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一生不知多少次经过蟒蛇河,我的出生地就在蟒蛇河边,吃的是蟒蛇河的水,行走也在蟒蛇河上。我的衣胞之地在盐都区秦南镇东南的孙伙村,庄子东边有一条河,我的老家就在东西横跨小河的一座桥的桥头。至今那座屋子还在,我曾经在那间老屋的东房出生,我的衣胞应该还在那间房子的地下埋着。我曾听奶奶说过,我出生后曾经有村里人索要我的衣胞,因是长房长孙的,传说吃了能治病,也就因为长子长孙,奶奶不让,宁可让其埋在我出生的那间房子的床底下。如今那老屋的主人已不姓陈,那间老屋已经被我小叔给卖了,当年只卖了3000元,为此我惋惜了好一阵。我埋怨过小叔,早知道我把那屋子买下来。</p><p class="ql-block"> 村口的那条河就是蟒蛇河的一条支流,我们家乡周围密密匝匝的河塘水道都是蟒蛇河的支流。那时庄上家家有条小船,出门主要走水路。当年祖母、母亲嫁到陈家是从这条河上过来,后来祖父、祖母去世也是从这条河上出去的。家乡人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这条河。这条河上有公交的船(帮船),更多的是私家的船。老家人撑船犹如走路一样自如、便当,从码头上船,一只脚搭上船头,后脚轻轻在码头上一点,船就上路了。在父亲外出工作的那几年,我的几个叔叔无数次的就是用这样的小船将我和母亲送去我的外公家,过几天再从那儿接回来。说真的,那时走船比走路方便。盐城西乡的土质很粘,细细的田埂上,一脚踩下去,半天脚拔不上来,走不好还能摔跟头,不如走船来得快,我和母亲坐船上,出了庄上不到半里路,就上了蟒蛇河,此时河面很宽,叔叔撑船感觉很悠闲,往往一篙子下去,小船就能溜出去好远,我们在船上轻松地聊着天,不多时就到了石庄的马厂(今天的大纵湖镇骏马村)。我们上了岸,叔叔的小船掉头就回去了,来回都不到半个时辰。</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老家后,蟒蛇河仍然是连接我与故乡的重要水道。蟒蛇河西出大纵湖,东至盐城泰山庙,转而向北汇入射阳河再向东一路入海。早年,无论我从盐城回家,抑或从东台回去,多半是坐船,当然不是家乡那种小船,而是当时内河常见的小火轮。那种小火轮一次装载30-50人,船舱本来狭小闷人,再加上各种鸡鸭鹅屎和柴油混合的怪味呛得人很难受,为此我也曾因此情愿乘车到秦南,转而沿着蟒蛇河步行数里到外公家,当时走那条路并不轻松,只有十三、四岁的我,下了车沿河边的一条窄小的土路走了不知多远,揣摸着拐上一条小道,走着走着就迷了路,感觉围着不大的田地绕了一圈又一圈,眼看天已越发黑透,惊慌中我好不容易借着灯光到一农户,用一包“海鸥”牌香烟,让一老者送我到外公家。说来好笑,那位老农带我没走几步,就到了外公家,可见,我是一直围着老家在转圈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说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摄联的老朋友邀我们几个去拍“蟒蛇河风光带”。我不得不把这几个字加上引号,如果不是这次去看一看,我至今对于蟒蛇河的思维仍然定视在几十年前,我知道这些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我回老家的沿途出现了数十个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如扬侍、三官、仰徐等等,每个都可以当风景去欣赏,有些我都去过,那都是多多少少达到乡村旅游级别的点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我们车行在沿河两侧的宽阔的沥青公路两侧,所看到的是处处繁花似锦,随处可见形式别样的拱桥、曲桥、廊桥和砖木、石制、草蓬结构的各种亭阁,以及新建的和刻意保留着的老码头。如果你还以为是专为旅游而打造的,那就错了,那纯粹是为了改变百姓的居住环境,成建制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果。昔日要走上几小时粘土路,今天在分分钟就可抵达,昔日满眼的灰黄和草青如今五颜六色,昔日的小船还在走着,但伴随他们的有大吨级的运货船,以及为了保持河水清晰的各种清淤和清除河道杂草的船只。</p><p class="ql-block"> 真的应感谢这一举措的设计者,把如今老百姓的幸福感不仅仅放在物质层面,同时也定格的他们的精神层面,让百姓们即便是在出行的时候也有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p> 发一组在蟒蛇河畔拍摄的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