二层门联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三层门联是:“双目观北斗;一笔转春风”。塔中原供有诸佛神台,现已无存。登塔可观城郊附近景色。</p><p class="ql-block">感驮岩冬暖夏凉,是那坡人民的避暑胜地,炎炎夏日里,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在这里纳凉,游泳,打牌,吹拉弹唱,好生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借同事,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作于2022年5月29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