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椋鸟

野狼

<p class="ql-block">一次偶遇,我们发现一棵树上有丝光椋鸟,根据经验判断此树很有可能会有丝光椋鸟的巢穴,通过细细观察果不其然在离地八至九米的树杆上有一个鸟洞。而且在洞口的右上方有一只丝光椋鸟,嘴里似乎还叼着食物……</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厘米。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与雄鸟相似。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繁殖期5-7月。营巢于阔叶树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水彬树洞中,也有在水泥电柱顶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营巢。通常成群到达繁殖地,4月末5月初开始分散成对,5月初至5月中旬即开始寻找巢位筑巢。孵化时间大至13天左右。一窝产5一7枚,蛋淡蓝色,无光斑。</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这窝丝光椋鸟,根据分析观察已进入到雏鸟出巢的阶段。否则不会常时呆在一棵树上,并且发出的鸣叫声,似乎是在预警……</p> <p class="ql-block">不错!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雏鸟蠢蠢欲动。从发现鸟洞到第一只雏鸟离巢也就半个小时。现在是北京时间16点,再过一个小时天色将渐渐暗下来,这个时间段雏鸟是不会离巢的,明天我们还有希望,还来得及拍摄。</p> <p class="ql-block">天不亮我们从家出发。天气预报说多云,可整个上午都在下雨,雨势虽说不大,但细细的毛毛雨对拍摄极为不利,速度不敢提,光圈又不敢收小,深怕lSO感光度窜上去。惟一解决方法,对洞穴周边进行清理,让光进去,只要洞穴处亮起来什么都好说。</p> <p class="ql-block">昨天傍晚回家时,好友提醒,再来时别忘了带上修剪工具。今天我是万事俱备,不仅修剪工具带全了,而且还带了备份。关于修剪树杆上洞穴周边的遮挡物是有考究的,什么时候清除,怎样清除,分几个阶段进行?这决容不得半点失误,更不允许糊来,否则会伤害到雏鸟,影响到它们正常发挥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早些说过丝光椋鸟抱窝,雌性鸟一窝产蛋能产五至七枚,根据全程拍摄记录,此窝雏鸟共有五只,这张照片右侧一只是雄性鸟,其余四只是雏鸟,老大老二在雄鸟的左侧,老三老四挤在洞口,老五尚小一直没见到影子。有人问:雌鸟哪去了?我哪知道!假如都在,你还会相信此片“全家福”是真的吗?</p> <p class="ql-block">说到“全家福”,突然想到“半家户”,像上一張照片不是一个完整的家,而是个“半家户”。“​半家户”起源于特殊年代,主要指在特殊年代革命立场“不坚定”,阶级成分“有问题”的家庭强制一分为二下放农村和在“上山下乡”后在农村嫁人或娶妻后又返城的知青。当下比喻不完整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家庭成员凑齐称“全家福”。照片尺度在36×24 mm尺寸大小的规格时,称全画幅,与35mm胶片相同。全画幅的单反相机加定焦镜头拿来拍鸟,操作起来並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受到某些条件限制时,没有“半画幅”加变焦镜来的爽快和便当。用“全画幅”加定焦头拍鸟画面清晰,质感强烈。尤其是拍定点鸟画质没话说。但要拍动感的作品,也就是摄鸟人常说的“飞版”时。“全画幅加定焦”绝对干不过“半画幅加变焦”来得灵活,当然了“半画幅加变焦”也有缺陷,照片成像相对要差一些。按同仁的说法,“什么反、什么头”都要拥有!但这可能吗?</p> <p class="ql-block">我拍这组鸟片用了二种器材,前五张用的是佳能半画幅加变焦头,后面用的是全画幅加定焦头。二种不同设备拍出来的画面完全不同,上一种看起来相对于后一种画质要稚嫩很多,没有穿透力,也更淡不上有质感。拍出来的鸟片就像画画,失去了鸟儿本有的灵魂。但“半画幅加变焦”也有好的一面,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比较灵活,容易抓拍到“飞版”。</p> <p class="ql-block">这次拍丝光椋鸟,身边有一位同仁同时使用二种机型,一个拍定点,一个用来抓拍。不像我反复移动,累不说,浪费时间不说,要命的是关键时刻失去了好多生动有趣的瞬间。用“全画幅”来拍鸟当然也有优势,加上机器本身的性能和特点,比如:焦距自动微调、色彩漂移、多重曝光、焦点跟踪等等,如能参透灵活使用拍摄起鸟片绝对没话说的。</p> <p class="ql-block">拍鸟有人讲究清晰度,有人喜欢拍意境。重点放在鸟身上,鸟儿除了清晰便是鸟儿。把侧重点放在想要表达的叙述上,除了鸟儿还有环境,将动与静结合,把死的和活的交融在一起,拍摄出来的效果,一定能给看你片子的人带来一种在自然环境下对大自然产生的美感而深深感到震撼和愉悦。</p> <p class="ql-block">拍单个的鸟与拍二个甚至更多的鸟在一起时,光圈设置是主要的。行话说:光圈决定景深。光圈大景深小,反之景深大光圈小,这是不可颠覆的道理。但有些时候景深除了光圈的因素外,也要考虑拍摄角度,不能合理利用角度而仅靠光圈来决定一切,有些时会白白浪费器材的功能,甚至会导致片子质量的下降。</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与其它利用洞穴繁殖的鸟儿一样,对于洞穴清洁的认识有很高的要求,它们一般情况下决不会将粪便拉在洞穴里。这方面丝光椋鸟的雏鸟们做得非常棒,在拍摄过程中,我好几次看到它们吃下东西后,拉便时都是自己将排泄物抛出洞外。</p> <p class="ql-block">丝光惊鸟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不过在育雏阶段由于雏鸟食量增大,丝光椋鸟也会捉一些所谓大的爬型动物,比如:青蛙(田鸡)、蜥蜴(四脚蛇)来喂养后代。以上有些景头,不伦公的母的看起来嘴里一口黑色,其实就是吃桑葚造成的,当然桑葚不仅仅只是黑色,也有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丝光惊鸟是留鸟,出生在哪活动范围到不了哪去。一般都在出生地的周地游荡。我们拍它也不是一次二次,说实话此鸟並不稀有,种群也不在少数,它们属国家三有野生动物。一般外拍时看到它也不会刻意抓拍,除非有深动的画面与情节,否则不会去惊扰它们。</p> <p class="ql-block">这次拍摄丝光椋鸟纯属偶然,从正式拍摄到雏鸟全部离巢仅仅只有二天。拍摄过程不算辛苦但也没少受罪,尤其是在荒郊野外蚊虫肆虐的情况下,再加上半天是在细雨中拍摄,没有韧性,说实话是坚守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此鸟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已适应新的环境,它知道我们对它不构成威胁,胆子也越来越大,此时的它发出的鸣叫声,不是受到惊吓时发出的预警信号,而是在催促老三,该到离巢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夕阳无限好,此时的光线非常柔和,不过离家还有16公里的路程,再不走,到家该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