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小文祭奠我的大姑母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大姑生过几个孩子后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午夜醒转,四周寂静。想到大姑今天入土为安,我们还能送最后一程,内心安慰几许。但,思及姑侄自此阴阳两隔,继而肝肠寸断,泪湿枕巾。</p><p class="ql-block"> 远在常熟表弟家的大姑已九十多岁,八十多的父亲迫切地想见见老姐姐。我和弟弟都觉得让他们姐弟见上一面迫在眉睫,毕竟见一面少一面,奈何疫情使计划几度搁浅。没成想大姑没等到我们放暑假,就驾鹤西游了,这让我们既痛心又遗憾。</p><p class="ql-block"> 姑姑疼爱侄子侄女那是没得说,真心实意地疼。小时候,每年初二和六月六接闺女的日子,虽然祖父母已不在,但母亲很讲究,一定按最高礼仪接三位姑姑回娘家。每年这两个日子也是三个姑姑团聚的时候,而我就是接姑姑们回娘家的最佳人选。</p><p class="ql-block">每次到大姑家,大姑都会留我在她家过夜。夜晚休息时大姑都搂着我睡,临睡前一定会让我读书给她听,四大名著就是我在大姑家最早接触到的古书。 </p><p class="ql-block">我大姑年轻时是个美人,窈窈窕窕的,杨柳细腰,皮肤吹弹可破,十里八村找不到这样的漂亮姑娘。她老人家喜欢鲜花,即使在地里干农活,回家时也会采摘几株野花放在瓶子里养。她总爱穿着干净的碎花对襟衫子,脚下一双千层底鞋还绣着牡丹花,头发梳得光滑,抹着桂花油。很难想象从民国早期走过来的妇女在历经沧桑过后,依然保持着一种难得的高贵。 </p><p class="ql-block">大姑虽然没上过学,但她聪慧过人,和人学了不少字,读书看报一点问题也没有,还喜欢看外国大片、听书。胸中自有丘壑的她空闲时宁可和我一个小孩子说古书里面的故事,也不去串老婆门子,不扯东家长西家短。在豆角架的阴凉处,或者在葡萄藤下,她边做零活边听半导体,里面都是单田芳的评书。有时候我就坐在她身边,也不出声,闭上眼睛,单田芳说“对面过来一员骁将,红色枣驹马,猎猎风中发,浑身银铠甲”,心里都是硝烟战场,都是古意。大概得益于听书,大姑对历史故事的熟稔,让她说话常常有指点江山的感觉,而她逻辑的缜密和思维的敏捷,甚至超过了很多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大姑的生活高度自律,无论作息习惯,还是饮食健康,大姑都格外注意,因此很少生病。这不仅保持了她良好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态,也在晚年给儿女们减轻了很多负担。</p><p class="ql-block"> 道不完的往昔岁月,忆不尽的姑侄深情!接闺女的日子再也接不回大姑!就让清风捎去我们真切的问候,愿在天堂的您依然守着一方小院,坐在风起的葡萄架下静听单田芳……</p>