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下马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全长有八百余米。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便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事实上,这里的祠和墓皆为明代所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元年(1667年),咸宁知县重整修葺董子祠,后在门前刻石《下马陵》。由于长安官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p><p class="ql-block"> 宋代苏舜钦《过下马陵》:“下马陵头草色春,我一怀古一沾巾。陵边又有累累冢,应是当年取酒人”。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西汉哲学家、儒士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学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父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之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都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p><p class="ql-block"> 董子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一生经历三朝(文、景、武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汉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墓封土周长40多米,高6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董仲舒墓”碑一通。20世纪50年代此墓损坏严重。现封土残高2米,封土前有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青石保护标志,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今天和平门里的下马陵,是明、清两代一群喜欢附庸风雅却又昏庸无知的官吏之所为,是“长官意志”的典型产物,是不折不扣的造假。</p><p class="ql-block"> 后面那个墓碑是1956年所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均称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也就是现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唐代长安常乐坊(今交大校园内)的下马陵(虾蟆陵),汉武帝时代属于上林苑范围,故根本不可能有董仲舒墓。据《资治通鉴》载,汉武帝所建的上林苑北至阿房宫,西至周至县,东至宜春苑(今曲江池),南抵南山。建上林苑时,将这一范围内居民一律迁出,原有屋舍、坟墓一律平毁,当时不会允许把董仲舒墓建到皇帝上林苑中的。</p><p class="ql-block"> 既然和平门里下马陵的董仲舒墓是造假文物,交大虾蟆陵也不是董仲舒墓,那么,董仲舒墓到底在什么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董子祠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按汉代礼制,皇帝一上任就要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在陵园附近建造陵邑,把达到一定级别的达官显贵豪门巨富迁入陵邑居住,这些人死后循例陪葬于陵园周围。汉武帝登基后,在今兴平县境内建造了茂陵与茂陵邑。有关史实文集对董仲舒的晚年归宿记载非常清晰:董仲舒曾任诸侯国相,虽是无足轻重的闲官,但级别却相当高,为二千石吏,属高级官员之列。因此汉武帝建茂陵后,董仲舒就迁居茂陵邑的显武里。据《汉书挠仲舒传》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这里虽未明言葬处,意思其实已很分明。</p><p class="ql-block"> 兴平县南位乡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有一个村庄叫“策村”,235户村民中除8户外,全系董姓。学者认为,这些村民就是在这里世代相继了二千多年的董仲舒后裔。“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座南北长71米,东西宽30米,封土残高14.3米的古冢,就是董仲舒的墓冢。</p><p class="ql-block"> 董子祠门前两侧的石狮,古时也是拴马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策村”、“策冢”,却不叫“董村”呢?据村民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祖上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以之为名。近一个世纪以来,口头历史学家已发展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头历史学的史料可靠性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村民们对策村来历及策冢墓主的说法,无疑为董仲舒之墓所在地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p><p class="ql-block"> 董子祠西边墙上的浮雕,因浮雕前是停车位,没法把一面墙上的浮雕拍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董子祠不开放,从外边看,里边地方不大,但环境保护不错。</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若是地下有知,不会想到后人为他的墓冢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关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