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的那些端午节

小桥

<p class="ql-block">  五色新丝缠角棕,菖蒲美酒清樽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要到了。每每过这个节日,总会想起儿时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端午节。心里又会感觉到温馨。</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儿时,是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物质乏匱,粮油米肉都是凭票供应,但无论怎么困难,每逢端午,父亲每年都会很隆重的做上满满一桌子菜。并请来最尊贵的客人,大家共度端午佳节。</p> <p class="ql-block">  请来的首位贵客,是我外公的姑妈,我们称呼她为“姑姥姥”时年80来岁。银发皓首,和蔼慈祥,精致整洁。她老人家可能早年丧夫,承继过一个儿子,后来死了。她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一位国民党罗姓师长家做佣人。小时候我随外公去过几次住在长沙城南路的罗师长家,看望姑姥姥。那是一座带花园的大公馆。花园里有凉亭,种了好多的梨树,柳树。公馆上下两层,青砖铺地,罗师长是湖南永州人,名罗子雯,原国军77师首任师长,中将军衔。1949年在长沙随唐生智在湖南参加末班和平起义。人民政府优待起义人员,解放后他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参议室的参议员。我和外公去罗公馆,见到的罗师长是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看来是个文化人,家里有好多藏书,我初次去时,罗老先生正躺在一张铺有虎皮的躺椅上看书,看我们来了,欠了欠身和外公打了招呼,便又去看他的书。罗老先生有个女儿,入赘了个贵婿姓汤,据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的侄儿。其家在长沙开金器店,罗大小姐和汤公子都是文化人,两口子解放后一直在长沙的学校当人民教师。因为姑姥姥曾带大了罗,汤家里的两代人,加之为人老实,忠诚,善良,勤快,倒也很被罗师长一家人尊重!他们一家人叫她为“干婆”也把老人家当做家里的长辈看待。文革时期红卫兵到罗,汤家抄家,罗家把一些金银首饰交给姑姥姥收藏,红卫兵没有在罗府搜到什么财物,要检查姑姥姥的卧室,她老人家说,“我是他家的佣人,也是个无产阶级。”她坚决不让红卫兵搜查,最后为罗家保住了藏匿在姑姥姥处的财物。罗老先生的外孙子汤利坨和我同年,后来我们成了的一段时间的好朋友!汤,罗两位老师过世后,汤家后人把他们都葬在了姑姥姥和外公的故乡,而没有埋葬在长沙。</p><p class="ql-block"> 姑姥姥因为一生没有生育,因此把家族里侄儿辈当成自己的子嗣看待,一生积蓄,大都用在资助侄儿辈身上。解放初期,外公唯一的儿子(我的舅舅)因肺炎差点送命,是姑姥姥,叫了东洋车,送舅舅到湘雅医院,打了盘尼西林油,(现在的青霉素油剂)救了舅舅一命。外公也把他姑妈当做亲娘看待。后来姑姥姥被外公接到乡下养老送终。最后外公外婆去世后和姑姥姥合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贵客是一位吴姓的老太太,是父亲的同乡。也是个很慈祥的老人。她和家人先于父亲来长沙讨生活。住在长沙浏城桥边上的城基台;父亲3岁上死了爹,11岁又死了娘。是个孤儿,年轻时从湘乡双峰老家来长沙讨生活,估计得到过这位吴姓长辈同乡的照顾,因此父亲对她很是尊敬,逢年过节做了好吃的总会接她来家里吃饭!</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是我的外祖父,他既是客人,又不算客人,因当时外公还在长沙城内的坡子街红星文具厂上班,到了六十岁厂里仍然不让他退休,要他留在厂里带学徒。为了上班方便外公平时住在我们家。礼拜天休息才过舅舅家。</p><p class="ql-block"> 外公是一位手艺人,解放前湖南汨罗川山坪,高家坊一带有不少传统的毛笔制作人。作为汨罗人的外公就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外公过去可能读过书,属于有些文化的人,尤其写得一笔好字,这点我从他用雕刻刀在毛笔杆上刻的古诗词字句上可以看出来。外公的毛笔制作技艺很好,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在长沙制作毛笔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二年毛泽东在长沙领导工人运动,先后组织过长沙泥木业,理发业,人力车业,织造业,缝纫业,制笔业,铜馆陶业的行业工人大罢工,外公参加了这个运动,被笔业推举为五百店业人员的代表,随毛泽东与官方谈判。