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观象山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人们都习惯把青岛称作“岛城”,其实青岛更是一座“山城”,起伏的丘陵簇拥着错落有致的绿树红瓦,构成了碧海蓝天映衬下的独特城市风光。青岛的路有许多是环山沿海而建的,布局的方式看上去有一些散漫,实际上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理,城市的迷人之处,就在这样的兜兜转转之间。</p> <p class="ql-block">青岛的老城是一座挖掘也挖掘不完的宝藏,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隐藏在里面,仿佛每条小巷的深处都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所以我一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在周末来探访。 这次我选择的目标是观象山,而骑车去观象山也是我的头一次。要骑自行车去观象山,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因为青岛天然的丘陵地貌导致了非常多的大上坡,所以有人说若是在青岛骑自行车,不是一个“酸爽”便能概括的。我依山就势的一路登高,在老城区那些熟悉的街道当中穿行,时不时的会碰到路边的小摊小贩,还有各种有烟火气的小店,这样的场景让我觉得很受用,也是我喜欢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在沂水路上工作过好几年,所以这一代周边的区域也常常会唤起自己对那些年月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往观象山顶行进的第一个目标,我选择了望火楼,即便我的车子是变速的,到了一些特别陡的坡段,我还是下来推行了。望火楼大约建成于100年以前,是德国人设计的,当时的功能是消防瞭望塔,每时每刻都有人员在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楼内的值班员便会拉响楼顶悬挂的铜钟示警,并指引消防队员出动。那时的望火楼是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后来,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这栋建筑也成为了城市历史中的遗迹。如今的望火楼被周围的居民楼包围着,已经看不出当年的高大了, 十几年前的一场修建,后来变成了原址重建,现在的望火楼已经不是原件了,想想有点可惜,好在是位置和体量都没有变,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标记吧。城市当中,每一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传达着最基本的时代情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无声地传递着某种声音,我认同这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观象山上已经盖满了住宅,透过住宅的红瓦顶,可以看到远处林立的高楼,在当年那么强烈的开发冲动下,青岛能够保留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城风貌,实在是一件幸事。</p> <p class="ql-block">我还是从城市的档案照片当中找到了一张观象山的老照片,那时候山顶上的观象台好像是一座城堡,俯瞰着山脚下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望火楼,再往上走不远,便是观象山公园了。这座山旧称“大鲍岛东山”,海拔不到80米,100多年之前,山上建起了观象台 ,后来山的名字也就成了“观象山”。其实这座小山的名字也是随着功能在变,德国人在山上建过贮水池,那时这座山就成了“水道山”;1914年,第一次日占时期,观象台改称“测侯所”,山名也叫过“测侯山”。直到1924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接管青岛的时候,山的名字才定为了“观象山”,一直沿用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从密密麻麻的建筑中进入公园,一下子就觉得豁然开朗了,公园里的植被很好,空气新鲜,充斥着鸟语花香。 藤萝架下的紫藤正是花期,淡淡的紫色流瀑垂下来,是优雅又难以掩饰的芳华。公园的小广场上一群大爷正在打“够级”,而围观的大爷比桌上的那六个人要多不少,这种牌局发源于青岛,如今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在观象山上,所以不大的广场,却有一个大气的名字叫作星宿广场。前几年比较火电视剧《父母爱情》里梅婷和郭涛翩翩起舞的地方,也是这个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过了小广场上一个短短的缓坡就会看到一栋精致的石头建筑,小石屋完全是由青岛当地的崂山花岗岩砌成,雕凿的十分精细,屋顶呈攒尖式,有点哥特式的影子,四周的拱券让人感受到的是罗马建筑风格。仔细看看细部的装饰,又有中式垂花门的垂莲柱,建筑外围的花岗岩护栏上刻着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这栋小在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的所在,石屋的内部有一口旱井,旱井的底部镶嵌了一块玛瑙,这便是我们国家的水准原点了。</p> <p class="ql-block">水准原点是水准测量传递海拔高程的基准点,也就是国家高程控制网中水准点高程的起算点。都说测量是科学的起点,那这里便是中国高层测量的起点,不管是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程,还是任何的工程建设所要的高程都是从这里引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在青岛港一号码头的端头,有一栋小房子,里边是大港的观潮站,从我现在的办公楼上就可以望得见。那是我国连续观测潮汐数据最长的一个验潮站,1956年建立的黄海高程系统,就是从这个验潮站引出的,观象山上的这个原点就是这样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我国现在使用1985高程基准是在1956年高层基准的基础上做了一次校正的推行的,现在观象山上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4米。来到这样的地方,当年读书时学过的《测量学》知识就派上了用场。</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地方,我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测量员的经历。我做测量员的时候会经常背着水准仪去做外业水准测量。水准测量要求从水准点引测其它点位的高程。这就要依靠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布设并测定的高程点了,这些点称为水准点(Bench Mark),简记为BM,那些年,我们测量高程的时候,总会有一个BM0,就是我们工程所在地的水准点。</p> <p class="ql-block">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从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p> <p class="ql-block">想想当年那些背着水准仪和三脚架,拿着木桩,铁钉和装着红油漆的小桶在野外当测量员的日子,也是一种亲切的怀恋。</p> <p class="ql-block">离水准原点不远的地方,便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青岛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开展,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地标,当时的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我推着自行车来到了1931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台面前,这里面配置有我国从法国引进的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当年这台望远镜的使用也标志着中国的天文事业步入了现代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由于观象台的存在,“穹台窥象”也成了三十年代青岛的十景之一。