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端午文化,传承屈原精神——2021级5班端午活动

 ViVian

<p class="ql-block"> 时至端阳,酒饮雄黄。</p><p class="ql-block"> 菖蒲蕲艾插轩窗。</p><p class="ql-block"> 吟鞭挥举,百舸流长。</p><p class="ql-block"> 赞诗之祖,人之杰,国之郎。</p><p class="ql-block"> 汨罗泣血,三湘水冷。</p><p class="ql-block"> 屈原英灵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离骚九问,世代忠良。</p><p class="ql-block"> 有天同在,日同照,月同光。</p> <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周村三中2021级5班开展了端午节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在查询相关资料的过程当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了解屈原,感受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在古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意为“初五”。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悬艾草、菖蒲,包粽子吃粽子,以此庆祝端午节。</p> <p class="ql-block">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一位文化巨擘,屈原的作品中闪烁着思想光芒,他的精神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屈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其中蕴含的爱国大义、探索精神、人民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当代年轻人应该继承并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明白端午节不只是粽子节、龙舟节,更是民族节、爱国节。</p> <p class="ql-block">包粽子——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晋代时粽子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习包粽子,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在一双双巧手下,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诱人的粽子。</p> <p class="ql-block">系五彩绳——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就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佩戴五彩线这一风俗,最早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中就有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p> <p class="ql-block">佩香囊——在古代,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装有各种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自己穿针引线,包香料,一块块布、一颗颗小珠子,在他们的巧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香囊。</p> <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还增进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祖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美德代代弘扬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最后,祝大家百邪不侵,端午安康!</p>

端午节

屈原

粽子

端午

同学

爱国

传统节日

精神

五彩

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