外公说毛润芝先生布衣长衫,经常在夜里召集他们开会,商议罢工事宜。长沙笔业工人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起全体罢工,向店主提出要求增加工资、不准私自开除工人等六项条件。罢工坚持了四十天,最后店主内部起了分化,终於和笔业工会谈判,於十二月二十三日签字,答应了工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外公有了自己的家庭毛笔作坊,后来公私合营进了长沙市红星文具厂当技术工人。直到71年去世。</p><p class="ql-block">外公是个很爱学习的人,六十年代,估计他办了长沙某图书馆的阅读证,常常下班了后带了一些盖有图书馆印章的古今中外书籍回来读。记得有姚雪垠写的《李自成》还有一次他看的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p><p class="ql-block">这些书,他晚上下班回来了看。我白天看,那时候跟着他,我也读了不少书。</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每逢端午节的家宴不但丰盛,而且其乐融融。父亲和吴老太用我们听不懂的家乡话聊天。孩子们围着姑姥姥要她讲故事,父亲对老人家照顾特别的细心,记得姑姥姥坐上席,坐在我家的大床上,老人家个子矮,一双小裹脚够不着地,吊在床沿,父亲特地拿来一个小木凳给老人家垫在脚下。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细节一直记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父亲做的菜肴,大致记得有放了大蒜子八角茴的红烧肉,腊肉炒蒜苗,鳝鱼紫苏炒黄瓜,炖鸡,肉炒湘粉,米粉蒸肉,白糖蒸蒜子,皮蛋苋菜等,当然还有给孩子们涂抹在额头上的雄黄酒和大人们喝的湘白酒!父亲在一九五零年到铁路系统工作之前,在长沙浏城桥的一家酱园学做了八年的厨师,做得一手好湘菜,所以吃过他做的菜肴的人无不叫好。端午节的菜当然都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过端午总少不了吃粽子——这种用箬叶或者苇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节庆美食。</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家包的永远是用糯米和食用碱包出来碱水粽,从来不包豆沙粽和什么肉粽,一是没有那个条件,而且长沙人的习俗好像也只包这种粽,我估计是碱水粽能放上很长的时间而不会变馊。母亲包的粽子,父亲总是用小火慢慢熬足5个小时,直到粽子外观没有了米粒形,儿时的家里的粽子总是那么软糯可口。</p><p class="ql-block"> 邻居家有位广西的老太太,她家包粽子从不用食用碱,而是烧一大把稻草,然后把草灰烬水去泡糯米,做出来的味道和食用碱做的粽子是一样的,甚至还要好吃些。我这才明白稻草灰烬也是碱性的。过去的乡下哪有去买食用碱的呐?聪明的先人们从大自然中提取需要的食材!</p><p class="ql-block"> 长沙人端午餐桌上少不了盐鸭蛋,估计来源于有些地方尤其是江浙人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在长沙黄鱼难求,盐鸭蛋好做!长沙黄泥巴加盐加酒做出来的咸鸭蛋,筷子一戳破就流油。这是我们从小就常吃到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端午节大人们总不会忘记用雄黄酒给我们额 头上涂抹一个“王”字并煞有介事的告诉我们:雄黄酒能够辟邪去毒。防蚊虫蛇蝎叮咬。小时候我们用过的一种长长的用皮棉纸包裹着锯木屑做成的蚊香头上就涂有一截红色的雄黄浸泡液。那时候每家都会有一瓶用雄黄酒泡的大蒜子浸出液,蚊虫叮了涂抹能止痒。而且据说有千年修为的白蛇🐍娘子和青蛇仙子也没能抗拒过雄黄酒的威力,喝下后竟然现了原型。因此孩提的我们深信了雄黄的威力,以至于天真地想,今后若进入山林一定要带上雄黄粉让蛇蝎不侵。</p><p class="ql-block"> 后来长大了,知道雄黄也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化合物。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加热后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所谓雄黄酒能避蛇虫可能只是古人出于以毒攻毒的臆想。如果说雄黄酒能让蛇蝎避之,那可能只是雄黄酒中的硫磺的刺激气味随酒精挥发后蛇不爱闻罢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多家媒体对蛇怕雄黄一事做过实验,曾有媒体将涂满雄黄粉的白老鼠放在蛇面前,最终也是被蛇吃掉,但蛇并没有因此而死去。