这个景观和大家熟悉的飞阁回澜、汇滨垂钓、琴屿飘灯和燕岛秋潮等等都是齐名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座观象台就不能不提到蒋丙然先生,蒋先生是福建闽侯人,1908年由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获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北京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过气象学,1924年出任青岛观象台长。这座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当年便是在蒋丙然先生的主导下建成的。造型独特的圆顶成为彼时青岛的一个崭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观象山上的这座观象台不仅开了中国近代天文学研究的先河,而且还开始了中国的海洋研究。上个世纪20年代末,北京大学的宋春舫教授来青岛避暑,住在蒋丙然家中。宋春舫谈及自己游学摩纳哥海洋博物馆的经历,认为临海而居的青岛,有必要开办一个海洋研究所,两位先生一拍即合,于是,1928年末的时候,青岛观象台便成立了最初的海洋科。海洋科的首任科长就是宋春舫先生。</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去查访宋春舫先生的成就,首先会发现他是一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是我国现代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学者。30年代初,国立青岛大学存续期间,宋春舫还青岛大学图书馆的创建人。图书馆由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先生兼任馆长,已是后来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宋春舫先生开创的褐木庐,是一座戏剧主题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数千册中外戏剧的典籍,是近代青岛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戏剧文献史上的重要篇章。由戏剧作家成为海洋科学家想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宋春舫先生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青岛观象台的建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中已经不显得那么高大了,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是青岛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另外,1932年开馆的青岛水族馆,蒋丙然和宋春舫两位先生也是重要的推动者,蒋炳然先生还担任了青岛水族馆的首任馆长。</p> <p class="ql-block">一座普通的山丘,由于有了这些传承的人文故事,而变得让人回味无穷,我想起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老话。</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的父亲王应伟先生,也是中国天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位泰斗级人物,当年也曾在青岛观象台工作过,当年担任的应该是地震科的科长,这也有了王大珩先生在礼贤中学求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90年代,我曾经与为青岛观象台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孙寿甡台长有过几面之缘,对他那种以台为家的执着精神印象深刻。后来有缘读到了老台长的女儿,后来也成为台长的孙立南女士怀念父亲的文章,“人间观日月,天上抚星辰”的深情讲述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观象台的楼前有一尊雕塑,是一个小男孩儿坐在妈妈的膝前,仰望星空的形象,雕塑的名字叫做“天上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儿的形象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就是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传承。 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我们都不要停止仰望星空。</p> <p class="ql-block">观象山公园里隔着水准原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名为《宇宙》的雕塑。平面太极图被演绎成立体的形象,是青岛本土雕塑家张白涛的作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太极代表了宇宙,而立体的太极图似乎是更好的演绎了宇宙的运行。</p> <p class="ql-block">绕过观象台的圆顶建筑,我便来到了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90多年以前,青岛观象台代表中国先后两次参加了万国经度联测,并且取得了令世界同行高度认可的成果。纪念碑1987年落成,花岗岩材质的碑身上镶嵌有地球仪,标有经纬线。</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正面是天文学家张钰哲题写的“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张钰哲先生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和蒋丙然先生是同乡,也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正是这位张钰哲先生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解决了“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背面刻有第一届(1926)万国经度测量青岛地理坐标:东经120˚19′ 北纬36˚04'。</p> <p class="ql-block">碑体底座背面是时年85岁高龄的青岛书法家孙一清书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经度测量纪念碑,我又沿着地图上的指引来到了建于1905年的地磁房,这是中国最早的地磁点。</p> <p class="ql-block">地磁房整体用白石筑成,据说建房子所用的每一块石头,都要经过严格的化验,不能含有任何铁质成分,以防对地磁测量造成影响。</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是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小院落的门锁着,茂密的枝叶从墙上探出来,展示着一种穿越了历史的繁盛,历史就隐藏在这样平淡无奇的光阴里,就在这座小小的山头上,有那么多近代的文化名人和科学家在这里辛勤地工作过,今天我来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观象山公园的路绿地里,淡紫色的漫长春花开了,安静且优雅,我时而骑行,时而推行,沉浸在观象山的秀丽风景和历史足音之中。</p> <p class="ql-block">从观象山的北麓下来, 我经过了圣保罗教堂,这座教堂建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在青岛留下了很多作品的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的,清水砖墙特别的耐看。道路两旁和院落里的泡桐花正在热烈的开着,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优雅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我在淋漓的汗水中,感受着这座熟悉的城市对我的熏陶,我想这便是身体和灵魂同时都在路上的感觉吧!其实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是一个生命体,这样的生命体自身演进并记载着曾经发生的一切,过往的故事让城市变得丰富且生动, 而我们只需要一双愿意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就足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