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下茅盾桩:翟维传先生,武式太极拳传承人,演示上下茅盾桩</p> <p class="ql-block">郭迎娜老师,武式太极拳传承人,演示活步桩,也就是"懒扎衣"!</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活步桩,活步桩学会就可以学套路,也就是可以练拳。为什么先学习活步桩,原因是练拳四大坑:A、松胯练成跪膝,伤膝,越学拳,膝盖越痛。B、转腰练成转身,扭膝,伤膝盖,膝盖久之废了。C、上步练成主动迈步,原因是没有上下茅盾桩练习基础,或者时间没练够数,做不到以内带外!D、腾挪练成双重,上步时,没有松沉到脚跟,虚实不分,形成双重,实腿膝盖受力,压着膝盖了,久之废了自己膝关节!E、不知道头顶悬,全身力量压在膝盖上!</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难?难在什么地方?就是告诉你了,(网上一查什么秘诀都有),练给你看了(网络),可是你就是做不到?是不是这样,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怎么样练,或者你知道没按老师说的练习</p> <p class="ql-block">学无先后,达者为师!郭迎娜老师说:"学不会太极也许不是你的问题"她真的是做到这句话了!武式太极拳的传承是"太极拳是养出来的,因为练对为养,练错是伤!"郭老师说"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没有练好基础,就急着学套路,是另一种练习方法,学武式的学员,应该是先明理,后打拳,循序渐进学太极拳,先练习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养生桩功,养生桩练够一百天,每天半小时,才可以练习其它的功法!原因是什么?养生桩练习的是心静体松的能力,也就是觉知力。凡此皆是意~~心不静,没有觉知力,理解不了这句话的!</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静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那是很难体会到。因为大脑没有一刻会停下来,感觉不到身体,身体的重量,和自己的念头,那么太极拳的"凡此皆是意,完全做不到",开始都错了,也就是方向错了,越练越努力,后面结果会是什么?各人自知!郭老师专门写了站桩引导词,跟着引导词站一百天,基本上就可以心静了!</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说静,静就是可以专心致志练习,很多人对太极拳是印象派,对太极拳的认识来自于小说、电影、电视剧。有一部分人是偶象派,也就是认识来自于电视上的教学,某位名家,身边的名人,有一部分人是拳理派,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自己感觉良好而已!真正的太极拳需要传承,也就是懂理论,把理论练到身上,这样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传承人!因为认知不一样,就算你遇到真正有传承的明师,也许会擦肩而过,积习难改啊!认知不同,根本不信,不信怎么做到,做不到没有身知,根本上无法入门</p> <p class="ql-block">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原为“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出自清代文学家梁章钜编辑的《楹联丛话》(1840年),作者叫徐连峰。当代太极名家、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乔松茂很喜欢这副对联,拿去请恩师李锦藩为他书写。李公书写时,将上联的“撑”字改为“竖”,将下联的“展”字改为“拓”。一字之改,神韵大不相同。“撑起脊”是被动的撑架,勉强的支撑;“竖起脊”则是主动的竖立,是刚正之气的自我体现。“展开眼界”是讲将眼界放宽放远,意思挺好,但较平淡;“拓开眼界”则不仅包含了将眼界放宽放远之意,而且还蕴含了开拓进取之精神。为什不是跟,跟是名词,根是动词!</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静?不争,不评价,不拒绝,不逃避,心中感知念头,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专注当下,听着简单,做到才算,要训练,坚持</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习惯成自然,练习时间久了,习惯形成,那就是自然。一举一动皆由静生定,自此"凡此皆是意"反之,就是说,已经放下过去的认知,放下了分别心。由此心平,心平自然静。也就是可以坚持练习,练着久了,身知,理论上说的什么意思,与纸上谈兵又不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