这说明,雄黄对于蛇来说,并没有完全的防御作用。看来过端午节少量饮雄黄酒,用它来避蛇虫,缺少可取性,估计不会被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逢端午节大人们都会在大门前挂上一束艾叶菖蒲。到现在这个习俗被我们这一代人继承。</p><p class="ql-block">  艾叶真的是个好东西。干艾叶将它制成艾条或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和气血。现在每年端午节插挂的艾叶菖蒲我都不会丢掉,有时皮肤过敏,染发后头皮发痒,用它加盐,加姜皮煎水止痒效果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我们小孩子都喜欢挂香包。香包为菱角型或者囊型,内有香料,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很好看的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形状,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听大人们说香包能避邪避虫。</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拆开过一个端午香囊,只认出了一味中药,就是大黄。大黄是一种去火败毒,能治疗便秘的泻药,有特殊的香味!据说端午香囊放的是:苏合香,山奈,辛夷,香附,丁香,肉桂,佩兰,薄荷,香茅,白芷,迷迭香,青蒿等等中药香料。但估计所有的香囊都不会少了大黄这味香料!有的药店把香料磨成粉状制成药块,再放入布料包中。这样香囊既好看又好闻。还很小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们每到端午节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在端午前后,去湘江河边上看端午大水。</p><p class="ql-block"> 阴历四月底,五月初,湖南正好进入了雨季,每年都会发大水,我们称之为“端午水”每逢这个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总要去看漫过江堤的洪水。洪水有时</p><p class="ql-block">涨到了如今的湘江大桥引桥处,过去的省航运公司大楼前,有时候水竟然漫到了蕃城堤街口。一泓浩浩荡荡的黄水,淹没了桔子洲,平时被桔子洲一分为二的湘江,连成了一条大河。此刻的湘江河面比平日宽阔了许多,水势极为壮观。轮渡码头河边的西长街,下河街的民居已经被水浸泡。江水奔腾喘急,打着漩涡,带着江面飘浮的木头树枝翻滚着从眼前漂流而过!江上少了好多行船。我和小伙伴三毛,总会站在漫过江堤齐膝的洪水中,看着这滔天的洪水带来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说到端午节划龙舟,儿时的我们倒是很少看到。因为当时的湘江河边从民国时期就禁止端午的龙舟竟赛。理由是容易发生戒斗和溺亡事故。解放后长沙城区内的湘江河段也的确很少搞龙舟的比赛。如果城内的人要看端午划龙舟话,要到东郊的东屯渡的浏阳河边才能看当地人举办的划龙船比赛。因为太远,所以小时候城里的孩子们很少看到划龙船! 不过长沙地区的人民还是很爱好龙舟竟渡活动。民间有“长沙十埠九龙舟”的说法。市郊区浏阳河上当地百姓们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也搞得很热闹。吸引了不少市内民众。文革时期,划龙舟被当做“四旧”被禁止。78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东屯渡浏阳河上历年恢复了隆重的龙舟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过去了我常想:我为什么会特怀念儿时过的那些节?为什么每次想起会倍觉温馨?我思忖;那是因为呵护我们的父母那时还健在,兄弟姊妹还没有分开,我们有个家,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放松的暖窝。有家在,我们感觉踏实,和家人在一起我们感觉幸福。而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总是将家人们其乐融融的团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希望我们民族传统节日能被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写作于2022年端午节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